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党组织与自治组织“同向谋划”。明确党组织定位,构建“党工委—党建协调委员会—基层党组织”三级联动机制。完善“八类人员进网格”制度,形成闭环运行模式。以临时支部攻坚重点项目。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等重点项目时,街道党建引领在前,牵头建立临时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云景里小区旧改期间成立临时党支部,亮红色标识;组建“党员先锋队”入户宣讲,凝聚居民共识。发挥居委会牵头作用,打破传统模式,动员居民骨干与社区工作者结队问需。云景里小区旧改时以居委会牵头收集大量居民意见,为旧改打下基础,建立“居民+专业机构”双审制,确保方案符合标准又融合民意。2.社区居民与社会单位“同步动员”。打造“树下贤聊”等协商议事平台,围绕“小切口”事项开展专题议事会,打破基层治理困局,提升居民获得感。街道推动成立商居同盟,首批汇聚多方力量,拓展区域化党建同心圆。建立“三项清单”工作制度,整合社会单位资源,带动53家社会单位对接社区居民需求,合力解决社区治理问题。建强楼门长队伍,通过“选-育-用-激-宣”体系,培育1178名楼门长,实现14个社区全覆盖。在部分类型社区推行“双楼门长制”,吸纳多方人员加入队伍,成为“移动网格员”。同时,在老旧改小区创新“施工楼栋管家”服务模式,实现“改”与“治”同频共振,该模式被北京市建委推广至全市应用。3.社区组织与专业组织“同频参与”。街道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带动居民与街道、社区合力解决物业管理等难题。持续培育公益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微环境治理等服务,减少老旧小区堆物投诉。同步推动商企社区组织建设,促进自我管理。针对群租房治理,成立房地产中介群众自治协会,动员中介机构加入并签订承诺书,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截至目前,已整治群租房232户,拆除隔断房206间、高低床26张,清退466人。4.物业单位与产权单位“同心出力”。探索多元收益平衡机制,保障物业可持续性。针对小体量老旧小区物业难题,明确“以时间换契约、以空间换效益”思路,采取“金角银边”再利用、协商物业收费标准等方式,破解映翠居小区无物业接手致环境差、设施老化问题,推动新物业主动作为,提升服务质量;强化物业党建与监督考评,以评促建,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业委会成立党组织,开展“红色物业”活动,强化自我监督;以评促干,在街道公众号开设专栏,推进专项整治,梳理问题、制定措施;以评促治,成立物管会、换届业委会,开展群众评价,通过螺旋式机制,固化服务标准、推动产权单位履责、保障治理成效,让物业和产权单位自觉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