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法治服务保障“两区”建设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日期:2023-08-28 14:28    来源:

分享:
字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工作部署,加强法律服务领域体制机制创新,通州区立足法治建设领域相关职能及“两区”法律服务需求创新推动全环节、全时空、全领域法律服务,深度融入“两区”建设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制定法治服务保障“两区”建设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精准把握北京“两区”建设的多元法律服务需求,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提供有力的法律服务和保障。

二、工作目标

主动服务和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精准把握“两区”建设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法律服务需求,重点围绕对外开放创新保护、助力服务业扩大开放、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合同执行、公司纠纷、消费者权益保护、新业态劳动争议、涉互联网侵权纠纷及解决等方面法律风险防范,并辐射带动“三个特色小镇”,持续优化区域法治化营商环境,以法治之力推动“两区”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主要内容

以“两区”建设法治需要为依托,重点打造“1+3+N”系列法治保障措施。“一”,即:“一个中心”,着力建立“‘两区’法治体检中心”。“三”,即:“三个平台”,全面建设智慧化服务平台、个性化对接平台、前沿化创新平台。“N”,即:“N项措施”,依托司法行政职能推出法治保障具体措施。

(一)搭建实体平台,设立“‘两区’法治体检中心”。

根据“两区”建设特点、发展阶段和企业特征,在运河商务区设立“‘两区’法治体检中心”,依据运河商务区管委会梳理总结的相关法律服务需求,设置“普惠式供给体检”项目,定期开展“法治精品会客时间”,通过“固定坐诊”的方式举办普法讲堂、法治沙龙、研讨培训等活动,及时为园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和法律风险提示等法律服务。

(二)配套保障机制,建立“三个平台”。

1.建立智慧化服务平台。结合“政务服务进运河商务区”行动,联动运河商务区管委会、区政务服务局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政务服务站”打造智慧化法律服务平台,通过“政务服务+法律服务”智能一体机,园区企业无需预约,即可与通州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时连线,一个窗口一次性可以享受法律咨询、公证业务、法律援助、复议咨询等多种法律服务。

2.建立个性化对接平台。结合“两区”建设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法律服务需求,建立“法律服务保障‘两区’建设专家库”。对于“两区”企业的个性化法律服务需求,选派理论学者、实务专家、资深律师等,通过“预约送诊”的方式深入园区企业上门服务,对症下药,及时化解潜在风险,精准回应企业需求。通过“个性化”“定制化”法律服务,推动法治保障更精准、更专业。

3.建立前沿化创新平台。联合区“两区”办,重点围绕数字经济、“双碳”目标、绿色生态、涉外领域等法治保障需要,适时举办法治保障“两区”建设发展论坛、法律服务数字峰会、创新研讨沙龙等,邀请全国知名法学学者、实务专家、企业家等,共商共议法治服务保障“两区”发展之策,高质量服务保障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长,将“两区”打造为引领全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发展的新高地和示范窗口。

(三)突出法治能效,全环节服务保障。

1.完善合法性审查机制。加大文件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力度。严格审查行政规范性文件,扫清企业发展制度性障碍。充分发挥法律智囊团参谋助手作用,围绕服务重点项目推进,从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等多个方面把关,全面分析研判可能的法律风险,为重点项目提供专业法律支持。不断拓展市场主体参与重大行政决策渠道,督促承办单位通过论证、座谈和书面征求意见等方式征求企业意见建议,提升重大行政决策水平和质量。

2.加强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加大涉及“两区”执法的协调监督力度,规范各执法单位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行为。深入推行包容审慎执法,严格落实轻微违法免罚和初次违法慎罚制度。加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事项,着力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问题;严格落实行政执法检查清单制度,尽可能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减少干扰企业正常经营问题的发生。倡导科技赋能,优化监管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推动监管方式创新,努力做到监管效能最大化、监管成本最优化、干扰市场主体最小化,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3.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依托“一中心”“三平台”,按需适时安排资深律师开展坐诊活动。依据运河商务区管委会梳理总结的相关法律服务需求,成立由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工作人员等专业人士组成的法律服务团,为园区企业提供法治体检、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公共法律服务,精准回应涉“两区”公共法律服务需求。积极协调配合市级部门开展仲裁服务。

