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

日期:2018-04-17    来源:区委党史办

分享:
字号:        

粮食及其他作物种植

【概 况】 2016年,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不断推进和低端产业退出,通州区粮食种植面积比上年有较大幅度下降,粮食总产量大幅降低,亩平均单产除薯类作物外,其他各类作物均有不同幅度增加。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1934亩,比上年减少38729亩。夏粮小麦种植面积35249亩,比上年减少11817亩;总产量1371.65万公斤,比上年减少455.77万公斤。秋粮种植面积76685亩,比上年减少26912亩;总产量3341.31万公斤,比上年减少1013.29万公斤。秋粮中玉米种植面积75212亩,比上年减少24243亩;总产量3300.26万公斤,比上年减少942.17万公斤。经济类作物种植面积1473亩,比上年减少2509亩;总产量25.05万公斤,比上年减少65.57万公斤。

【春季管理及备耕工作】 年内,组织协调各业务站对冬小麦墒情、苗情、生长情况进行调查,下发《关于做好2016年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的通知》,以及《通州区小麦春季管理意见》和《通州区小麦春季植保工作意见》,为农户搞好冬小麦春季管理提供技术保障。准确掌握春种和备耕工作情况,对全区春白地面积和各乡镇农资准备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准备充分,满足了农户所需。

“三夏三秋”服务工作】 年内,制定“三夏三秋”工作意见,对“三夏三秋”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成立“三夏三秋”工作协调小组。召开各业务站工作会议,分片包乡,制定并下发冬小麦、夏玉米生产技术规程和植保工作意见。做好收、种、管情况调查及各项技术服务工作,建立“三夏三秋”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和各种自然灾害调查统计上报工作机制,及时沟通情况,解决“三夏三秋”期间各种技术问题。“三夏三秋”收种工作,完成小麦收获面积30259.4亩,平均亩单产389.1公斤,与上年基本持平;收秋面积51538.8亩,玉米平均亩单产595.9公斤;完成冬小麦播种面积24385亩。

【部、市、区相关业务工作】 农业部、北京市农情信息报送工作。累计上报农业部《春播农作物种植意向表》《夏季粮油生产情况调查表》《全年主要农作物优质(专用)品种推广面积预计表》等各类农情报表150套,农情信息85条,统计并上报市农业局春耕生产进度调查表及三夏三秋生产进度报表35套,完成农业局粮经种植档案网上调查统计汇总5次,为农业部、市农业局全面掌握我区粮食生产情况提供了基础数据。

做好粮食基本农田划定的数据统计汇总工作。根据市农委、市农业局工作要求,下发了《关于做好粮食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通知》和数据统计报表,督促各乡镇准确地填报数据,对上报的粮食基本农田地块图和数据进行认真核对、汇总,并按时上报。

开展全区粮经产业清查工作。根据区发改委等单位的工作部署,对全区11个乡镇的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以及流通销售、经营主体、从业人员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为全区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白秋梅)

【概 况】 通州区蔬菜面积8万亩,其中,设施蔬菜5万亩,露地蔬菜3万亩。播种面积16万亩,播种面积较大的品种分别为芹菜(2万亩)、生菜(1.6万亩),番茄(1.5万亩)。蔬菜年产量40万吨,前三位分别为芹菜(10万吨)、番茄(6万吨)、生菜(3.2万吨),蔬菜产值14亿元。75%蔬菜产品进入市场(批发、零售),25%蔬菜产品用于配送、农超对接、采摘等。蔬菜生产经营主体6760个,其中,蔬菜生产企业84个(50亩以上75家),从业人员1.38万人。

【老旧设施改造】 为稳定蔬菜生产面积,提高设施蔬菜生产能力和水平,20152016年进行老旧设施升级改造工作,改造重点是老、危、旧日光温室及竹木结构、严重损毁的塑料大棚。改造设施面积763亩,其中,日光温室443亩,钢架大棚320亩,补贴资金1952.95万元。

【蔬菜专业村建设】 按照《北京市蔬菜专业村建设规范》的总体要求,分别在于家务乡果村、县镇柏庄村开展蔬菜专业村建设,本着突出集约技术优势,落实高产、高效、高辐射的目标原则,开展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五化”建设。通过核心示范区的建设、集约化育苗场建设(商品苗使用),统一蔬菜品种,引进先进适用的病虫防控、水肥管理、植株调整等技术,完善农药使用、田建档案管理、产品准出等各项制度,卷帘机等农机具的安装使用降低了劳动强度,农药残留检测室的建立,解决了蔬菜产品采摘上市前的农残定性检测问题,农田废弃物的处理与基地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商标的注册推动蔬菜的品牌化销售,提升蔬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成效显著。

【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年内,采用培训、观摩、示范、农民田间学校等多种有效手段,推广引进名、特、优、新蔬菜品种,满足不同生产群体的需求,示范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集约化育苗等关键生产技术,集成、捆绑、配套应用于通州区蔬菜生产,提高蔬菜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促进种植户节支增效,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引进、示范推广蔬菜品种50余个,示范推广先进应用蔬菜生产技术20余项。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 年内,落实《通州区防治水污染工程》,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作。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调整化肥使用结构,实现精准施肥;通过推广水肥一体化、新型肥料(缓释肥、水溶肥、生物菌剂、二氧化碳吊袋肥等),减少化肥使用量;通过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多项替代化肥技术,在降低化肥使用量的同时,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理化性状向良性方向发展;完成2016年度化肥使用强度较2015年降低为10%既定工作目标。

通过提高病虫害预警准确性、及时性,科学开展防控,降低农药使用的盲目性和使用频次;通过项目带动建立专业化防治队伍,扩大统防统治工作覆盖率;通过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基地、跑冒滴漏药械置换、农药废弃包装回收等有效措施,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完成2016年度化学农药施用量较2015年减少8%(实际减少9.18%),全区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覆盖率较2015年递增10%(实际递增11%)的既定工作目标。

【强化监管力度】 年内,加强农药残留检测力度。检测范围覆盖通州区9个乡镇的生产基地、园区、种植大户,在重大节日及生产关键时期开展专项检测,建立10个蔬菜产品质量风险监测点,查找农药残留超标的风险点,及时进行通报,降低风险点,全年累计检测样品1663个,定性、定量合格率稳步上升,其中,定性合格率达到99.8%

加大农业投入品执法力度。一是在日常监督检查基础上,进行春耕生产、生产基地库房整治、高毒、禁用农药专项检查等专项执法检查,通州区农业生产投入品质量水平有很大提高,如农药标签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净化了全区农产品生产环境。二是抓源头,发挥规模效应。执法过程中,注重控制生产企业、连锁配送源头,发挥规模效应,降低不合格投入品在市场占有额度。

强化服务意识。在农业生产关键环节,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农民科学、合理用肥、用药、用水,确保安全生产。

(张 迪)

果树和花卉种植

【果树产业】 年内,全区发展果树面积505亩,其中,新发展高效现代化果园210亩,更新改造295亩,品种为樱桃、苹果、梨,涉及潞城、西集、台湖、县、永乐店5个镇7个村。果树产业实现年产值4.1亿元。

【花卉产业】 年内,全区花卉种植面积0.62万余亩,20余家花卉企业实现年产值1.2余万元。完成2016世界月季洲际大会通州室外展区布展工程,并荣获参展金奖。

(黄晶晶)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通州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