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高标准、高水平、全面推进的新的历史阶段。为保障副中心建设顺利推进,充分发挥党员向前站一步的排头兵作用,今年按照区政府工作部署,我局承担了历史遗留建设征地已转非劳动力和文化旅游区未进行征地转非劳动力就业安置补偿及社会保险补缴工作。通过“建设副中心,向前站一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区社保中心党总支找准找实与副中心建设的结合点,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加强联动、优化落实,保障了转非农民的社保权益,推动了民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1.加强联动,健全工作机制。
研究制定《通州区历史遗留建设征地已转非劳动力和文化旅游区未进行征地转非劳动力就业安置补偿及社会保险补缴专项工作方案》,从工作范围、资金准备、工作步骤等方面明确了相关部门的主体责任,完善了协调沟通机制。一是完善比对机制。及时从民政部门获取转非数据,通过与城居保、无保障等系统导出的数据进行比对,筛查重复享受待遇人员。二是畅通沟通机制。与乡镇社保所、转非安置办等部门建立转非信息沟通机制,及时通报转非进度和结果,并提示各相关部门进行下一步操作。三是健全跟踪机制。建立超转退费台账,对超转人员多支待遇未退情况定期进行通报,并安排各村分批有序的办理退费。
2.深入调研,摸清人员底数。
为保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利益平稳衔接,按照人员名单梳理人员分类,在资金测算上依据《北京市建设征地补偿安置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48号)》做到三个紧扣:一是紧扣批复时点,在核实农业户籍人员信息的基础上,按照市政府的批复时点,分别确定劳动力、超转人员和其他转非人员具体名单,对转非劳动力和超转人员所需资金进行测算。二是紧扣政策变更,北京市于今年5月份对社保费率进行了调整,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费率由原来的28%降低为27%,积极对测算内容进行调整并报请区政府、区财政,确保准确化。三是紧扣操作时点,在后续操作中,针对人员变动及时调整资金测算,确保在平稳过渡的前提下,顺利完成转非安置工作。
3.统筹谋划,全面立体推进。
此次转非安置工作涉及历史建设指标清理和整建制农转非人员安置,综合考虑两类指标的复杂性,指导乡镇采取先解决历史问题、后着手整建制的“两梯次错时启动”的方案,起到了“先行疏导、总体助推”的作用,确保两类指标清理同步完成,获得了村干部及村民代表的极大认可与支持。
4.注重细节,确保稳妥实施。
一是建立农转非业务台账,积极协调各村安置办,提前做好参保村民的信息查询工作。二是加强农转非人员数据与城居保、老年保障、超转人员医疗保险等数据库的信息比对,避免后期转非人员重复享受待遇;三是对经办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明确传递单、各项批复等转非受理材料为审核重点,并指派专人细致讲解业务操作流程,现场指导村干部准确录入信息。四是跨部门组建3个“农转非补缴”工作小组,按“农转非操作七步法”工作流程做好开户、增员、补缴等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五是针对重复享受待遇人员,及时联动乡镇社保所开展相关待遇的停发及追退工作,确保超转人员和转非劳动力待遇衔接无误。
1-11月,已全面完成了9个乡镇、133个村、19336名劳动力的转非安置工作,共补缴、趸缴社会保险费27.6亿元。其中,自5月份启动历史遗留指标清理工作以来,仅用时4个半月时间即完成了6个乡镇、80个村的历史遗留建设征地转非劳动力的就业安置补偿和补缴社会保险工作,为10198名历史遗留建设征地转非劳动力核实一次性就业安置补偿费7.2亿元,为10169名历史遗留建设征地转非劳动力补缴并趸缴社会保险费16亿元。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通州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