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州区2010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和201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1年1月10日在通州区第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通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崔松光
各位代表: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0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11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面对极其复杂的宏观形势和极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区上下紧紧抓住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这一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区委四届八次、九次全会和区四届人大五次、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快节奏、高水平、高强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高标准推进新城建设,大力度发展高端产业,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促进各项社会事业进步,经济社会呈现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圆满完成了区四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年度计划,顺利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实施“十二五”规划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比“十五”末均实现了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预计(下同)达到315亿元,同比增长12.9%,五年年均增长1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360亿元,同比增长16.1%,五年年均增长26.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88亿元,同比增长16.2%,五年年均增长18%。
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税收总额实现104亿元,同比增长24.4%,是“十五”末的2.8倍。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1.5亿元,同比增长20.9%,区级可支配财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476元和12497元,同比分别增长9%和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92%,低于3.5%的调控目标。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万元GDP能耗进一步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完成减排任务。金融业发展态势良好,驻通银行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存款余额双双突破千亿元。
乡镇经济发展不断加快。11个乡镇(含园区)累计完成税收79.8亿元,同比增长25%,占全区税收总额的比重达到76.7%,其中,台湖超过16亿元,马驹桥、梨园突破10亿元。梨园、永顺、宋庄增幅超过30%。园区累计完成税收27.6亿元,同比增长22.6%,其中,光机电基地突破10亿元。
(二)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高起点开局,取得突破性进展。
核心区开发建设全面启动。高标准、高水平编制核心区规划。举办了“通州国际新城规划论坛”、“通州国际新城发展论坛”等一系列活动,邀请国内外顶尖规划设计大师、知名专家学者,对新城规划、发展定位等进行论证和深化,完成了一版充分体现亲水生态、低碳环保和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新城核心区规划。进一步细化地块规划方案,深化了景观环境、道路交通、地下空间等专项设计。与美国佩罗集团组建合资公司,编制了首个低碳城市指标体系。搬迁和土地一级开发快速推进。实施惠民搬迁、和谐搬迁、阳光搬迁,完成1.1万余户村、居民搬迁工作。首批4宗多功能用地成功入市,后续地块开发上市工作加快推进。招商工作成效显著,香港富华、华业地产投资建设的首批项目顺利开工。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初步编制完成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地铁M6号线二期开工建设,东关大道地下隧道、地下交通环廊等工程前期工作积极推进。
重点功能区建设有序推进。商务园完成全部8个授权地块搬迁,4个地块成功上市,滨榆东路、商通大道南段等道路实现通车。北苑商务区前期手续全部取得,搬迁进入收尾阶段,二级开发积极跟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六合村安置楼建设快速推进,住宅搬迁方案加快编制,潞苑南大街、规划三路等道路开工建设。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两站一街)获得25个地块一级开发立项批复,非住宅搬迁完成签约,地上物拆除基本完成,定向安置房一期工程全部封顶,住宅拆迁开始入户清登,规划编制加快推进。主题休闲旅游度假区街区控规编制工作启动,整体布局及功能定位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加快路网建设。张凤路、朝阳北路东延二期、潞苑北大街、玉带河东大街东延等道路实现通车,乔庄北街东延、五里店西路等微循环道路改造工程相继完工,城市路网通行能力进一步提高;宋郎路北延、内环路改造、六环西侧路北延等工程进展顺利;京哈北侧路、张采路北延等工程前期手续加快推进。加快市政设施建设。三河热电联供管网建设全面推进,5号锅炉房后续替代工程顺利完成,玉桥南里锅炉房实现供热;完成通惠河北部截污和北运河城区段补水净化工程,启动河东再生水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完成消防指挥中心和特勤消防站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大运河森林公园建成开园,成为全市首个建成的万亩滨河森林公园。
城市运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区工作,顺利通过全国爱卫会专家组评估。强化市容环境管理,开展环境秩序“百日整治行动”,对新华南北路等沿线户外广告进行专项整治,对过街天桥进行美化,城乡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加强综合执法检查,实施市政、公安、工商、卫生等多部门联勤联动执法,有力打击了影响市容环境的痼疾顽症。健全市政设施巡查机制,建立GPS卫星定位巡查体系,及时迅速反馈市政设施巡查情况。民防建设积极融入百姓生产生活,民防设施得到充分利用。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完成11个试点小区、23家党政机关和6所学校的垃圾分类工作。
(三)产业呈现高端集聚势头,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按照现代化国际新城发展的新要求,坚持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取得积极成果。引入乐天百度、深圳华强等项目,电子商务产业得到有效培育;引入北京世贸中心、派格5D秀、新乐城等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引入亦茂中心总部、吉林森工总部等项目,总部经济不断壮大;引入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国都证券等金融机构,金融业态进一步丰富。加强建筑房地产业调控和引导,逐步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退出“三高”企业14家。
