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城市副中心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的通知

分享:
字号:        
(通政发〔2022〕16号)

各街道办事处,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

    现将《北京城市副中心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北京城市副中心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为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产业发展规划》等总体要求,落实《北京市关于促进高精尖产业投资推进制造业高端智能绿色发展的若干措施》《城市副中心先进制造业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文件精神,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北京市科技创新资源、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两区”建设等环境优势,突出设施建设与产业促进并重,全力打造具有城市副中心特色的医药健康产业地标,为北京市构建“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做大医药健康这一国际引领支柱产业,贡献副中心力量,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城市副中心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抓北京市“五子联动”发展契机,精准选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定位,扎实建设产业生态体系,着力打造标杆示范项目,显著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大幅提升产业竞争能级,全力打响副中心医药健康产业“医产协同发展示范区”品牌。

(二)基本原则

更加突出错位发展。立足通州产业基础,着眼北京产业发展优势,聚焦医药健康产业细分领域,把握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各个链条,精准选择发展切口,实现错位发展,努力打造医药健康产业“通州一极”。

更加突出医产协同。把握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内在逻辑和成长规律,加大医疗资源整合力度,推动医疗机构和产业机构双向互动,促进医工交叉和医产协同,以资源带动项目,以项目带动投资,以投资带动产业。

更加突出产业生态。紧密结合医药健康产业特点,健全平台功能,注重“软环境”建设,将龙头企业、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专业服务商等机构有机衔接,构成相互交织的价值网,打造产业生态体系,形成生态体系竞争优势。

更加突出大小结合。夯实产业金字塔小微底座,发挥龙头企业链主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微融通发展“雁阵”效应,用产业细分领域成长的内在逻辑粘结企业,用细分领域产业配套机制吸引企业,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发展。

更加突出长短兼顾。深刻认识医药健康产业成长规律,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周期,长短兼顾,短期打造标杆示范项目,扩大影响力。长期营造产业生态环境,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按照“655”(6个方向、5个工程、5个支撑)的工作主线,到202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医药健康产业将具备规模虽小但品质优良的“小而美”、创新引领且尖端专精的“专而精”、重视效率并追求效益的“快而高”的产业特色,形成产业生态体系框架,为建设医产协同发展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

表 城市副中心(2023-2025)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  型

序 号

指    标

单 位

目 标

产业总量

1

总产值

亿

180

产业质量

2

上市公司

6

3

“专精特新”企业

50

4

新申报上市药品

30

5

新获批二、三类医疗器械产品

36

6

CRO/CDMO/等专业服务机构

3

二、确定2+4重点方向

(一)明确两个主攻领域

瞄准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品两大方向,以高端提升、集群壮大为重点,支持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做强存量,做大增量,抓住药品/医疗器械上市可持有人制度实施,分类推动各细分行业发展。

以高值耗材为主的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大力发展高性能医疗设备、医用机器人、高值耗材、体外诊断仪器及试剂、创新型医用材料等,尤其是具有进口替代价值的项目。

以生物创新药为主的创新药品领域,大力发展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药物/基因药物/疫苗/血液制品/细胞药物/核酸药物等生物药品及制品、首仿药和高端仿制药、经典名方中药等项目,并特别关注合成生物技术在医药健康应用的项目。

(二)发展四个辅助领域

瞄准前沿诊疗技术、AI+医疗健康、相关生产性服务业、高端特色生活性服务业四大方向,以招引集聚、营造生态为重点,推进医产协同,吸引相关企业和机构落地,对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形成引领和支撑。

前沿诊疗技术领域,重点考虑基因编辑、细胞治疗、新型疫苗、异体移植、生物打印、人造器官、脑机接口、医用仿生等项目。

AI+医疗健康领域,依托北京“大信息+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领域,重点考虑AI药物筛选平台、AI辅助诊断、数字医疗等项目。

相关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重点考虑医药和器械外包服务(CRO合同研究外包/CMO合同加工外包/CDMO合同研发生产外包)、工业设计、打样中心、动物实验基地、检验检测中心、知识产权、财务顾问、人力资源、展览展示等专业第三方服务项目。

