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绿十年谱新篇:北京城市副中心树立绿色发展风向标

日期:2025-10-10 09:18    来源:区生态环境局

分享:
字号:        

近日,首届北京绿色发展论坛在城市副中心顺利召开正值城市副中心启动规划建设的第10年,此次活动全方位展示了城市副中心在绿色发展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与系统布局。通过聚焦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产业三大关键领域,不断强化能源、生态、文化三大重点支撑,副中心正全力打造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典范城区,鲜明树立起“绿色北京看副中心”的风向标。

一、筑基固本,“城建绿”引领高标准人居环境建设

城市副中心将建筑作为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全面实现“两个百分百”:新建公共建筑100%执行绿建三星标准、新建居住建筑100%执行绿建二星级及以上标准,绿建执行标准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超低能耗建筑累计实施超54万平方米。高星级绿建集中连片发展,行政办公区在全国率先实现绿色三星建材100%应用,三大文化设施采用多维度节能降碳设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2万吨。运河商务区获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称号。怡禾生物城市更新项目成为全国首例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集成试点,通过BIM+智能建造技术缩短工期3个月。

二、畅联优行,“出行绿”构建高效低碳交通体系

交通是城市运行的动脉,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城市副中心坚持“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建设高效绿色、生态友好的交通网络。目前,城市副中心集中建设区路网密度增长22%,轨道交通线网日趋完善,副中心站枢纽将建成全国首个绿色三星站城一体化枢纽。首末站均在副中心的公交线路新能源车辆配备率实现百分百。车路云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高级别自动驾驶4.0扩区建设加速推进。600公里绿道串联大运河、城市绿心等生态节点,“骑行+步行”的慢行方式成为通勤新时尚。

三、提质增效,“产业绿”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产业结构的绿色化、低碳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产业结构加速转型,金融业增加值占比达到10%左右、成为城市副中心主导产业,以先进制造、数字经济、医药健康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加快打造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成立百亿规模的北京市绿色发展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城市副中心成为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绿色价格认证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落地发展,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3家。

四、清洁低碳,“能源绿”夯实城市运行基础支撑

能源体系的绿色转型是城市碳中和的基石城市副中心将能源作为城市绿色发展的核心支撑,加速推进能源绿色转型。行政办公区实现100%绿电供应,环球度假区成为全球首家全绿电运营的超大型主题公园。城市副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达到26.4%,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居全市前列,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成为全市首个通过国际国内双认证的“全域零碳公园”,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北京未来建筑科创中心项目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展示了创新推动能源转型的副中心经验。

五、和谐共生,“生态绿”描绘美丽城市底色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城市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绿色发展的本底支撑。城市副中心持续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改善,PM2.5年均浓度历史性达到国家二级标准,8个国市控出境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生态宜居空间扩容提质,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通州区森林覆盖率达34.6%,绿化覆盖率达49%,成为北京市首个平原地区国家森林城市,在副中心栖息的野生鸟类超370种。同时入选全国首批林业碳汇试点城市,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等30个公园项目活化利用,生态产品价值加快推进。

    绿色发展最终要落脚于人的观念与行为转变城市副中心将绿色理念深度融入生产生活各领域全过程,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商场、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通州区82家党政单位已全部建成节约型机关,中小学绿色学校创建达标率达90%,发挥了公共机构的表率作用。这些举措有效引导了社会公众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凝聚起共建共享绿色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通州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