项目引进建设得到有力推进。拓展招商渠道,对接高端资源,项目引进规模和质量明显提升。全年共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8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1个,北京国际航空城、天安数码城、四环医药等项目签约落户。重点项目建设梯次推进,华润物流(一期)、捷宸阳光(一期)等项目竣工,玲珑轮胎(一期)、珠江钢琴、枢密院等项目主体完工,北汽动力总成、金融街园中园、IDC数据中心、光谷创新置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动向集团、数字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前期手续加紧推进。
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品牌园区、特色园区建设有效推进。商务园成为“北京市电子商务聚集区”,商务园、物流基地和开发区西区创业园成为“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光机电基地基本形成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金桥基地打造能源环保总部基地,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开发区东区全力打造高端制造业基地,开发区西区积极打造以中国仿真战略技术研发和新兴产业化基地为龙头的数字文化产业园。漷县镇农民就业基地升级为通州经济开发区南区,产业定位更加清晰。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光机电基地嘉创一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区东区供暖中心、物流基地外电源等工程完工,金桥基地景盛北三街、开发区西区天然气管线等工程正加快建设。加快园区土地一级开发,促进项目落地,15个地块实现上市交易。
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优化投资环境,坚持和完善重大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区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帮扶企业调度会制度和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施“四个一”工程,优化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加快审批进度,全区172个项目列入市区两级绿色审批通道管理。优化政务环境,组建区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区内各项行政许可和服务职能,实行“一站式服务”。优化政策环境,支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促进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暂行办法》,在项目落地、建设、运营等各方面给予支持。
(四)城乡一体化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
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推进农业园区建设,新发展集农产品采摘、农业体验等于一体的农业观光休闲园区23处。加强品牌农业建设,台湖数字农业、西集樱桃、张家湾葡萄、漷县花卉等乡镇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完成第18届国际食用菌大会签约。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东升方圆等6家企业被评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5.3万亩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项目、东南郊水网工程和1.3万亩农业综合节水改造工程。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发放各项农业补贴6700余万元,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强金融支农服务体系建设,成立北京澳美小额贷款公司。
镇村建设步伐加快。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城镇化、社区化。加强旧城旧村改造,永顺、新建等村安置楼项目加快推进。加强城乡结合部整治,4个市级重点村建设进展顺利,安置楼全部开工建设。加快重点镇建设,漷县镇漷兴北一街、漷城西一路等工程基本完工,台湖镇京湖路等4条道路前期手续办理完毕,西集镇政府大街、永乐店镇永德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启动100个村社区建设。
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顺利实现,“五项基础设施”和“十二项全覆盖”工程全面完成,硬化街坊路350万平方米,绿化173万平方米,改造户厕4.2万座,建设公厕437座,实施污水处理工程2处。“三起来”工程进展顺利,安装节能路灯1.2万盏,完成农宅保温改造676户。新农合制度稳步推进,一级以上医院在全市率先实现新农合医疗信息化管理。深入推进园林小城镇、绿色村庄等创建活动,镇村面貌得到改观。
(五)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民生保障持续加强。
教育、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北京小学通州分校、新通幼儿园、东里幼儿园分园投入使用,新第三中学、觅子店中小学、宋庄镇中心小学主体完工,西集中学完成工程基础,东关小学、芙蓉小学开工建设,完成27所学校13.3万平方米校舍安全加固工程。撤并5所小学。成立北京新城职业学校,永乐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成为市级示范校。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取得新进展,评选认定25个区级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区成人教育中心被认定为市级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推进卫生事业发展,中医医院投入使用,潞河医院手术病房楼主体完工,新华医院、区公共卫生大厦等项目前期手续积极推进。加强文化、体育、人口计生事业发展,开工建设区文化中心,完成街道健身器材更新,区人口计生综合服务中心前期手续加快办理。加快科技事业发展,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专利授权量744件,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成交额56.7亿元,实施区级和区级以上科技项目20余项。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成效。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92%,实现5100名困难人员就业,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9000人。全区五项基金收缴稳步递增,收缴率均达到95%以上。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进程稳步推进。养老助残等民生福利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加快政策性住房建设,玉桥东小区经适房、半壁店限价房、京贸家园定向安置房陆续竣工并交付使用,化工六厂、铜牛针织厂搬迁安置房项目开工建设。
社会管理不断完善。严厉打击查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治安秩序态势良好。广泛开展了安全生产“百日平安行动”和“金安企业”创建工作,启动消防安全“防火墙”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有序。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完成50个城市社区规范化建设,建成6个镇级社区服务中心和394个农村社区服务站。“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积极开展。
