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发〔2024〕5号)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皓同志在区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

分享:
字号:        
(通政发〔2024〕5号)

各街道办事处,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

郑皓同志在通州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大会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认真组织学习,按照报告中确定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扎实推进本单位2024年的工作,进一步激扬斗争精神,激发进取品格,提升能力水平,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凝聚谋发展、促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样板而不懈奋斗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202422

(此件公开发布)   


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4日在通州区第七届人民代表

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通州区人民政府区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通州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我们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推动城市副中心“立长远、强功能,全面上台阶”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对北京和城市副中心系列指示批示精神,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引领,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和新时代首都发展全局,聚焦回答市委“二十年之问”,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面落实区委七届五次、六次全会安排部署,圆满完成了区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步伐持续加快。

一、宏伟蓝图徐徐展开,千年之城蓄势而起

奋力答好“二十年之问”,深学笃行成效明显。聚焦区委“三大三强”活动要求,盯着先进找差距、锚定目标争一流,形成了一批时效性高、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研究成果。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602条区级任务措施有序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工作方案(2019年2022年)》100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规划综合实现率达到49.7%。“十四五”规划实施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千亿投资全面落地,建安总量保持全市第一,持续为全市投资大盘加码添秤。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财源建设固基提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4.11亿元,同比增长5.2%。国家卫生乡镇、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国家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等一批创建工作完成申报和初步验收,成功摘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优秀”试点县等金字招牌。

控规落地全面提速,城市框架加快成型。深耕细作“一张蓝图干到底”,《北京城市副中心拓展区规划(2021年2035年)》正式获批,全市首个非建设空间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非建设空间规划及镇村实施指引(2021年2035年)》编制完成,九个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报送市级审查。行政办公区二期建成,第二批市级机关启动搬迁。运河商务区累计完工470万平方米,远洋乐堤港项目全部竣工。文化旅游区六大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湾里”项目诺岚酒店工程完成主体结构封顶。12宗经营性用地入市交易。温潮减河工程先行启动区正式进场施工,16个村征地协议签订全部完成。地铁6号线南延主体结构完成30%,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结构完成85%,东六环入地改造实现双向隧道贯通,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精彩亮相。

区域协同不断深化,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160项任务落地实施,与雄安新区共同签署《北京城市副中心管理委员会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战略合作协议》,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挂牌运行,台马地区事务联席会等通亦协同措施落地见效。轨道交通22号线通州段完成总工程量的46%,厂通路、通清路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厂通路跨潮白河大桥完成总工程量的50%。共同举办2023年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签约合作项目50个。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通州中心正式运营。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一体化办事大厅在河北省大厂县、天津市武清区揭牌运行,在全国率先实现政务服务跨域通办,服务事项达3600余项。区妇幼保健院签约托管大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潮白河生态绿带(通州区与北三县交界地区)规划(2021年2035年)》审议通过,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形成初步成果。

二、产业结构加快转型,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产业组织效能提升,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坚持以政策支持增强发展活力。密集出台2023年度高精尖产业发展支持细则、国有工业用地先租后让管理办法、“医药十条”等一系列意见措施,兑现“通八条”“金七条”“种十条”等产业扶持资金9.2亿元。坚持以精准招商强链补链。成功举办副中心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首届副中心医产协同大会。“四个一”招商机制促成产业项目落地144个。新设市场主体2.37万户,同比增长46.06%副中心首个国际招商联络站(香港站)揭牌成立。坚持以优质服务助企纾困解难。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6.0版改革措施。走访“服务包”企业2461家次,在服务企业协同考评中排名全市前列。建立健全“云窗口”服务模式,市区街(镇)村(居)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全面构建,区级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百分百“全程网办”。

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增势赋能。国投云网、中建新科等17家央企二三级公司实现落户,累计达到93家。首家市属国企总部大楼北投大厦基本建成,首旅集团、华夏银行总部大厦建设全面推进新引入市属国企及下属企业6家,累计达到61家。盈科律师事务所等43家高端商务服务企业实现入驻,中关村科金等51个金融及关联项目相继落地,全区金融及关联机构达到430余家。城市运动中心、海昌海洋公园项目签约落地文化旅游区,顶点公园项目实现供地。博格华纳扩产项目竣工投产,奥托博克部分产线实现试运行。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启动建设。中关村通州园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张家湾设计小镇新增元宇宙企业24家,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通州园)新引入重点企业89家,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研究院项目开工建设。县医药健康产业园一方健康谷正式开园,春立正达医疗器械成功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绿竹生物在港交所正式上市、良安科技成功挂牌新三板。全年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29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科创功能不断强化。