高端特色生活性服务业领域,重点考虑国际医院、研究型医院、高端民营专科医院、特色医疗健康服务等医药健康产业资源和应用场景。

三、实施5个重点工程

(一)关键资源整合工程

1.与医疗机构建立战略合作。推动建立长期院地战略合作关系,支持开展院企课题合作、临床科研成果转化、临床试验对接、临床应用场景建设、医学学术活动、医产协同机制创新等多层次、多角度合作。

2.强化与科研院所战略合作。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生命科学院、医学院、药学院、生物工程系(所)、技术成果转化(移)研究院(处)等机构深入合作,谋划建立医药健康类科研成果转化基地。

(二)医产协同促进工程

1.促进医疗机构与企业合作。建立“医院+企业”常态化对接机制,搭建医院、企业资源联动的产学研交流平台,加强交流沟通,大力促进医疗机构与医药健康企业多层次合作。

2.促进临床成果转化。挖掘医院临床科研成果,设立医疗机构专利交易平台,促进发明专利交易,鼓励临床医生开展和参与药品/医疗器械技术创新活动,加强医工交叉,促进医疗机构科研成果产业化

3.加强临床试验合作。探索产业方与医院各类科室精准对接,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合作,提高临床医学研究和产品临床试验效率。

4.促进企业产品应用。按照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相关政策,鼓励医疗机构应用已获批的1类新药、三类医疗器械,及进入国家集采目录、医保目录的药品和器械。

(三)链主培育服务工程

1.支持龙头企业发挥链主作用。动态把握甘李药业、春立正达、福元医药、四环制药等区内龙头企业发展战略,加快将其培育成为具备产业上中下游核心凝聚力的链主企业。

2.强化链主企业服务。支持头部企业扩产项目,推动存量企业加快增量发展。加强企业服务,积极推荐争取国家级、市级政策扶持,在临床试验、产品审批、金融对接、市场拓展等方面提供指导服务。

(四)公共平台搭建工程

1.大力发挥国家级医学平台协同作用。依托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医医学中心(东直门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北京胸科医院、东直门医院)等国家级医学平台,推动院地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2.合作建设公共实验室。与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合作设立生命科学系列实验室,支持拥有核心平台技术的创新型企业开展实验室建设,瞄准国际领先技术开展应用与转化研究,促进医学实验平台建设。

3.加快第三方服务机构集聚。引入动物实验、检验检测、CRO、CDMO、CMO、产业服务等平台机构,加快打造新药筛选、安评、医疗器械注册证申报等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培养技术转让服务、知识产权、咨询服务、线上营销、学术推广等平台机构,促进专业服务平台建设。

(五)产业招商运营工程

1.开展地标项目精准招商。系统梳理行业发展动态,梳理产业图谱,对国内外行业龙头、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代表性企业实现精准招商。

2.举办标志性论坛等产业活动。按照产业主攻方向,谋划、组织医药健康产业领域高端会展活动,形成1个综合性论坛、N个专业化论坛的“1+N”格局。以高端创新与产业论坛为抓手,实现产业政策、产业载体、产业基金、产业招商组合联动,推动医药健康类创新型项目落户通州。提炼本区医药健康产业定位、内涵,谋划系统传播方案,借助标志性产业活动,加大医药健康产业宣传力度。

3.调动市场化专业机构合作招商。制定招商激励政策,提高招商积极性,积极调动市场化专业机构,参与本区的医药健康产业招商。

四、夯实5个重要支撑

(一)产业政策支撑

1.制定及宣贯医药健康产业专项政策。制定本区医药健康产业专项政策,动态跟踪使用政策工具,及时评估修订,保持政策竞争优势。进一步扩大政策宣贯力度,通过发布会、新媒体等方式组合传播,充分宣传本区产业政策优势。

2.进一步扩大政策支持力度。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优势,进一步扩大本区医药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在产业主攻方向上,在准入、监管、应用、服务等方面,争取2-3个突破性政策或“服务包”支持,滚动发布最新政策进展。