(六)以增强发展活力为目标,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
农村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加快推进村级产权制度改革,启动243个村改革工作,完成185个村。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发展18家,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新增流转面积1.2万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开展。成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通州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将公费医疗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推进新农合医疗费用即时结算。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和村医技术支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转诊预约试点。
创新投融资机制。大力开展银政合作,筹措银团贷款,实现融资95亿元,有效保障了新城核心区搬迁等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新融资模式,与北京建工集团合作,首次在回迁楼和安置房工程建设上采用建设—移交模式,尝试与社会企业合作发起成立私募股权基金,低成本、低风险破解新城建设融资难题,为新城土地一级开发、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环境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加强环境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成立区城乡环境建设委员会。完成区级环卫作业中心改革,整合现有环卫资源,理顺环卫管理体制,成立区环卫服务中心,初步实现政事分开、管干分离的管理体制,全面提高我区环卫管理和运行水平,推进环卫市场化、产业化进程。
继续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国企内部债务整合,整体打包处理1.2亿元债务。拓展国资发展新领域,与中信、台湾富邦银行共同出资设立中信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企业内部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商场整体包装租赁改革顺利进行,华联商场国有股权合理转让,彻底解决商业行业债务危机。
同时,妇女儿童、广播电视、档案、史志、气象、保密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是区委科学决策、精心领导和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指导的结果,也是全区人民团结一致、攻坚克难、拼搏创新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相对不足,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依然很重。产业发展还不充分,高端产业、高端资源还很短缺,集聚效应有待进一步增强,加快项目引进和落地建设还需做大量工作。二是人口资源环境协调性需进一步增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新城建设基础性、功能性项目不足,人口、交通等问题逐渐显现,节能降耗、景观水质改善等工作需进一步提升。三是区域发展仍然不平衡。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园区之间发展差距明显,统筹发展的任务仍然繁重。四是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各类高端要素聚集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2011年发展环境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推进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的关键之年,也是保持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深化结构调整的重要一年,并将迎来建党90周年,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和挑战,安排好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至关重要。
(一)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困难和挑战不容低估。
当前,市委市政府集中力量,聚焦通州,按照世界一流标准,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我区进入发展黄金机遇期。但是,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变化和不利因素相互交织,全市进入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经济社会深度转型时期,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更趋复杂多变。
一方面,宏观形势总体有利,蕴含重大发展机遇。一是北京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并以建设一个全新北京的要求,大力度推进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深入推动解决人口、交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为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的我区,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二是“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发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必将为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和社会和谐发展,释放持久发展动力。三是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进入全面启动建设时期,并按照更高的定位、更高的要求、更高的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区域知名度和美誉度明显提升,为我区寻求多方面合作、更好的集聚高端要素资源提供了重要机遇。四是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国内经济平稳增长、宏观政策更趋稳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另一方面,机遇和挑战并存,形势依然十分复杂。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内生动力缺乏,能源、食品等价格波动走高、通胀压力加大等宏观经济走势,势必对经济平稳发展形成一定的冲击。二是北京市在解决人口和交通拥堵等问题方面,陆续出台控制汽车总量增长、加强人口调控管理等一系列政策,将对全市消费增长带来巨大压力,同时对我区消费增长和与汽车产业相关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三是虽然土地和项目储备相对充足,但房地产调控、政府投融资平台规范清理、流动性紧缩、搬迁难等对项目落地和建设进度形成一定制约,对投资较快增长形成挑战。四是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十二五”规划目标处于打基础阶段,发展环境在形成区域发展竞争优势上仍有差距。五是社会结构变化更加复杂,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分配等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多元利益诉求协调难度加大。