消费市场加快恢复,文旅商融合迈出新步伐。抓纲举目构筑消费新高地,环球度假区累计接待游客千万人次,环球主题公园单日最高入园人数突破5万人,城市大道成功入选北京十大商业模式创新品牌,环球流量溢出持续带动周边民宿消费升级。提质培优点燃消费新亮点,远洋乐堤港、新光大“日咖夜酒”开业运营。12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顺利通过市级验收。成功举办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大运河音乐节等系列品牌活动,运河经济效应和活力加速释放。

三、新老融合焕发魅力,城乡共荣步伐加快

下好下足“绣花”功夫,城市更新提档升级。创建“基本无违法建设区”正式提请市级验收,全年拆除违法建设305.2万平方米,腾退土地307.7公顷,疏整促专项行动年度任务全面完成。行政办公区周边和老城区怡乐中路等区域环境整治全面完工,18条道路架空线入地、14条道路“有路无灯”完成改造。潞河中学北街等8条背街小巷获评首都文明街巷称号,北苑北路获评2023年十大“北京最美街巷”。老旧小区改造完工14个,加装电梯投入运行30部,云景里小区“评定分离”“施工楼栋长”机制在全市推广应用。5个家园中心开工建设,城市绿心荣获北京市城市更新最佳实践项目。

持续强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成效初显。成功举办第三十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签约量历史最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完成创建。159个平房村污水治理工程全面完工。梨园镇西总屯村撤村建居试点工作顺利完成。耕地保护任务全面完成,于家务乡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试点工作扎实推进。生态林全部移交集体林场养护管理,形成规模化林下经济5680亩。乡村民宿实现良好发展,台湖镇唐大庄村成为全区第一个乡村民宿集中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市前列

突出重点项目引领,特色小镇多点开花。张家湾设计小镇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正式启用,张家湾镇“六小村”棚改项目整体签约率达到98%。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博物馆开馆运行,北投台湖演艺酒店建成投用,承载戏剧创作等功能的图书城“8字楼”实现外立面亮相。《宋庄艺术创意小镇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2026年)》上报审批,成功举办第13届中国·庄文化艺术节,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等重点项目签约落户,潞城、马驹桥、西集、县、于家务等特色小镇和永乐店新市镇持续积累优势。

四、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宜居品质不断提高

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基层治理激发活力。深化基层治理年重点任务全面完成,“千名代表问政问需”“副中心有我”委员基层协商议事机制等治理品牌不断涌现,“党建引领 多元有你”工作法获评全国社区治理“十佳”案例,“马桥近邻”“零距梨”“邻家邻”“临河邻里”等治理抓手持续推动共建共治走深走实。统筹实施“小微项目惠民生”工程301项,张家湾镇、台湖镇、宋庄镇、马驹桥镇成功退出治理类街乡镇,接诉即办考评成绩排名全市第七。

科技赋能持续深化,数智城市纵深推进。累计建成5G基站3047个,基本实现5G网络室外连续覆盖。初步构建政务数据“汇聚互通共享”体系。“经济大脑”一期建设全面完成,“城市治理大脑”五大场景加快构建,全市首个“热线+网格+吹哨报到”一体化平台建成投用。数字化社区试点建设基本完成。数字化虚拟物业服务平台上线应用。智慧园区管理场景初步建成。全国首批、全市首个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一期投入运行。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运行更有保障。马路等5条道路具备通车条件,九德路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全面推进。耿庄桥等5处重点区域完成疏堵整治,路口秩序化改造标准体系初步建立。新开通、优化公交线路24条,挖潜共享停车位850个。永乐店110千伏变电站扩建工程建成投产,创意园等5项变电工程顺利开工。完成4个小区自备井置换和30个村庄供水管线改造,台湖镇银河湾等一批小区(社区)完成水源切换,惠及群众超9万人。

五、生态本底筑牢夯实,绿色发展提质增效

顶层设计持续完善,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通过中央审定。新开工装配式建筑135.1万平方米,完成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95.4万平方米。全国首个新型电力系统地方标准发布实施,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正式成立。副中心政务服务大厅等地源热泵供热供冷项目建设完工。在全市率先开展用能和碳排放综合评价试点,首批项目核减二氧化碳排放6000余吨。新增、更新电动公交车出租车338辆、电动自行车充电桩1.6万个,北苑及温榆河三网融合慢行示范区建设完成。深入开展节能宣传周系列活动,节约型机关创建率达100%。

深入推进系统治理,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搭建建筑工地数字化监管平台、渣土车智慧监管系统,“常规部署”“精准点穴”融合推动“三尘”共治取得新成效,全区裸地面积同比减少50%。河东资源循环利用中心一期正式运行,萧太后河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一期、港沟河及凤港减河治理工程全面完工。24处断面不达标点位通过源头治理完成阶段性目标。8个国市控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Ⅳ类以上,其中4个实现Ⅲ类水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花园城市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广渠路东延绿化工程主体完工,云景公园、运河生态公园建成开园。

