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文件: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就业友好之城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
一、起草背景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关于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关于“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的重要指示,结合副中心产业分布特点、就业群体画像、重点企业重点人群需求等实际情况,锚定“一年夯基立柱、两年塑优生态、三年立标示范”目标,政策保障以有温度、有厚度、有深度、有力度为标准,通过“六好”措施,全力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就业友好之城,形成全国领先的就业友好型城市样板,实现就业岗位的合理供给和就业质量的有效提升。
二、起草过程
在《方案》制定中,紧密结合副中心实际,深入研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副中心产业布局和就业发展定位,提前谋划“十五五”工作,充分考虑高质量充分就业举措,促进就业与财政、产业、投资、消费等政策协同发力,做好政策工作衔接,科学定位就业友好之城建设标准。重点考虑三方面:
一是深入贯彻尹力书记关于“加强政策储备、大力开发岗位”的指示精神,将稳就业支持政策研究、岗位扩容等要求转化为《方案》具体条款。充分吸纳相关省份、地区经验措施(如《河北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若干措施》《深圳市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建设清单》等)。
二是联合统计、商务、住建等多部门,围绕产业分布、岗位需求等关键指标开展数据比对,为方案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实地调研玉桥街道“玉见骑士”等服务品牌,提炼“社区嵌入式”服务经验,纳入基层就业服务场景;赴京东集团等现场踏勘,围绕新就业群体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痛点开展调研座谈,将诉求清单转化为政策清单。
三、方案内容和重点任务
本方案除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工作原则及工作要求外,主要包括6方面14项重点工作任务,通过政策友好、保障友好、服务友好、治理友好、社会友好及发展友好六维发力,打造全国超大城市就业友好之城建设标杆。
(一)政策友好:实现好政策引优才,优才促发展,发展增就业
一是构建更有广度的产业与就业协同发展格局,针对数字经济、现代金融等领域瞄准“高精尖”人才,强化智力支撑;针对先进制造、现代种业等领域储备适配人才,夯实专业基础;针对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等领域,强调就业吸纳力,扩大就业容量。二是构建更有力度的就业政策体系,严格落实一批既有就业政策,修订完善一批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博士后工作站等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多维立体就业政策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二)保障友好:实现分层保障兜底线,精准帮扶稳就业,分类安置暖民心
针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做好招聘岗位精准对接、求职能力培训提升、政策岗位有效安置、就失业状况动态监测等工作,高效保障青年群体就业。针对农村劳动力,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打造农村劳动力特色就业品牌,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针对大龄、较长时间失业、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用好单位招用、精准帮扶、动态管理机制等方式,做好就业帮扶保障兜底工作。针对退役军人,积极支持其就业创业,探索重点行业领域直招专招路径,落实优先招录、招聘退役军人优惠政策。
(三)服务友好:实现优质服务全覆盖,线上线下一体化,就业办事零跑腿
一是搭建有深度的政企对接服务平台,完善重大项目岗位归集机制,动态更新重点企业清单,提升“人社帮帮团”管家式服务质效。二是打造有韧度的人力资源市场化服务平台,发挥中国北京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通州园区在促进就业和人才引进方面的市场化服务载体作用,加强与优质人力资源机构合作,全力打造“通州人才路由器”。三是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供给机制,用好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实现全区各社区(村)就业服务专员全覆盖,提升“家门口就业”服务质效。四是制定“友好零工站·乐业副中心”三年行动计划,建成岗位丰富可及、匹配精准高效、技能持续提升、保障温暖有力、生态友好乐业的零工市场服务体系,在全市范围建设示范性零工市场。
(四)治理友好:实现争议化解高效率,权益维护全方位,劳动关系更和谐
一是加快构建高质量和谐劳动关系,加强企业用工动态监测,开展企业劳动用工培训,推动企业规范用工管理,营造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对重大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协调、早处理。深化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改革,优化理赔流程,为劳动者构建全面风险防护网。二是高效处置化解劳动争议,健全“调解优先、调裁衔接”多元化处置模式,推进多层级集体协商,创新建立金牌调解员制度,推行全环节劳动争议预防化解机制。
(五)社会友好:实现友好服务广延伸,多维保障解忧愁,共享宜居副中心
一是打造有温度的新就业群体友好工作场景,拓展“友好副中心服务地图”覆盖范围,立足新就业群体实际需求建设“暖‘新’驿站”,在设施和服务上形成与新就业群体的双向适配,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暖心服务,实现楼宇、社区全覆盖。二是提供有厚度的新就业群体友好生活配给,居住方面,积极对接规模企业统筹安排,满足从“一张床”到“一间房”再到“一套房”的不同层次需求,力争提供床位10000张以上;餐饮方面,实施暖心餐饮保障计划,实现重点商业综合体、餐饮街区全覆盖;教育方面,依法保障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做好“教育入学一件事”服务;健康方面,通过“名医进企”系列活动,提升整体健康素养。
(六)发展友好:实现培训促技能,创新激活力,创业带增长
一是畅通各类就业群体职业技能成长路径,按照“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模式,加强家政、养老、托育等新就业群体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制定重点群体就业技能提升培训补贴计划,对参加培训取得证书并就业的给予补贴,促进劳动者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乐业。二是持续释放创业带动就业效应,实施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扎实开展各类创意创业大赛,支持初创企业发展,为符合条件的优秀创业团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小微企业等提供优惠创业空间,力争累计提供创业空间达10万平方米,在租金方面给予合理的减免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