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40.8亿元,比上年下降3.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32元,同比增长8.9%,“三农”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坚持绿色理念,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创新惠农政策体制机制,促进农民增收。以稳面积、保安全、提效率、强产业为总目标,制定并实施八项强农惠农政策,通过政策汇编成册,以菜单形式供农户、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自愿申请政策补贴。二是以品牌农业、休闲农业为抓手,推进产业升级。组织开展2017年“北京农业好品牌”遴选推介工作,区内中农富通、花仙子等4家企业分获“企业好品牌”“产品好品牌”称号;组织开展北京市休闲农业星级园区(企业)评定工作,2017年新评定各星级园区17家,全区星级园区总数量达到25家;推进通州区农业品牌和休闲农业建设工作,有16家企业、园区获得通州区2017年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创建奖项,有6家企业、园区获得通州区2017年农业品牌创建奖项,为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提供政策支撑。三是组织通州区农产品流通工作。组织区内农业企业参加第十五届中国农产品交易会、2017年京郊金秋特色农产品推介会,集中推介通州区优势特色农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四是打造国际种业园区建设国家种子“硅谷”。支持种业园区建设种业研发中心以及四大高科技平台,将种业园区打造成集种业育种、展示、评价、交易、服务于一体的高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产业集聚地;推进科研院校入驻通州项目尽快落地,建设中国农科院通州创新中心和中国水产科学院通州创新中心,不断聚集中国种业的高科技资源和要素;协助种业园区举办2017年第六届种业博览会。五是打好副中心“蓝天保卫战”。开展对影响生态环境的低端种植、养殖业态的调整退出工作,并进行种养殖业煤改清洁能源工作,全年完成29家规模种植园区、60家备案养殖场的清洁能源改造工作;完成2017年农机低速货运汽车淘汰任务指标;确保通州区农作物秸秆零火点,秸秆粉碎还田率达到98%以上。六是开展通州区菜田种植信息调查项目。做到情况清、底数明,进一步对接农业多环节数据信息,建立集分析、应用为一体的数据信息平台。七是围绕农业生产需求,提供优质农业服务。开展农业保险、贷款贴息工作,全区10余个险种签单保费2356.64万元,保险金额4.42亿元,理赔金额593.44万元,参保农户2668户;为4家农业企业申请利息及担保费用324.88万元;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全年为各类农业生产主体推送服务短信约250万条。八是贯彻落实“通武廊”三地签署的《“通武廊”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促进区域内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增强区域内农业整体竞争力。与武清区农委、廊坊市农业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对“通武廊”统防统治、病虫害信息预警、极端恶劣气象信息互通提供有力支撑。
精准帮扶,持续推进低收入农民增收。2017年,推进农民增收工作,着重对低收入群体进行救助帮扶。一是通过社保、园林、经管等部门的公益岗位、绿色岗位、村级“一事一议”用工岗位政策,促进农民转移就业近万人。二是通过社保、民政、教育、残疾等部门的多项帮扶救助政策,解决农村地区不同群体的救助帮扶工作。三是通过农业、商务系统开展的多项系统工作,加强农超对接、促进本地农产品“走出去”。四是聚焦低收入农户增收,通过社会兜底、促进就业、社会力量、产业帮扶“四个一批”帮扶措施,促进低收入村产业发展及低收入农户增收。截至年底,农民和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分别为8.9%和22.1%,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完成各项考核任务。
完成年度农村地区“减煤换煤”工作任务。坚持“四早、四快”原则引领全局,健全完善组织机构,创新“三级调度”、分片管理、“一户一设计、一户一档案”、电取暖管护员等多种工作机制。在106个“煤改电”村的工作基础上,将核心区内3个街道、高压自管户及历年城市改造过程中形成的散村散户“煤改电”工作纳入到年度工作任务。截至供暖季前超额完成任务,全区约6.9万户正常取暖。实施农民“暖心暖居”工程,农宅抗震节能全年完成单项改造约8000户,新翻建农宅约400户;开展全区农村7项基础设施管护工作,街坊路、路灯、公厕、太阳能浴室等公共设施全年运维良好,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水平有效提升,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推动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基本完成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通州区9个乡镇340个村启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其中,324个村完成权属公示任务,涉及确权土地面积41.3万亩,占全区确权土地总面积的94%。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根据情况和资金量,确定34个实施项目,涉及7个乡镇34个村,项目涵盖10个美丽乡村、2个低收入村。引导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保障合作社成员权益。
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研究制定并印发《2017年通州区农村实用人才工作要点》,将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培养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并指导各乡镇建立培养对接名册,结合自身产业结构特点制定全年培训计划。全区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产业分布、整体素质进一步优化,2017年新增农村实用人才246名,农村实用人才总数达到5350名,其中,种植类人才2204名、养殖类人才1195名、文艺类人才760名、能工巧匠581名、管理类人才265名、服务类人才205名、农村经纪人140名。全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数量与质量稳步提高、结构日趋合理的良好态势。
(刘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