4.推动涉企矛盾纠纷化解。紧紧围绕“两区”建设任务目标,充分发动各调解组织力量,开展涉“两区”建设矛盾纠纷的排查、预警和化解。深化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综合机制,根据“两区”建设需求,依托消协、企联、商会等社团组织,探索在运河商务区等重点地区,在消费、金融、知产、物业等重点行业领域,培育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加强府院沟通、诉调对接,依托法官、律师等专业调解力量,设立联合调解工作站(室),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专调解等非诉纠纷多元解决机制作用,及时有效化解涉“两区”建设矛盾纠纷,加强诉源治理,为“两区”建设营造良好法治营商环境。

5.深入开展“法治体检”活动。大力推进“万所联万会”行动,联合区工商联、区律师协会等组织,为园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重点围绕涉企方面存在的法律风险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防控等,解读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法规政策,分析研判企业管理风险漏洞、制度短板等,为企业量身提供全流程、点对点法律服务,并针对企业现实需要提出法律建议,有效满足各类企业法律服务需求。

6.强化涉企法治宣传教育。打造“两区”普法宣传亮点品牌,牵头成立服务保障“两区”建设“法律顾问”和“法治人才库”。结合“普惠式法治体检”,创办“法治会客时间”精品项目,针对企业依法治理机制薄弱、合规风险防控等问题,每月组织开展精准性、分类式的法治沙龙、实务研讨、以案释法等法治宣传活动。牵头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联动涉企普法责任单位,深入“两区”开展特色普法宣传活动,真正实现依法治企、法治护企。

7.畅通行政复议渠道。畅通复议渠道,依法受理涉企行政复议申请。充分采用案审会、听证等方式,提升行政复议案件办理质量。把行政调解贯穿于行政复议办案全过程,加大案前调解和解力度,积极化解争议。进一步强化行政复议监督作用,针对案件办理过程中发现的普遍问题,深入分析,通过制发复议意见书等方式对各行政机关实际工作提出建议,降低风险,实现个案监督纠错与推进依法行政有机结合,提升源头规范执法成效。

8.开辟涉企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强化12348热线平台服务质量,选派业务能力强、责任意识足的律师为来电人员提供即时、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满足涉企人才法律需求。畅通多元化申请渠道,以邮寄、网络、电话预约、工作站转交等途径及时回应涉企人才法律需求,做到应援尽援、应援速援、应援优援。开辟“绿色通道”,对于符合援助条件的涉企职工法律援助案件,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指派,全力化解企业劳动争议纠纷,助力“两区”打造良好法治营商环境。

9.创新拓展惠企公证服务。充分发挥公证职能优势,大力推进利企惠民举措,“两区”重点园区(组团)建立公证服务联络室,安排专人做好接待联络工作,可现场或线上收集审查相关材料,预约办理公证;对于大宗复杂、不便来公证处办理的公证事项,可预约上门服务或临时驻点服务。依托“法治体检中心”,提供远程“一站式”公证服务,做到业务全覆盖,服务不打烊,满足“两区”建设的公证法律服务需求。

10.充分发挥律师行业作用。整合全区律师资源,组建“法治体检服务团”,通过“线上联系、邀请座谈、实地走访”等方式,从专业的视角为企业“望闻问切”,精准把握企业具体法律服务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法治体检项目套餐”,助力企业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促进园区企业依法合规发展。

四、保障机制

1.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建立法治服务保障“两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年举办1至2次,由区委改革办、区“两区”办、区司法局依时、依事按需召集。主要负责研究协同发展过程中重大保障任务和目标;指导和督促重点工作落实。

2.建立专班联络机制。确定专班负责法治服务保障“两区”建设联络工作。以推动“两区”建设发展为目标,以打造“一中心”“三平台”为抓手,定期评估、总结、归纳,完善措施内容。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通州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