(二)发展计划安排的总体思路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11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的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大力推进新城核心区等区域开发带动城市建设,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大力推进镇村建设带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带动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和统筹协调,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加快打造“北京发展新磁极,首都功能新载体”,确保“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按照统筹兼顾、规划衔接、引导预期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十二五”规划发展定位、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以及发展布局的基础上,建议主要目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5%左右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1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上年增长20%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5%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0%
——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2%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社会保险基金目标完成率稳定在98%以上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排放完成市下达任务
——食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药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三、实现2011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措施
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战略目标,落实“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按照世界一流标准,全面推进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城市建设与管理、社会事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任务。
(一)抓好运行调度,着力推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加大投资促进力度,提高拉动作用。一是保持政府投资合理增长。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社会事业投资力度,引导带动社会投资。二是加大产业投资促进力度。推进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都市型农业等项目投资落地进度,提升产业投资在投资总量中的比重。三是加大城市建设投资力度。加快新城核心区等重点区域集中连片开发,高标准打造精品和经典工程,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加大商务楼宇和政策性住房投资。四是拓宽融资渠道。创新开发模式和项目运作模式,争取社会各方面资金参与新城开发建设;加强融资平台建设,提升平台可持续融资能力。五是强化土地储备和调控。加强协调服务,促进已上市地块项目建设,加强土地储备开发投资,合理安排土地供应结构和时序,保障要素供给。
优化消费环境,挖掘消费潜力。一是大力推进商务商贸中心建设,优化商业设施和服务网点布局,开工建设潞城、永乐店奥特莱斯以及一批城市综合体,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二是巩固提升传统消费,组织开展购物季、家电下乡等活动,带动百货、餐饮等重点行业消费。三是加大运河游、农业休闲游等旅游市场开发和宣传力度,增加外来消费。四是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等新型消费。五是认真落实国家收入分配政策,落实好各项惠民补贴,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
加强经济调度,提高发展效率。提升经济调控水平,推进经济运行动态监测、重点任务责任分解和督查考核、投融资模式创新、征地搬迁专项协调等体制机制长效化,提高在资金、政策、工作等方面统筹协调力度,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进。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加强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落实联合审批和全程代办制度,不断完善重大项目绿色审批通道制度,提高审批效率。积极把握形势变化,密切关注宏观调控和国内外形势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认真落实国家、北京市各项决策部署,灵活高效地开展工作。
(二)抓好新城核心区开发,推进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
加快核心区规划细化和中心区规划编制工作。加强研究,进一步深化“北京发展新磁极、首都功能新载体”发展定位。加快街区及地块控规编制,进一步细化新城核心区规划,深化新城中心区规划,完成南大街、杨坨地块、河东地块等重点项目控规编制报审工作。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完成核心区地下交通、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对新城核心区进行城市设计整合,对新城中心区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市政基础三大设施进行整合。
加快推进土地一级开发和项目对接。全面推进核心区后续地块一级开发,实施南大街棚户区、杨坨、司空小区等重点地块搬迁改造。全面启动五河交汇地区、上营棚户区等地块的建设项目,加快推进香港富华、华业地产已开工项目的建设进度,形成梯次开发、整体推进的建设高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入国际资源,密切跟踪对新城核心区后续地块投资意向明确的重点企业,力争使每个地块都有项目对接。加快推进安置房建设,谋划落实新的1万套安置房建设。
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新理念、新标准推进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大幅提升新城综合承载能力。借鉴奥运中心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推动核心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东关大道地下隧道、北环隧道、市政综合管廊等一批地下工程。加快水系治理和水乡景观建设,启动北运河、通惠河等河道治理和堤防景观工程。启动运河、西上园等变电站工程。完善对外道路系统,推进地铁M6号线二期加快建设,推动东部发展带联络线建设。
加快功能区开发建设。加快主题休闲旅游度假区设计深化研究,启动搬迁,加快土地一级开发进度,力促派格5D秀、新乐城等项目落地。加快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两站一街)开发,完成安置楼建设、住宅搬迁和城市规划设计,推动部分地块上市,启动项目建设。加快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确保一期地块全面上市并部分开工建设,推进规划三路、潞苑南大街等工程建设,完成六合村搬迁。加快商务园开发建设,确保一期已开发地块全部上市,取得一期剩余2个地块的开发授权,启动二期土地一级开发,完成道路、电站、高压线迁改等工程。推进北苑商务区土地入市,开工建设城市综合体项目。
(三)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
