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日期:2013-07-24 16:01    来源:区教委

分享:
字号: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实现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今后五年,我区将按照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战略部署,实施新城中心区引擎战略、高端要素集聚战略、城乡一体化加速战略、国际化发展战略等四大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管理、城乡一体化发展三大跨越,社会建设水平、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生活品质三大提升和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成为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之中的新城。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促进我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保证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全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实现通州教育事业的新跨越,根据《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围绕“打造新兴的教育强区”工作愿景和目标,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结构布局优化、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劳动者素质提高、人才强教、体制机制创新、校园安全防范等八大工程,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和任务,教育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1.基础教育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94.8%;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保持100%;特殊教育普及率达到98.3%;普通高中招生比例达到62.7%,高考本、专科上线率达97%以上。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得到有效保障,公办学校接收比例达到60%。
    2.职业教育取得新进展。在整合第一、第二、第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新城职业学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积极探索办学培训新途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北京新城职业教育集团筹建工作顺利推进,积极搭建职业学校教育与园区企业资源共享平台。
    3.终身教育体系初步构建。组建了区建设学习型新城区工作领导小组,把学习型新城区建设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常住人口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从业人员职前培训率达到90%。建设了8所市级示范成人学校。成立了通州区社区教育中心。“外语角”成为区级学习型品牌,区成人教育中心被认定为市级学习型先进单位。
    4.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投入明显增长,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从“十五”末的5.21亿元增长到“十一五”末的15.10亿元。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空间布局。推进中小学达标建设,新建改扩建10余所高标准、现代化的中小学校,新建、改造和接收10所公办幼儿园。圆满完成初中建设工程各项任务,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顺利推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加固改造面积近30万平方米,占总任务的65%。完成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和全区中小学城域网建设,高标准实现“校校通”。加大对民办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投入,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
    5.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师德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专任教师学历水平显著提高,幼儿园专科以上学历达到70.1%;小学专科以上学历达到89.2%;初中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4.2%;普通高中研究生学历达到13%;中等职业学校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4.7%。评选认定区名校长17名,名教师76名,区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和骨干教师500名,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20名,在职特级教师16名。
    6.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区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得到落实。以合作办学的方式创办了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和北京教科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以“名校办分校”形式建设了4所分校;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性建立了潞河国际教育学园。10所乡镇成人学校和14所乡镇中心幼儿园规范为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组建区特殊教育中心,指导全区残障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
    7.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逐步形成。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优先发展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注度、参与度进一步深入,学校、家庭、社会积极配合,共同营造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教育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机制逐步形成。教育督导发挥了促进事业发展、保障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为办人民满意教育保驾护航。
    (二)目前存在的基本矛盾和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通州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与教育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全面提升通州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主动适应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北京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战略需求的任务仍然艰巨。主要表现在:
    1.教育发展仍不平衡,教育结构和体系还需优化和完善。学前教育供给能力亟待提升,农村义务教育相对薄弱,职业教育不够发达,高校数量偏少、资源不足,终身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与人民群众强烈的“上好学”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教育与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格局有待进一步完善。
    2.素质教育有待深化,教育质量还需大力提高。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需进一步增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教育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学生的综合素质还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任务仍然很重。
    3.人口因素的影响持续增强,教育资源供给能力还需提升。人口调控政策走向和效果对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制约作用持续增强。适龄儿童人数呈快速增长态势,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面临新的需求高峰。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中心城区人口疏散,对教育资源空间布局调整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妥善解决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需求的任务依然很重。
    4.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力度不足,教育发展动力和活力还需增强。人才培养体制、管理体制、办学体制、现代学校制度等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化,需要尽快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科学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体制;教育开放、合作与交流有待扩大和深化;教师、管理干部境内外学习培训工作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二、“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国家和北京市颁布实施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全面启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并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加快建设北京现代化国际新城。今后五到十年,通州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通州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州新城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定位和历史使命,将积极承接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转移,承载首都新增教育功能。要求教育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主动适应和满足新城发展不断提高的要求,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建设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相适应的教育之都,要求通州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现代化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市民对优质化、多样化和均衡化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市民素质。要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教育普及水平。要切实维护教育系统的安全和稳定,为全区的安定团结做出贡献。