绿色金融动能强劲,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启动建设,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获批设立,北京绿色交易所碳配额和环境权益累计成交突破1亿吨。全国首支ESG主题股权投资基金完成设立、首个城市级ESG数据中心加快筹建,与国家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印发全市首个《北京地区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建设指引(试行)》。《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气候投融资项目库管理办法(试行)》及入库标准编制完成,拟入库项目146个。北京银行落地首笔“京行碳e贷”业务,北银理财完成首批新能源公募REITs投资。北京农商银行绿色金融专营机构获批成立,工商银行绿色支行完成首个国家级“绿色网点”认证,全区绿色信贷余额超300亿元。

六、民生保障普惠发展,人民福祉持续增进

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公共服务提质增优。北京市十一学校通州实验学校挂牌成立,景山学校通州分校高中部等实现招生,北京第一实验学校等投入使用,全区新增中小学学位1.3万个。教师交流轮岗1257名。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二期全面开诊,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建设完工,北京胸科医院医疗综合楼主体结构封顶。AED(半自动体外除颤器)公共场所覆盖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大运河旅游景区提升改造工作全面完成,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快推进。潞城全民健身中心具备运营条件。成功举办北京城市副中心马拉松、通州运河半程马拉松、全国电动冲浪板联赛(北京站)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验收全面完成,气象、地方志、保密、地震、红十字、残疾人、慈善、宗教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社会保障坚实有力,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深挖就业岗位6.4万个,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6%。区养老院建设完成11家养老服务驿站、养老照料中心建成投用,养老助餐服务评审排名全市前列。启动普惠托育服务试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实现街乡镇全覆盖。住房保障持续强化,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1.6万套,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市委、市政府安全生产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面完成。扎实开展多轮次安全生产和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完成天然气及液化气安全型配件更换17.5万户,“企安安”系统企业自查和政府监管检查实现全覆盖,320家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全面完成。新建消防站21个,应急救援响应处置效率大幅提升。全面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措施,区疾病预防控制局挂牌成立,有力保障各类传染病形势平稳可控。扎实推进平安通州建设,深入开展信访接待下基层,累计摸排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684件,社会发展环境保持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七、改革创新蹄疾步稳,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重点领域多点发力,改革实践亮点纷呈。《通州区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推进方案》获批实施。东小马地块实现“交地即交证”、邓家窑地块实现“拿地即开工”,存量房交易“带押过户通州方案”在全市推广。“副中心用地功能兼容与建筑复合利用”作为北京唯一案例获评中国改革年度市域改革案例。国防动员体制改革等专项任务有效落实。

对外交往加速“升温”,开放水平量质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推进国际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全面实施,与日本东京都文京区友好城市关系持续深化。借助京港洽谈会平台优势,与香港新华集团等7家重点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两区”建设新增入库项目1110个、落地项目819个,排名全市前列。通州组团在自贸试验区组团分类评价中排名第一,获评A类园区。中阿国际资本中心、中阿国际财富中心联盟等金融协作项目正式落地。实际利用外资1.98亿美元,同比增长149.6%。成功举办首届通州·全球发展论坛、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等品牌活动,副中心国际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政府自身建设切实加强,行政效能加快提升。按照区委统一部署,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政府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敢碰硬的作风、争一流的本领、抓落实的成效全面提升。认真落实中央及北京市环保督察、审计署及北京市审计监督各项要求部署,举一反三确保整改落实到位。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不断提高。在全市率先开展办公用房权属统一登记,全面实行公务用车统一制度规范、分级分类管理。巩固和拓展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成果,全面落实合法性审查制度,共同推进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强化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得到巩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全年办理市区两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396件,办复率100%。

各位代表!一年来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掌舵领航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牵头抓总、全面推动的结果,是区委直接领导、强力推进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和支持的结果,是各位代表和委员共同凝聚智慧、倾心建言献策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驻通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驻通中央及市属单位、兄弟区和津冀地区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通州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全区各条战线的干部职工、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副中心建设发展的各界人士和全区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标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新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新指示,对照市委“二十年之问”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我们在工作中还存在差距和不足,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具体表现在:一是城市承载力和带动力还有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作用发挥得也不够充分,还需在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区域协同发展中取得更大突破。二是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产业发展有布局无集聚,企业缺大少强,还需持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内生动力。三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七有”要求“五性”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在城市治理、污染防治、安全生产等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还需进一步加力发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四是以改革思维、改革办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问题成效还不够明显,还需进一步打破传统思维和路径依赖,打通各类先行先试政策和项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五是政府系统部分干部跳起摸高、办就办好的意识和本领还不够强,还需努力锻造与副中心建设高标准高要求相匹配的作风素质和能力水平。对于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将高度重视,扎实认真加以解决,全力以赴推动各领域工作全面上台阶、奋力开创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4年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是推动首都北京新“一翼”建设取得新进展、再出新成果的重要一年,是保持“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良好态势,推动副中心建设积厚成势、加速实现跃升的拼搏奋进之年,做好全年工作至关重要。