(二)金融资本支撑

1.构建多层次股权投资基金体系。依托区产业母基金,鼓励合作设立、引进发展医药健康领域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以市场化运作机制,发起设立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产业投资系列子基金。设立子基金时,在母基金出资比例、反投比例、收益回报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专业管理机构和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用股权投资带动产业招商。

2.鼓励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借助北交所设立契机,力争更多优质医药健康企业登陆创新层,支持优质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融资,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3.持续增强金融信贷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本区医药健康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开展融资租赁、担保质押、投资保险等创新型金融支持方式,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医药健康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

(三)配套设施支撑

1.加大高品质学校引入支持院校合作等方式引入高品质学校,改善本区产业人员子女上学问题。

2.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县镇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建设干支道路、增设公交线路、增设末端“微交通”中巴等,及污水处理、供水、供热设施改造提升,增强园区通勤效率和生产保障能力。

3.加大园区人才公寓/公租房/商业配套。除开工建设更多人才公寓、公租房外,统筹县集聚区周边建成物业,集中改造,委托运营,缓解园区职住平衡问题。围绕县集聚区、张家湾设计小镇等相关园区,支持引入会展、餐饮、购物、文体、休闲等生活商业业态,并加强治安管理,大幅提升园区周边生活便利性,吸引并稳定企业年轻员工。

(四)产业空间支撑

1.优先建设孵化加速载体。按照产业链条和产业功能,确定以漷县镇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为核心、运河商务区等其他园区为多个落点的“一核多点”空间布局。在县镇、运河商务园、张家湾设计小镇等重点产业集聚区,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东直门中医院通州院区等医疗机构周边,利用建成物业发展多个医药健康产业,特别是创新医疗器械孵化加速载体,引入医药健康成长型创新企业总部、研发、小试、中试、系统集成、组装等主产业业态,及CRO、CDMO、检测中心等生产性服务业业态。

2.加快专业化园中园建设。利用腾退出的物业载体,及整理县集聚区产业用地,按照产业主攻方向,强化产业专业化功能配置和载体供应,尽力降低物业成本,引入动物实验、检验检测、CDMO等医药健康企业,打造医药健康专业化园区。

3.保障重点项目土地供应。将医药健康产业园和重点企业生产、研发用地纳入工业和生产性研发用地保障线范围,保障产业园区用地需求,支持重点项目在各产业园区落地,支持头部企业落户的土地需求。

(五)产业人才支撑

1.大力引进产业高端人才。围绕医药健康产业关键环节,研究制订医药健康产业人才专项扶持政策,大力引进医药健康产业领域的国内外顶尖人才(团队),壮大医药健康产业领军人才集群。

2.加快集聚产业支撑人才。持续扩大医药健康产业紧缺人才覆盖面,推进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政府委办局、各类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联合培训,支持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与高校院所联合培养博士后,培养一支能支撑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3.加快提升人才保留的支撑能力。重点加强子女教育、商业配套、通勤和高端医疗健康服务,在硬件设施改进过程中,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高管及专业人士,给予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便利支持。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工作统筹。建立分管副区长负责的“链长制”协调推进机制,建立工作专班,加强多层次、多角度沟通交流、统筹调度。

(二)加大资金支持。在医药健康产业资源整合、医疗机构合作、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公司设立与运营、产业活动、产业基金、产业招商、孵化加速器运营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

(三)加快平台组建。引入、扶植市场化专业机构,组建产业平台公司,以医产协同发展示范区为目标,立足全区,重点推进医药健康产业高端资源整合和“生态体系运营”,促进医产协同,提升产业品牌。加强与产业空间运营机构的沟通协作,进一步促进产业招商落地,形成“项目—园区—行业—生态”统筹协作、“点线面体”结合的工作格局。

(四)争取政策支持。在国家产业政策突破试点、国家重点项目、国家级科研院所、北京市属医疗机构、区域协同利益分享机制、“创新+产业化”协同、药品和医疗器械注册/监管/采购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级、北京市和其他地区的大力支持,以形成局部细分领域的政策和资源优势,加快产业集聚。

(五)发挥智库作用。建立医药健康产业智库,形成智库参与产业促进工作常态化,发挥好智库研究、谋划、辅助决策及资源调动作用。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城市副中心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的通知

相关解读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通州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