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2024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方案提出,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到2035年,以绿色为底色的现代化北京城市副中心基本建成。将“绿色”逐渐成为副中心最鲜明的、最亮丽的底色。
一、绿色理念融入城市基因
从规划到建设,绿色始终是城市副中心最鲜明的底色,生态始终是城市副中心最厚实的家底。2024年,副中心始终把水质改善摆在重要位置,今年国家和市级绩效考核的主要目标为:全区8个国市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年均值均达到IV类或以上。截至6月底,8个国市控断面水质,其中6个达到Ⅲ类(港沟河罗庄、凤港减河小屯桥、凉水河许各庄、玉带河入凉水河口、柏凤沟应寺桥、运潮减河入河口),2个达到IV类(北运河王家摆、潮白河吴村)。高品质蓝绿空间加快打造,北运河、运潮减河等上榜“北京市优美河湖”,萧太后河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一期、东郊森林公园、运河生态公园、张家湾公园等一批精品绿化工程竣工。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不断巩固,云景公园、运河生态公园建成开园,5处口袋公园建设完成,小微绿地加快建设,以近自然方式开展18处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建设。卫星图上的副中心,400余公里绿道纵贯南北,环境、工程、建筑等多行多业的“向绿而生”“以绿为底”,绿色发展理念已融入“千年之城”的城市基因。
二、绿色金融动能强劲
2023年,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启动建设,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获批设立,北京绿色交易所碳配额和环境权益累计成交突破1亿吨。全国首支ESG主题股权投资基金完成设立、首个城市级ESG数据中心加快筹建,与国家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印发全市首个《北京地区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建设指引(试行)》。《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气候投融资项目库管理办法(试行)》及入库标准编制完成,拟入库项目146个。北京银行落地首笔“京行碳e贷”业务,北银理财完成首批新能源公募REITs投资。北京农商银行绿色金融专营机构获批成立,工商银行绿色支行完成首个国家级“绿色网点”认证,全区绿色信贷余额超300亿元。
三、绿色科技赋能城市发展
通过一系列科技创新技术手段,城市副中心让垃圾“重生”,变废为宝,走出了具有样板示范意义的绿色低碳能源供给新模式。通州区再生能源发电厂每日可处理2250余吨垃圾,年处理垃圾量80万吨。垃圾每年燃烧转化的发电量,可供10万户居民用电。垃圾焚烧产生的电力除了保障园区正常生产以外,全部输送国家电网,焚烧产生的热量可供当地居民使用。截至目前,项目一期累计处理生活垃圾449.88万吨,发电量15.42亿度。
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最突出的特色和亮点。作为首都重要一翼,北京城市副中心应紧紧抓住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战略机遇,积极开展先行先试,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将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