在全区上下铆足干劲、奋勇争先、全力以赴回答“二十年之问”,推动副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的关键节点,区委七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通州区委关于答好市委“二十年之问” 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通州区委关于答好市委“二十年之问”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发展样板的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三年行动计划》成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动工作的行动纲领和重要抓手。

走好“样板”之路,需要我们对标《实施意见》《三年行动计划》强信心、重落实。《实施意见》《三年行动计划》为打造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样板”、如何打造“城市发展样板”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思路、更加明确的要求和更加精准的路径。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信心和决心,咬定目标不动摇、紧盯任务不放松,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民生导向,树牢全局思维、系统思维、协同思维和底线思维,按照《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有力落地见效,推动副中心高质量发展从点状突破向全面拓展深化。

走好“样板”之路,需要我们瞄准“11311”工作体系促转型、求跨越。当前副中心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攻坚阶段,逆水行舟的奋发竞进阶段。区委立足副中心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规律,确定了“11311”科学工作体系。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拓宽思路视野、突出工作重点,坚持以“二十年之问”为目标,以党建为统领,以高水平城市建设、高质量经济发展、高效能社会治理“三驾马车”并进为重点,以数字化转型为支撑,以增进民生福祉为追求,建成增减相适、协同共进,经济活跃、质量卓越,创新驱动、数智赋能,绿色低碳、和谐共生,产城一体、城乡协调,共建共治、乐活乐享的城市发展样板。

走好“样板”之路,需要我们深化主题教育、“三大三强”活动成果优作风、提质效。“三大三强”活动与主题教育接续开展、无缝衔接、有机融合,全区党员干部唯实惟先、善作善成的能力素质得到有效提升。我们要对标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勇挑重担,真抓实干,坚持以项目化、清单化推动各领域、各方面工作计划、实施方案落实落细。攻坚克难,敢于创新,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紧盯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更加善于用创新思维和改革办法破解难题,推动形成更多具有副中心特色的创新经验。提升标准,务求实效,保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状态,以更高的工作标准、更快的工作节奏、更优的工作质量,努力交出副中心建设优异答卷。

202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市委历次会议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副中心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区委七届七次全会部署,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以回答好“二十年之问”为总目标,以“11311”工作体系为主抓手,狠抓副中心控规和高质量发展意见落地,着力处理好与雄安新区、与中心城区、与北三县等周边地区“三个关系”,紧盯提升综合承载力、经济内生动力和城市吸引力“三个着眼点”聚势发力,强化党的建设、改革创新、作风建设“三个保障”,在打造城市发展样板的新征程上推动各项工作全面上台阶,为答好“二十年之问”跑好第一棒。

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千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能耗强度、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排放完成市级下达的任务。实现这些任务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坚持以实施副中心控规为引领,全面推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

围绕重大项目、重要领域、重点区域,进一步加强系统谋划、全局统筹,加快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变为高水平的城市建设现实画卷。

高质高效筑牢城市框架。深入落实《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工作方案(2023年2025年)》96项任务,扎实推进区级重点任务清单落实落地,编制城市建设实施导则体系,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非建设空间规划及镇村实施指引(2021年2035年)》落地实施。加快运河商务区重点组团建设,力争累计完工500万平方米。积极推进环球主题公园后续项目及二期谋划研究。实现文化旅游区“湾里”项目全部完工、通马路综合交通枢纽和环球影城北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主体结构完工,力促海昌海洋公园、城市运动中心等项目落地开工。延伸发展IP设计、动漫游戏、演艺娱乐等文旅产业链条,推动北部产业带规划建设,最大限度释放环球主题公园溢出效应。确保六环高线公园、地铁6号线南延、轨道交通101线等顺利实施,打造“轨道+土地”示范样板项目。推动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完工并向公众开放、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东六环入地改造具备通车条件。

