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凝心聚力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深化“0.1”微克行动,多部门联合启动TSP(总悬浮颗粒物)精细化治理与柴油车夜间监管工作。经过近40天的协同治理,通州区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同比改善近三成。
一、高位统筹,搭建高效协同工作平台
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区生态环境局统筹联合区城管委、区住建委、区交通支队等8个核心部门及22个街道乡镇建立起专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建立“日总结日通报、下沉督导帮扶、常态沟通、督查会商、约谈提醒”五项工作机制,推动治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方向发展。
区生态环境局组建11个监督帮扶组,深入一线开展督导检查工作,累计发现扬尘问题5297个,已整改4720个;区城管委重点加强对运输企业的监管,累计约谈运输企业103家,停运整改车辆148辆;区住建委强化施工工地巡查,累计巡查工地6564次。
二、因地制宜,构建全链条执法新模式
针对渣土车夜间运输特点,通州区创新建立“每日夜查、动态布点、视频巡查”三位一体执法模式,强化夜间执法力量部署。全区已累计检查渣土运输车辆3270辆、施工工地2297个。
在执法过程中,各部门着力推进全链条监管。区生态环境局专项检查重型柴油车5.02万辆;公安部门开展违法查处工作,打掉“黑垃圾中转站”5处;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开展对应领域执法工作,推动建立“查处一车、倒追一企、规范一线”的监管模式。对违法车辆不仅依法处罚,还倒查运输企业、施工工地和消纳场所的管理责任,推动形成建筑垃圾“产、运、销”闭环监管格局。
三、精准布控,实现问题清单化治理
区生态环境局通过建立“日总结日通报、下沉督导帮扶、常态沟通、督查会商、约谈提醒”五项工作机制,推动执法监管力量高效协同、全程在位。每日梳理高频运输路段、重点工地出土清单、尘负荷“差”等级道路清单、扬尘监测高值区等,形成“问题清单”并精准推送,指导各属地动态调整设卡布点,初步实现从“人海战术”向“精准制导”的转变。
自9月15日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截至10月22日的38天时间里,通州区PM2.5平均浓度为20.3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36.0%;较行动前的38天降低4.7%。全区TSP浓度同比降低近三成。
下一步,通州区将继续重点完善建筑垃圾“产、运、销”全链条闭环监管体系,强化数据共享与在线监测能力建设,持续推进渣土车入户执法和重型柴油车排放监管,实现源头管控和治理巩固。持续推进渣土车专项治理工作,为长效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建设美丽通州做出积极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