    学龄人口的变化,对教育资源配置将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户籍学龄人口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同时,随着北京现代化国际新城的发展,外来流动人口必然大量增加,其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加大了对教育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需求。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将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二)通州教育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全市教育方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始终坚持规划优先、投资优先、保障优先、安排优先,在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对教育事业全面倾斜。
    通州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均将在15%以上,全区教育经费将会大幅度提高,为通州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
    “一核五区”新城区域空间格局的确定,为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提供了依据和空间保障,新的产业带、新城建设也将为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此外,经济社会领域各项重大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外开放的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日益重视,都为“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通州教育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由于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不断增长、流动人口子女数量不断增加等原因,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临新的问题;职业教育扩大规模、突出特色、增强吸引力的任务较重;吸引知名高校设立分院或分校,扩大高等教育覆盖面的难度较大;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社会生活多元化以及计算机网络广泛应用,对师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适应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发展需求,探索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国际学校,开展国际教育为通州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三、“十二五”时期教育工作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世界城市和北京现代国际新城的要求,切实落实北京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部署,紧抓“集中力量、聚焦通州”重大机遇,研究和破解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坚持育人为本,通过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科学发展,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通州教育。
    (二)主要目标。
    按照《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及《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遵循优先发展、统筹协调、改革创新、优质育人、促进公平的工作思路,结合通州实际,到2015年,通州区教育达到如下目标,教育整体水平和办学效益进入全市先进行列。
    1.教育公平进一步推进,教育机会更加充分。教育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全面推进,教育资源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办学条件现代化程度显著提高。学前教育的供给能力全面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发展,高等教育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完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形成,城乡教育差距显著缩小。努力打造办有特色、质量一流、群众满意的本地名校。弱势群体教育资助制度日趋完善,保障来通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2.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融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得到加强,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教育格局。建立健全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包括质量监控、评价监测、督导评估、研究培训等完整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市民文明素养日益提升,通州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引领能力明显提高。
    3.教育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教育活力不断增强。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优先发展教育的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招生考试改革取得新进展,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教育与经济社会联动协调发展,为全面提升城乡软实力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国际交流与区域合作进一步扩大和深入,国际化程度明显提升。
    四、“十二五”时期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
    1.大力加强学前教育统筹规划和投入。
    提升学前教育供给能力,为适龄幼儿提供充足的入园机会。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96%。建立覆盖全区的0-3岁幼儿家庭指导网络,0-3岁儿童看护人受教育率达到90%以上。建设20个左右市级社区儿童早期教育基地、3-5个学前教育信息化基地、3个以上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基地。公办性质园比例达到65%以上。市级示范幼儿园达到3-4所,一级标准幼儿园数量占幼儿园总数的50%。
    统筹规划学前教育布局。坚持幼儿园的公益性、普惠性,从2011年起实施《通州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根据人口发展趋势,统筹规划园所的布局,新建、改扩建、接管74所幼儿园,并实施办园条件标准化工程,提升办园条件,满足入园需求。大力扶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加强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全面纳入级类管理。
    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园本课程建设与幼儿园特色建设,培育特色幼儿园。实施保教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加强保教人员岗位培训,提高保教水平。园长和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分别达到95%和85%。加大对自办园的监管力度。开展对学前教育机构保育教育质量和办学管理水平的督导评估。
    2.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各级政府依法落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职责,积极配置软硬件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投入、学校建设、师资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保障农村教育发展需求。建立和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干部、教师流动机制,促进优秀教师在区域范围内合理流动。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完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使公办学校接收比例逐年提高。
    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结合新城布局规划和人口发展变化趋势,统筹规划城镇建设和学校空间布局,构建与新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资源布局结构。启动实施“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推进中小学达标工程,严格执行办学条件标准,新建、改扩建49所中小学,集中力量解决重点地区、城乡结合部教育资源缺口问题。高质量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提高校舍的综合防灾能力。在政策导向下引入3所左右名校落户通州,努力打造品牌名校,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需求。