促进产业高端化、融合化发展。瞄准产业的高端领域、高端形态和高端业态,做大做强高端商务、高端制造、现代物流三大产业,大力培育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四大新兴产业,突出抓好金融商务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光机电基地等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逐渐形成现代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相互促进、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格局。同时,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大力推进项目落地建设。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方式,构建全程服务体系,力争在商务总部、文化创意、高端制造等领域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符合环保要求的重大项目。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北汽动力总成、IDC数据中心、金融街园中园、商务园示范园等项目建设,力争竣工投产一批;开工建设北京世贸中心、天安数码城、动向集团、数字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加快推进北京国际航空城、医疗康体城等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力争早日开工。
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宣传推介,扩大北京现代化国际新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充分发挥宣传推介对推动经济发展、提速新城建设的作用。加强投资服务,加强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健全项目梯次联动推进机制,充分发挥“一站式”服务平台和大项目联席会议、领导联系重点项目、绿色审批通道等制度作用,促进项目签约、开工、投产、建设各环节无缝对接。进一步完善政企、企企沟通平台,加强政企交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全面推行“绿卡”企业服务制度。
进一步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完成光机电基地科创七街、金桥基地景盛北三街等道路工程,开工建设物流基地兴贸三街二期等工程。推进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实施开发区东区电站、永乐开发区供暖中心、金桥基地人才公寓等项目。拓展园区发展空间,积极推进金桥基地扩区工作。推进开发区西区“中关村国家院所通州产业园”建设,加快吸引优质产业项目入驻。加快各园区土地一级开发进程,为大项目落户创造条件。完善产业项目准入标准,健全项目退出机制,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继续狠抓节能减排。确定“十二五”期间全区节能减排目标分解和考核机制,强化目标责任制。发挥企业节能主体作用,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和能源报告制度。加大节能专项资金投入力度,组织实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建筑节能改造等工程。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工作。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污水处理,加快黄标车淘汰,加大煤烟污染减量。
(四)抓好重点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新城交通框架体系,积极推进北运河东滨河路、东六环西侧路北延、宋郎路北延、群芳南街、潞苑北大街二期等工程,开工建设朝阳北路东延三期、张采路北延等工程。继续完善城市微循环和保障房周边配套路网建设,实施玉桥西路、杨庄路改造等工程。强化与北京中心城的交通联系,做好通朝大街与两广路、潞苑北大街与姚家园路、徐尹路与温榆河大道的连接。
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完善新城供热体系,完成三河热电联供管网、竹木厂燃气锅炉房建设工程,加快分散燃煤锅炉房替代,改造热力站40座,同步做好老旧小区供热管网改造。加强燃气管网建设,推进张采路北段、玉带河东延等8条燃气管网建设。提高新城供水保障能力,启动南水北调通州水厂工程和城区供水保障工程。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河东再生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推动碧水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体系,筹建通州区餐厨和粪便污物集中处理站,配合实施梁家务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项目。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通州生态城建设,加快与瑞典公司合作实施垃圾真空回收系统。推进水环境整治,实施通惠河、小中河等五河治理工程,提升河道景观水平。打造新城绿色生态屏障,继续实施平原治沙、第二道绿化隔离带、“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绿化工程。全面完成园林小城镇创建工作,继续开展首都绿色村庄、花园式单位、花园式社区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大力宣传“碳中和”理念,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五)抓好镇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启动新城规划范围内25个“城中村”搬迁改造,全面完成4个市级重点村建设,做好“撤村转居”工作。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强台湖、西集等重点小城镇建设,加快台湖生态镇土地一级开发,开工建设台湖镇中心区路网,完成西集政府路、漷县镇漷兴六街等道路工程,做好于家务乡中心区土地一级开发工作,力争实现上市和项目落地。加强路网建设,推进房通路西延、孔兴路北延、漷马路等工程。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启动乡镇中心区周边20个村的改造和社区化建设,开展农村精品社区创建工作。
加快都市型农业发展。推进农业园区建设,打造国际种业园、创意农业示范园、食用菌产业示范园等现代农业园区,推进第18届国际食用菌大会项目建设。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带和休闲度假示范村。发展设施农业,新建、改建设施农业5000亩。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精准农业,积极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按照“查漏补缺、解决需求”的原则,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地区防汛排涝工作,实施村庄排水沟渠整治、污水坑塘治理工程。继续实施街坊路绿化、节能路灯安装、农宅节能保温改造等工程。继续完善新农村流通网络,提升农村连锁超市配送率。完成西集中学、觅子店中小学、宋庄中心小学建设,提升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加快实施西集、永乐店等镇级文体活动中心工程,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基本完成全区符合条件村的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优的都市型农业项目流转。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经营性、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
