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工作站是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载体。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是催生新的发展动力的有效途径。通州区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引进,把博士后工作站平台建设作为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抓手,为助推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日前,由春立医疗博士后刘曙光领衔攻关的《生物医用锆合金表面陶瓷复合化改性及其服役性能研究》项目取得突破进展,研制出表面性能优异、生物学性能良好的新型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突破了关节假体主要使用国外陶瓷关节的“卡脖子”技术,该项目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已完成临床评价报告,转化产品已提交注册申报,并完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现场体系检查。
春立医疗是国内首批从事研发及生产关节假体产品的本土企业,也是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首家A+H上市公司。刘曙光博士2020年5月进入春立医疗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通过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3篇,申报专利26件,先后主持/参与了由科技部、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北京市人社局等部门批复的6项研究项目。同时,在站期间参与多项医疗器械团体标准的起草讨论工作,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交流,推动“产-学-研-医”有效结合,协助企业解决和突破许多产品研发中的关键技术,使得企业持续走在医疗技术的前沿。2022年,企业成功申报国家级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是博士后工作站助力通州区企业技术突破的一个缩影。
弥补企业重生产轻科研的短板,帮助破解“卡脖子”难题,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越来越多像刘曙光一样挥洒着智慧和汗水的博士后,正不断助推通州区企业的快速成长,丰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内涵。
通州区从2013年开始探索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以“人才+项目”的发展模式,吸引一批掌握关键技术的博士后进站开展科研工作,促进产学研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同时,积极加强政策资金投入,出台完善《通州区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实施细则》文件精神,为博士后工作站和在站博士后提供科研经费和生活补贴,累计资金扶持超过900万元。目前,全区共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家,引进培养博士后人才38人,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70余项,申报专利60余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成为区内推动高精尖产业项目落地、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平台。
下一步,通州区将牢牢把握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围绕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六大重点产业规划,加大博士后工作站平台建设,以用人主体和人才需求为导向,激发创新潜能与创业活力,坚持引进高层次人才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力争开拓“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团队、支撑一个项目、发展一个产业”的新局面,为高质量建设城市副中心提供坚强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