有序有效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全力做好行政办公区服务保障,确保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一期、六合村住房项目、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创意园220千伏变电站等投入使用,加快建设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首儿所通州院区、市疾控中心,推进行政办公区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示范段工程建设。与雄安新区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加强交流对接、深化务实合作,共同探索产业承接、投融资机制、土地管控等方面的创新政策和改革试点。积极承接一批央企二三级公司落户。确保北投大厦竣工投用、首旅集团总部大厦主体结构完工,加快建设华夏银行总部大厦,扎实做好第二批市属国企搬迁服务。持续优化“四区结对”机制,加快承接中心城区优质溢出资源。

加码加力夯实投资底盘。坚持谋一年看三年,科学谋划未来三年重大项目。建立2024年重点项目实施计划清单,持续深化并联审批工作机制,统筹规划、立项、投资、征拆、供地、开工一体化实施,不断提升项目落地转化率。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加大以市场化方式引入社会资本的力度。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市级固定资产投资、市财政体制资金及债券资金等支持,全力保障重大工程项目落地资金需求。大力推动“拿地即开工”模式常态化、规范化,梯次实现10宗经营性用地供地,保持千亿投资接续有力。

稳步有序加强特色小镇建设。统筹开展张家湾古镇建设,加快推进张家湾设计小镇北京建院、北咨公司新总部、坚朗设计中心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加速实施台湖演艺小镇图书城和京城重工升级改造,力促北京交响乐团入驻、橙天嘉禾音宇宙实现运营。启动宋庄艺术创意小镇青年艺术家工坊建设,加快推进首开印象街及周边区域改造提升,深入实施“万名艺术家集聚工程”“千个艺术橱窗开放工程”“原创艺术产业化工程”,探索数字版权交易试点和艺术品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动潞城镇筑牢高端制造业发展基础,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作出示范;马驹桥镇发挥通亦协同优势,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慧物流产业上形成高地;西集镇做优做强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通州园),在休闲文旅功能上培育特色;县镇在大健康产业发展上激发动能,于家务乡在种业示范上树立标杆,永乐店新市镇在功能优化和建设品质提升上夯实基础,加快形成各美其美的发展格局。

点面结合推进乡村振兴。守好、护好、用好19.28万亩基本农田,全面完成粮食、蔬菜生产任务,加快建设一批高效设施农业,逐步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持续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体系,加强乡镇集体经济顶层谋划,构建“种业科技+种植科技”双轮驱动、“科技小院+植物工厂+智慧农场”全链条发展路径。争取和吸引中国农科院农业微生物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龙头企业落地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加快打造种业创新示范区。做强“通州优农”农产品品牌,拓展农产品产销链。因地制宜推动农文旅商融合,促进乡村民宿、林下经济、农事体验等业态有序发展,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接续开展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以打造台湖环影宿游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为契机,争取更多村庄纳入全市“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大力补齐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快于路等道路前期工作,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及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统筹谋划南部乡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布局,研究制定专项行动计划。

二、坚持以增强内生动力为重点,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档加速

紧紧围绕“3+1”主导功能,以培育壮大六大产业集群为重点,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赋能,全面增强发展实力。

聚焦集群化增强发展源动力。大力引进一批龙头企业、领军企业、链主企业,促进上下游、左右链企业加快集聚。加快打造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持续吸引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集聚发展,推动绿色金融制度、产品、服务创新,形成更多示范。聚焦未来信息产业,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引领力的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企业。加快建设电投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信息港,力争信通院、联东U·数字安全产业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聚焦未来健康产业,推动华融生物、汇恩兰德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聚焦未来能源产业,加快建设新源彩能、天海氢能等重点项目。持续深化通亦协同,保障中芯京城二期建成达产、小米汽车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实现量产。

聚焦软环境筑牢发展硬支撑。高标准推进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深入掌握经济“家底”。持续优化要素保障,大力完善中关村通州园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着力提升产业园区承载力。加快编制副中心产业布局规划,动态更新产业空间地图,健全完善产业用地成本分摊机制,研究制定土地弹性管理相关政策。进一步优化升级“1+N”产业政策体系,建立产业政策评估机制。加快实现“全程代办”等事项常态化开展,做实“双管家”模式。积极服务和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加强融资支持和要素保障,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巩固拓展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八五”普法,积极创建全国守法普法示范区。充分发挥“‘两区’企业法治体检中心”作用,营造更加公平有序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拓展“6+4”一体化综合监管应用场景,积极营造全方位安商、扶商、护商的亲清友好环境。

聚焦“购物车”打造消费新增长极。精准实施“一圈一策”,优化提升九棵树等商圈及周边消费环境。力促山姆会员店、大悦城签约落地。不断拓展万象汇、城市绿心及三大建筑等消费功能承载空间。高标准建设“环球影城×大运河”国际消费体验区,打造一批“文化+”“体育+”“演艺+”等特色消费品牌,加快实施萧太后河等水系通航项目,打通活力水上通道,促进文旅商体消费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副中心“既有名又有趣”。