(六)抓好民生保障工作,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教育、文化、体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缓解幼儿园入园压力。完成芙蓉小学、东关小学、贡院小学、新第三中学建设。完成31所中小学校舍加固改造。积极引进市级名校。优化职、成教育资源配置,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创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市级示范校。继续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努力建设学习型新城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专业化、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人才。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推进区文化中心建设,启动运河水乡文化历史景区、运河博物馆前期手续办理。加快体育事业发展,推进梨园体育中心项目,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人口计生事业发展,启动区人口计生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科技事业。积极与市级以上三甲医院合作,完成第四区域医疗中心的选址工作。完成潞河医院手术病房楼工程,启动新华医院、公共卫生大厦、潞河医院门诊楼和教学楼等工程建设,改扩建牛堡屯卫生院。加快筹建医疗康体城,引进高端医疗康体项目。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提升科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实施一批科技示范项目。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多元科技投入体系。加强自主创新,加快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积极做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落实市区两级就业政策,发挥政策的拉动作用。继续推进充分就业社区(村)和网络村村通工作。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做好城镇五项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确保年内五项基金征缴率达到98%。做好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标准调整及发放工作,深入推进医疗保险“持卡就医、实时结算”工作。推进养老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区养老院。加强政策性住房建设,推进西马庄、铜牛针织厂等项目建设,统筹解决好不同人群的住房需求。
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探索社会服务管理长效机制,开展梨园、马驹桥两个镇的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完成5家“枢纽型”社会组织认定工作和27个社区的规范化建设。积极扩大社区公共服务覆盖面,开发居民急需的特色服务项目。继续深化楼门文化建设,提升建设水平。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深入开展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公安消防工作,推进运河东大街消防站、商务园消防站等一批消防设施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民防设施的开发利用,为社区居民停车提供便利。
(七)抓好城市管理,保障城市高效运行。
加强人口调控管理。控制人口规模,加强户籍管理,减少人口机械性增长;做好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积极实施“以业控人”、“以房管人”,强化企业用工管理,加快“城中村”改造,控制流动人口过快增长。优化人口结构,清理淘汰低端产业,减少从业人员,发展高端产业,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高人口素质。
积极构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巩固创建国家卫生区工作成果,健全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城管监察联席会议、协查办案、资源共享等工作机制,形成联动互动、合力攻坚的联合监管体系。加强上下联动机制,充分调动社区工作者、城管志愿者等社会各界力量,营造全民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制度,提高城市管理工作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推进城市管理全面向社区延伸,逐步形成分级管理、条块结合的社区环境卫生管理新格局。继续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建立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区、街道、专业处置部门多级联动的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工作水平。
提高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以政务运行的全程网络化为目标,启动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建设,完善政务数据中心功能,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启动重点区域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新城信息枢纽建设,推进光纤宽带升级改造和无线网络搭建。开展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做好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物联网应用试点工作。完善科技创安图像系统及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打造平安通州。探索推行信息化在民生保障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智能化民生服务。
(八)抓好统筹协调,保障计划顺利实施。
明确责任分工,狠抓落实。围绕计划目标任务,层层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到人,狠抓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按照进度要求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加强督查考核,将目标任务的落实完成情况和年度考核挂钩,确保计划落到实处。
积极应对,确保各项指标圆满完成。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项指标的完成与否直接关系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落实情况,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部分行业、领域的不利影响,各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加快项目实施,增强项目的带动作用。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组织和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建立重大项目洽谈、落户、开工、建设、达产全过程的跟踪、服务和促进机制。充分发挥绿色审批通道、大项目联席会议等制度作用,完善项目审批机制,缩短审批周期,促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各位代表,2011年是我们鼓足干劲、全力推进现代化国际新城大发展的重要一年。全区上下要认真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区委四届十次全会和区四届人大七次会议工作部署,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实现通州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