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25京津冀主题活动”京津冀创新医学转化与产业促进大赛总决赛颁奖仪式在中关村(通州)创新医学转化产业园举行。活动为获奖项目颁奖,并举行了大赛重点项目签约仪式,现场16个项目签约副中心。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燕瑛,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严卫群,农工党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刘俊彩,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市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常务副主任刘伯正致辞,通州区委副书记、区长郑皓出席。
生命科学和医药健康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科技含量最高、创新最密集、投资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城市副中心作为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布局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布实施了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医药健康产业的专项政策。以项目平台人才为引领,构建医研产学中心协同创新模式,促进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加快医学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加速形成医药健康新的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高速发展,医药健康产业从蓄势转向迸发,产业发展蓬勃。
产业发展蓬勃向好,2024年副中心产业总体规模突破310亿元,医药工业产值全市排名第4,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获批数量全市排名第3,市场主体突破510家,上市企业7家,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动能。
创新场景加速聚集,副中心已汇聚友谊医院、安贞医院、北大人民医院等9家三级以上医院。创新成果高效转化,胸科医院单笔成果转化金额5000万元,友谊医院与辉瑞签署11项临床试验合作协议,潞河医院2024年临床试验合同金额达4500万元,区属医院2024年成功实施科技成果转化96项。合作模式丰富多元,春立正达、福元医药等龙头企业,为医产协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成果孵化转化平台。
据介绍,本次京津冀创新医学转化与产业促进大赛,为创新医疗项目和企业提供更多展示舞台及转化空间,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将进一步完善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流程服务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的成果转化生态,为医学科技创新注入新鲜血液。
大赛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共吸引405组项目踊跃报名,历时5个月,最终33组项目入围总决赛,实现了参赛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现场还同步举行了“2025年‘农工情·华嘉杯’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学术论坛”颁奖仪式,以及大赛重点项目签约仪式,现场16个项目签约副中心。专家现场解读了“北京市医药科技政策”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医疗科技政策”,并围绕“首都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探索”开展了圆桌对话,深入探讨成果转化的路径与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小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副院校长、党委常委李青,农工党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江欣,北京市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振坤,农工党北京市委副主委张金兰,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存志,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张莉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澍田,廊坊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市委会主委马晓衡,区领导吴孔安、金文岭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