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通州 | 漕运沧桑,曾经的太仓,曾经的通州,原来是这般繁华

日期:2018-12-05 18:06    来源:区大数据中心

分享:
字号: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大仓西大仓,东西大仓装东西。

在《这里是通州》第二集中,讲述了通州漕运的沧桑。通州,这个因运河而兴衰的地方,几经历史的沉浮,在不同时代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就如上面那首童谣所唱的那样,通州的四通八达,通州的最大粮仓,都是这里曾经的辉煌。

张家湾博物馆


作为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一座大型码头,张家湾所包含的众多运河历史文化,对现代人来说更显珍贵。张家湾博物馆就是带着传承张家湾文化的使命,保存着为数不多的历史珍贵文物,通过张家湾古城文化、红学文化、运河文化这三方面,向世人展示着张家湾的文化遗产。


不论是保存完好的一艘古船,还是各种有不同毁坏程度的石碑,不论是里面已经碎成片的碗,还是从运河水中打捞出来的巨型船锚,都在讲述着这座古城的历史。




尤其是那道穿越古今的仿造的通运桥,走在石桥上,看着周围播放的古代运河上热闹的景象,听着船工们的号子声、小贩们的叫卖声,仿佛真的穿越到了古代,令人欣喜而激动。也许,当时的张家湾古城就是如此的喧嚣与繁华~




皇木厂村


说起古城张家湾,就不能不提皇木厂村,这个拥有“皇”字的村落。相传,在明永乐年间建设北京时,木材砖石所用浩繁,大多材料都是由大运河自南方运到这里进行存储。



如今,在村内依旧还保留有当时管理木厂的官吏所种植的一株大树,村南部还出土了当时用于建设北京的巨大花斑石。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最美乡村,冬去春来,鸟语花香,落英缤纷,屋周树木,郁郁青青;竹阁亭榭,犹在画中;夜幕降临,霓虹灯闪烁,每年夏至,步行街中央真是“连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通运桥


如果你问是什么见证了张家湾古城的兴衰,那肯定是这座矗立在张家湾且拥有四百多年历史的通运桥了。


其实,在通运桥之前,这里是一座木桥,就在张家湾城南门外,辽代统和晚年(1005--1008年)间所开凿的肖太后运粮河自西淙淙而来,向东汩汩而去,因为越来越多驼载货物的车辆通过,木桥已经不堪其重,变得摇摇欲坠。


直到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内官监太监张华向皇帝奏请改建石桥,并且修一座三官庙加以镇护。皇帝批准此事,命修桥专家陈進儒监造,从三十一年(1603年)正月动工,直到三十三年(1605年)十月才竣工。


通运桥南北长十三丈,东西宽三丈,每边各有二十二根望柱,柱头上雕须弥座,坐上圆雕二十二个狮子,神态各异,活灵活现,可见明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而且,在桥西中南望柱上还雕有一个代生殖器的狮子,现在还隐隐可见,真可谓是桥中狮子的绝品~


通运桥北端一丈处就是张家湾城城门楼了,轻抚城门上的青砖,踏上几经风雨洗礼沧桑而斑驳的通运桥,抚摸着桥上的石狮子,眺望肖太后河,微风拂过,好像隐约间听到了车轱辘的转动声,人潮的脚步声,小贩们的吆喝声,桥下船舶过去划破水面的声音……虽然这里已经繁荣不再,但一块块青石,一只只坐卧在桥上的小狮子,都曾见证这里的繁华~


密符扇雕塑


从明代开始,在运河漕运中,为了保障军粮有序运送,就出现了“密符扇”。扇面上的密符便是记录军粮经纪人身份的“密码”。这些密符外人无法看懂,但根据军粮经纪在盛放粮食的器具上标的密符,再查看密符扇的记录,便可以查找到是哪个军粮经纪验的粮。这种扇子,堪称明清时期运河漕运的见证物。


这个堪称现代二维码的古代密符扇,记录了粮食运输的检运过程,是不是很像现代二维码追溯蔬菜身份的功能呢?这就是咱老祖宗的智慧~


在密符扇雕塑附近,还有甘棠镜鉴、清朝名臣(大、小)于成龙等雕塑,都讲述了古时通州有关清正廉明等历史~


(文章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通州八大游)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北京市通州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