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建设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创新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日期:2023-07-28 10:06    来源:区文化和旅游局

分享:
字号:        

自2019年起,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在全区开启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建设工作。通州区共打造了18处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分别为宋庄小堡站、站路站、张家湾设计小镇站、泰禾时代站、珠江东都国际站、含英园二区站、含英园五区站、公庄社区站、富力金禧站、京铁潞园站、缇香郡站、怡然世家站、张家湾公园站、郎清园南区站、爱琴海购物中心站、大耕垡村站、瑞都国际站、百合湾站5处。目前18处空间均已正常开放运行。

智能文化空间内部配备门禁系统、图书防盗门、自助办证机、自助借还机、还书箱、远程监控系统、紧急呼叫系统、智能照明系统、远程控制系统、AI行为管理平台系统、电子借阅机、报刊借阅机及公共文化展示屏、朗读亭,配备涵盖政治类、设计类、艺术类、军事类、文学类、教育类、少儿类等各类书籍。智能文化空间的建成,有效通过自助办证机、智能照明、自助借还机、还书箱、电子借阅机、报刊借阅机及公共文化展示屏,给广大市民读者提供自助办证、借阅、阅读等基本图书服务。通过门禁系统、图书防盗门、紧急呼叫系统及远程呼叫系统、AI智能安全平台的启动,更加有利于智能文化空间的安全运行及运营提供服务。

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以服务创新为目标,以政府建设为主,以企业技术支持为辅,集成了RFID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数据通信和数据处理技术、人脸识别技术以及相关的安全技术和工艺,是人性化、数字化、智能化与传统文娱项目的完美结合,是现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种延伸与创新。在为人群提供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的同时,添加了文化娱乐以及书友会等活动内容模块,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标签,是一种快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模式。

通过优化系统数据存放、功能设定、系统服务布局,把海量存储设备和高性能计算机安放在中心馆,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只保留基本的运行设备,既减轻了空间的维修成本,又增强了空间的设备处理性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不受空间限制、同时又能够被读者切实感知。通过对大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决策,科学、准确地预测和分析图书馆的外部服务环境、内部组织结构、读者阅读需求的动态变化趋势,并依据大数据分析结果制定科学、高效、经济和可控的图书管理与服务策略,实现服务收益和读者阅读满意度的最大化。

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自2020年陆续投入使用以来至今,共为读者办证2500余张,外借图书10册次,各处空间到馆量总计15万余人次。利用空间举办非遗体验、民俗手工、亲子阅读、书法绘画等各类文化活动500余场,参与群众3人次

接下来进一步贯彻《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落实区委“三大三强活动要求,持续推进“文旅局增光,为副中心添彩”专题教育,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继续建设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空间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群众需求,借助信息手段,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建成基础公共服务更优化、数据共享更充分、读者受众更满意的服务新模式,利用空间举办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活动,不断提升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通州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