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的收集了雨水。

相关新闻

今后,通州区所有新建项目都将按照海绵城市的要求进行建设。日前,通州版海绵城市技术导则——《北京城市副中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正式发布实施。海绵城市建成后,通州区每年将能留住至少80%的雨水。数据显示,如果按照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面积计算,每年能存蓄雨水66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中型水库。

□新规

新技术导则发布

将实施标准化战略

此次发布实施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由北京市通州区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同编制,将围绕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城市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四个方面进行海绵性建设指引,以加快通州海绵城市建设步伐,有效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充分发挥绿地海绵体功能,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技术保障。

此外,同期还发布了多项非工程类文件,涉及设计、施工、材料、模拟、评价、运营、维护以及保障制度等海绵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填补了北京市在海绵城市系统建设保障方面的空白,这些文件为今后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提出了更为系统全面细致的技术要求和指导。“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标准化的支撑和引领,要积极推动通州区海绵城市标准化战略实施,要利用标准化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区海绵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海绵城市建成后

每年能留住80%降雨

《导则》规定了通州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标准,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削减率、雨水资源利用率等。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方面,《导则》规定,建筑与居住小区中,新建项目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5%;改扩建项目不低于70%。绿地及广场中,新建项目不低于85%;改扩建项目不低于80%

《导则》提出,通州区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为: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格局,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保障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的综合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80%,也就是说,完成海绵城市建设后,平均每年通州区将能留住80%的降雨量。

有数据显示,通州城区年平均降水量536毫米。如果按照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面积计算,每年能存蓄雨水66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中型水库。

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北京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域海绵城市模型模拟技术导则》、《北京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域低影响开发设施施工、验收、管理养护指南》等10余项非工程类文件已印发试行。今后,通州区所有新建项目都将按照海绵城市的要求建设,并将按照国家规定的时间节点,及时完成海绵城市总体规划与重点建设区域详细规划,在此基础上完成全区海绵城市建设的三年实施计划。未来这些非工程措施体系经过试点区建设的实践检验,经过完善将在全市推广,保障到2030年全市建成区80%将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背景

通州区代表北京市

被定为全国第二批试点

据了解,早在2014年,国家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性文件,拉开了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序幕。

2016年,通州区代表北京市经竞争性评选后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所有的工程改造按照《通州区海绵城市评价导则》标准进行。

同年4月,通州区正式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部分小区、道路、公园、学校等城市建设项目融入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

在这些项目中,按照海绵城市要求建设或改造后,道路可以下渗雨水,并增加生物滞留设施有效净化雨水。同时,大面积的绿地不再是高高隆起,而是改为下沉式,将有效渗透、滞留并净化雨水。在小区,通过设置小区雨水调蓄设施,对雨水净化后加以利用,将主要用来浇灌小区内的花草树木。

预计2020年,通州区20%建成区的面积将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2030年,通州区80%建成区的面积将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最终成为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缓解的具有较高海绵度的生态宜居城市。

地面铺设透水砖,雨天不湿脚,紫荆雅园的居民已经感受到海绵工程带来的好处。

(文章内容来自通州时讯 记者:冯维静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北京市通州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