三、坚持以“一体化”为带动,加快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统筹推进《关于推动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落地见效。

不断提升便利便捷水平,促进一体化交通“跑起来”。开工建设石小路,实现通清路、厂通路及跨潮白河大桥等工程完工通车,推动轨道交通22号线建设全面提速。调整优化既有跨省公交线路,探索跨省定制通勤客运新业态,联合启动北三县出租车跨区域运营研究。健全检查站联动机制和区域警务协作机制,加快启动白庙南综合检查站安检提升改造,大力提高通行效率。

持续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延伸,促进对接协作“串起来”。健全完善一体化联合招商机制,积极构建跨区域利益共享、成本共担的协同发展模式。与廊坊开发区、武清开发区等更大范围合作对接,共建跨区域产业合作平台。加快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通州中心重大技术成果落地,启动成果转化基金运营和医疗器械孵化平台建设。共建通州区北三县营商环境改革先行示范区,率先推进监管执法、政务服务同规则、同标准,探索实行区域内资质互通、信用互认,促进商业秘密、知识产权保护等一体化建设。

协同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促进群众幸福感“多起来”。健全完善环保联合执法机制,协同开展北运河、潮白河等跨界流域综合治理和交界地区生态绿带建设,推进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先行启动区建设。高质量办好潞河中学三河校区,持续深化通武廊区域卫生健康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促进优质养老服务资源向周边地区延伸布局。

四、坚持以“双碳”行动为牵引,高标准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以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一方案三清单”为抓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构筑和谐、宜居、美丽的绿色发展新高地。

大力推动重点行业、关键领域节能降碳。加速北京绿色交易所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建设,积极开展绿色债券等标准化金融产品交易,拓展碳账户、绿色项目库等绿色应用场景,推动首个ESG地方标准《北京市企业ESG披露准则》发布。积极推进气候投融资、林业碳汇试点取得新成效。加快绿色能源开发扩容,启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站点级”示范项目,力争再生能源发电厂二期顺利开工,加快建设有机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中心。更大范围建设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有序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积极开展“无废细胞”创建,加快形成具有副中心特色的“无废城市”建设格局。

加快打造水城相融、园城相嵌的生态空间。积极开展花园城市规划建设,持续巩固创森成果,实施“留白增绿”“揭网见绿”,高标准开展小微绿地、林荫路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建设花园式示范街区、城市画廊等项目。启动新华片区慢行系统建设,完善高品质全域绿道体系。优化三大建筑北侧滨水空间功能,打造开放乐享、水清岸绿的高品质滨水岸线。

深入推进大气、水污染防治攻坚。推动“一微克”行动向“0.1微克”行动深化,统筹推进PM2.5、臭氧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坚持源头防治,分级分类做好街镇精细化大气治理。统筹布局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推进减河北综合资源利用中心、碧水资源循环利用中心建设,大力开展镇级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及64座农村污水处理站建设。全面实施“清河行动”和岸线整治,持续推进通惠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城南水网(漷牛片区)工程,完成排污口溯源及治理,保持“河长治”“水常清”。

五、坚持以“精治”“智治”“品质”为支撑,努力构建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

聚焦“打造一个不一样的和谐宜居之城”愿景,围绕“树立现代化治理新标杆”目标要求,加快形成具有副中心特色的城市治理新典范。

精雕细琢提升城市品质。持续增添城市“温度”,不断深化“热线+网格”融合联动,进一步推动网格治理扩容增效,强化“每月一题”重难点问题攻坚,研究拓展多元主体参与共治的机制与渠道,凝聚基层治理合力。持续扮靓城市“颜值”,推进疏整促专项行动提质增效,巩固“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创建成果,保持新生“两违”问题动态清零。完成87条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加快22条道路架空线入地和重点区域整治提升,有序实施拓展区城乡环卫一体化。深度精修城市“肌理”,统筹实施城市更新,提高存量工业用地、老旧低效楼宇利用效益,完成10个老旧小区改造,稳步推进南大街项目试点片区腾退改造、5个家园中心建设,加快八里桥、梁各庄等棚改项目进度,探索开展城中村改造。

科技驱动提高城市“智力”。不断夯实“数智城市”之基,着力构建城市大脑“1+3+1”体系,加快推进车路一体智能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智慧城市协同创新仿真平台等数字设施落地。加速重点领域应用场景建设,积极承接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文旅数据专区、金融数据专区建设,加快副中心规划建设管理平台二期建设,逐步扩大建筑业数字化转型试点范围,加快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扩区,积极谋划“元宇宙+教育”示范工程、数字档案馆、智慧影像云平台等一批应用场景,让“数智”惠民可感更可及。

