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能力鉴定服务质量关系着被鉴定人员的切身利益。近年来,通州劳鉴委不断创新“绿色通道”,因人而异采取一系列便民、利民、惠民举措,特事特办,积极为企业和劳动者排忧解难。
一、以上门鉴定辟“工伤绿色通道”服务受伤昏迷职工
“你们这么快就安排专家上门,解决了我们的出行难题,真的太感谢了!”近日,正在北京康复医院进行康复的孙女士,迎来了一批前来为其开展劳动能力鉴定的专家。
2022年8月,孙女士在一起工伤事故中受重伤,被诊断为急性内开放性颅脑损伤、硬膜下血肿、昏迷、四肢瘫等全身受伤。今年4月,用人单位向通州区劳鉴机构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工作人员在审核材料过程中了解到,孙女士目前仍处于昏迷状态,无法参加现场鉴定。于是,通州区劳鉴委为其开辟“绿色通道”,组织卫生医疗专家上门提供鉴定服务。在医院,专家们对孙女士进行了伤残情况和生活自理程度的鉴定并为其配置必要的辅助器具如一次性尿垫和一次性导尿包等。
二、以“云鉴定”辟“因病绿色通道”服务危重病人
“您好,我姓房,患有直肠癌,想要申请因病提前退休,但是我手术的吻合口溃疡并穿孔了,需要卧床静养,不能站,不能坐,因此我无法前往现场进行鉴定”,4月的一天刚一上班就接到一通焦急的电话,通州区劳鉴委在了解情况后当即决定为其开展“云鉴定”,立即进行设备连线并调试,顺利完成视频鉴定。“太感谢各位老师了,既解决了困扰我多日的难题,也解决了我的经济困难,可以早日领到退休金了。”鉴定完房先生又打来了电话对通州劳鉴委表达了感谢。
三、以“专场鉴定”辟“特殊群体绿色通道”服务新就业人群
随着新就业形态人员鉴定数量逐渐增加,目前平均每月有20名新就业形态申报职业伤害鉴定,为了更好保障他们的切身利益,通州劳鉴委为其设置“专场鉴定”,及时组织鉴定和出具鉴定结论,减少等待时间,快速享受工伤待遇。
截至目前,通州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共对50余名职工进行了远程鉴定服务,114名职工进行了就近、上门鉴定服务,130名新就业形态人员开展专场鉴定,实现了服务“零距离”、群众“零跑腿”,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