“软硬”并举完善城市功能。聚焦“行”得通畅与“停”得有序,进一步优化交通组织。加快落实副中心及周边地区综合交通一体化提升规划、行政办公区交通优化提升方案,不断提高城市道路规划实现率。确保九德路、孔兴路等一批道路竣工通车,开工建设春明路、黄瓜园中街、潞苑一街等道路,加速推进姚家园路东延、观音堂路前期工作。持续巩固违规电动三四轮车治理成果,有序推广有偿错时共享停车,扎实开展地铁潞城站等重点区域交通综合治理,试行中小学通学定制公交,大力开展路口渠化等“微改造”。聚焦“供”得稳定与“用”得放心,进一步完善市政设施。加快建设通州南等一批电力工程,有序开展自备井置换,逐步推动南水北调通州水厂、亦庄水厂供水向农村地区覆盖,确保城市生命线运行良好、安全稳定。

六、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大力促进民生福祉厚植增优

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确保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持续推进公共服务资源扩容提质。加速推动“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实现玉桥小学改扩建工程主体完工,力促文旅区中小学、潞苑中学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物资学院中小学新建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新开公办幼儿园6所,增加学前学位1080个。大力开展普惠托育服务试点,新增普惠托位1180个。构建“南部学校发展群”,推动全区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超过65%。发挥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医联体建设扩面提质,带动基层卫生能力提升,不断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加快北大人民医院、东直门医院两个国家医学中心、区疾控中心建设,力争实现区妇幼保健院新院立项。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做强“运河有戏”演艺品牌。加快启动体育设施用地统筹利用研究,确保区体育场升级改造完工,做优“通通来运动”品牌,高品质办好副中心“双马”、飞盘、赛艇等大型赛事和线上线下系列惠民文化活动。

全面促进社会保障体系普惠共享。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不少于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积极推动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参保。不断优化养老服务资源供给,确保区养老院投入运营,新建10家养老服务驿站。加快7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打造副中心职住平衡“舒适圈”。抓好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继续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及对台工作,促进融媒体、地方志、气象、保密、国动、地震、红十字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安全稳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和消防隐患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全面压紧压实行业、属地、企业主体责任,抓好交通、消防、建筑施工、燃气、地下管线、经营性自建房等领域常态化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扎实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加快建设北运河副中心段堤防加固工程,力促温潮减河工程全面开工,推动人防指挥中心升级改造,扎实提升综合防灾减灾、应急处突和公共卫生应急水平。全面增强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健全完善公检法司协调联动与交流合作机制,大力推进信访法治化建设和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三年攻坚行动。

七、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持续激发城市发展新活力

以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为重点,持续强化改革赋能、开放聚势、品牌增效。

激发改革创新新动能。不折不扣落实机构改革任务,进一步健全完善机构职能体系。高效实施中关村通州园管理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实现职能重组、流程再造和业务提升。持续强化财源建设,优化调整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积极稳妥开展撤村建居工作,加速推进“村居融合”治理取得突破。大力推动《通州区乡镇集体产业用地(拆五还一)统筹利用土地资源整理实施优化方案》落地,启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典型示范案例。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两区”建设再提速,探索建立以贸易便利、投资便利为重点的开放政策体系。积极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等领域转型发展,加大全球品牌设计机构引进力度,加快形成“绿色自贸”“创意自贸”特色品牌。加快申请设立综合保税区专项研究。充分借助国家、市级展会和一流院校等资源优势,积极争取国际性活动在副中心持续举办。做强中国北京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通州园区,高标准建设国际人才社区,积极营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人才发展环境。

提升品牌流量新热度。更新颖、更立体、更丰富塑造“活力通州”城市形象,全力打造权威性高、含金量足、影响力广的副中心品牌矩阵。高标准组织筹办好通州·全球发展论坛、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绿色发展论坛等品牌活动。精心开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重大主题宣传,用足用好《副中心会客厅》、北京市“两区”展示会客厅等城市展示窗口,着力打造以“融汇副中心”为代表的全域联动、全媒发力、全程精彩的新型传播媒介,唱响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好声音。

面对新阶段、新任务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激扬斗争精神,激发进取品格,提升能力水平,将“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工作精神、“精益求精、争先创优”的工作追求、“密切配合、高效协同”的工作常态、“遵规守纪、清正廉洁”的工作自觉体现到各项工作之中,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凝聚谋发展、促发展的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躬逢其盛、与有荣焉,万里路遥、责任在肩。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永葆精进之心,多行长远之策,大兴实干之风,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迎接挑战,以不畏风雨的拼搏干劲开辟未来,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样板而不懈奋斗!


名词解释

(按在报告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1.“二十年之问”: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伊始,市委立足新时代首都发展,聚焦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提出了发人深省的“二十年之问”,即“城市副中心2016年启动,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利用这20年时间把城市副中心打造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样板”。

2.“三大三强”: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回答好市委“二十年之问”,通州区委在全区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进一步实现“强素质、强作风、强效能”活动。

3.文化旅游区六大重点项目:通马路综合交通枢纽、环球影城北综合交通枢纽、张家湾车辆段综合利用(又称“湾里”)、国际人才社区、首旅集团总部、国际IP室内综合体项目。

4.“医药十条”:《北京城市副中心关于鼓励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通经信局〔2023〕6号),简称“医药十条”。

5.“通八条”:《关于加快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精尖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简称“通八条”。

6.“金七条”《北京城市副中心促进金融业发展措施》(通政发〔2021〕7号),简称“金七条”。

7.“种十条”:《关于鼓励现代种业发展的若干措施》(通政办发〔2022〕19号),简称“种十条”。

8.“云窗口”服务模式:利用5G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企业群众全程在线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的模式。

9.“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通过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满足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范围内的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活动。

10.“评定分离”机制: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招标工作中,将“评标”与“定标”过程作为两个环节独立分离,评标环节由评标委员会按法定招标程序向招标人推荐候选人,定标环节由居民、社区等多方主体组建定标委员会,对中标候选人逐一进行问询,最终按照评、定环节一定比例权重择优确定中标人的工作机制。

11.“施工楼栋长”机制:施工单位管理人员分片负责12栋施工楼宇的居民协调事宜的工作机制。

12.“党建引领多元有你”工作法张家湾镇围绕“法治湾家、幸福湾家、文化湾家、智慧湾家”搭建一核多元共治中心实体平台,探索形成以平台建设为主抓手的整体性治理路径。

13.“马桥近邻”“零距梨”“邻家邻”“临河邻里”:分别是马驹桥镇、梨园镇、通运街道、临河里街道服务群众的特色基层治理品牌。

14.“经济大脑”:综合分析调度经济发展情况的数字化、智能化平台。

15.“城市治理大脑”:针对道路交通、消防、应急等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全域感知、及时预警、快速处置的城市运行指挥调度平台。

16.ESG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倡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内在统一,旨在推动环境、社会和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17.“企安安”: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治理信息系统,用于支撑全市安全生产和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

18.“交地即交证”:土地使用单位缴清有关税费后,行政机关交付土地的同时,核发不动产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审批文件的模式。

19.“拿地即开工”:土地移交当天同时核发不动产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规划审批文件以及施工手续的模式,可有效提升规划和建设手续办理效率。

20.“带押过户通州方案”:买卖双方和买方银行一次申请转移和抵押登记,完成后卖方银行注销其原有抵押登记的过户方案。

21.“11311”工作体系:第一个“1”是指以“二十年之问”为目标,第二个“1”是指以党建为统领,“3”是指以高水平城市建设、高质量经济发展、高效能社会治理“三驾马车”并进为重点,第三个“1”是指以数字化转型为支撑,第四个“1”是指以增进民生福祉为追求。

22.“四区结对”机制:通州区与西城区、朝阳区和海淀区产业协同发展结对工作机制。

23.“轨道+土地”:通过捆绑轨道周边土地收益,反哺轨道建设资金的资金平衡模式。

24.六大产业: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

25.产业空间地图:集成近、中、远期可利用的产业空间资源信息,形成一张图、一张表的展示形式。

26.“1+N”产业政策体系“1”是指“通八条”综合类政策,“N”是指各产业领域专项政策。

27.“双管家”模式:行业主管部门作为“行业管家”,各街道乡镇、园区管委会作为“服务管家”,分别负责企业的落地发展和日常服务。

28.6+4”一体化综合监管:北京市推出的跨部门综合监管的重要举措。6是指实施“风险监管”“信用监管”“分级分类监管”“协同监管”“科技监管”“共治监管”6项制度4是指“一业一册”“一业一单”“一业一评”“一业一查”4项措施。

29.“无废细胞”:在社会生活中按照“无废城市”建设要求开展固体废物减量和处理等工作的各个组成单元,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饭店、商场、村镇、工地等。

30.“无废城市”:通过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将固体废物对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31.城市大脑“1+3+1”体系:主要包括1个数字底座、3个领域大脑(经济、城市治理、社会治理)、1个区级调度指挥平台。

32.副中心“双马”:在通州区举办的全程和半程两个马拉松赛事。


附件下载: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皓同志在区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


相关解读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北京市通州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