    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启动义务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凝炼学校特色,打造本地名校。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考核和评估机制,着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构建义务教育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着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严格落实新课程计划,科学合理安排学生在校作息时间,切实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实现减负增效目标。
    3.积极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巩固示范性高中建设成果,努力提高全区高中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发挥优质高中在特色办学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在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学生培养等方面辐射全区,影响全市。鼓励高中学校大胆创新,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完善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鼓励学校走以校本特色课程建设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自主探索学校特色发展新途径,促进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发展,使每所学校逐步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和学校文化。做好对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发展的督导评价工作,重点突出对学校办学特色的评价。积极参与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实验校和实验基地建设,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4.努力办好民族教育、特殊教育。
    改善民族学校办学条件,鼓励民族学校办出特色,建设1所高标准的、在全市有影响的民族学校。完善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继续办好内地新疆高中班。全面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强专用设施设备配置,将特教中心建设成为市级一流的残疾学生学习和康复中心。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
    5.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育人质量。
    坚持德育为先。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贯穿到育人的每个环节。整合全社会各类资源,拓展社会教育平台,开展好中小学社会大课堂活动。充分利用区内德育资源和现代化信息技术优势,建好用好数字德育平台。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合作的德育工作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公民素养和国际视野等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上创品牌、出特色。加强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全员育人水平。
    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以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为核心,加强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质量监控,开展“三级课程整体推进彰显学校特色”的研究活动,形成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具有通州特色的三级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变革教与学方式,促进知识融合与学生发展潜力相适应。发挥研修一体指导、培育功能和教育学会作用,规划、实施教科研工作规划,出成果、出经验。扩大建设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实验区的实验学校数量,研究可持续发展教学模式,开发校本课程,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学习能力、创造品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深入进行“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有效学习、多元评价和全面发展的实践研究”项目,促进学生主动、多元发展。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组织开展对中小学的语言文字工作评估。
    坚持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机制。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大力推进健康促进学校工作,完备学校医务室设备,配齐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学生卫生、保健、营养、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和保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控制中小学生近视率的上升,降低中小学生肥胖率,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提升学校美育工作水平,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完善以青少年活动中心为龙头的区、乡镇校外活动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教育、科技教育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修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
    1.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健全区政府统一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分工明确、统筹有力、协调运行的管理体制,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支持普、职学校相互开放课程和教学资源。统筹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索多样化的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等方面有效衔接。强化职业院校培训功能,鼓励中、高等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
    2.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培养模式。推进教学制度改革,健全弹性学习制度,完善学分制。充分发挥北京新城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协调、引领作用,开展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育教学、实习实训、招生就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全过程深度合作,并积极打造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项目。
    3.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依据北京市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高标准建设好北京新城职业学校,并积极争创市级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和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加强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努力建设1-3个与新城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相适应的市级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打造1-3个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
    (三)积极引进扩充高等教育资源。
    1.加快推进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特色发展。适应国家、首都及通州新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科学定位,努力探索学校办学新模式,注重内涵发展,打造优势专业,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向有特色高水平的名牌大学看齐、接轨,同步发展,为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输送优秀的合格大学毕业生。
    2.扩大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覆盖面。认真落实“一心三区”首都高等教育空间布局规划,积极承接北京中心城区高等院校的转移,使全区高等教育数量、规模、品质进一步提升。根据现代化国际新城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调整,按照适度的原则,积极引进2-3所优质高等院校,做到合理定位、特色发展,为发展高端商务、现代物流和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3.利用高等教育资源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加强区域内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积极利用高校科研资源、人才资源支持基础教育的科研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以高校的国际教育资源促进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鼓励高校与职业学校开展战略合作,利用高校专业优势为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四)努力搭建全民学习服务平台。
    1.建立健全市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完善社区教育办学网络。高标准建设好通州区社区教育中心,依托区成人教育中心建设社区学院。加大投入,切实加强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村)教育办学点三级社区教育办学实体建设,并依据办学基本条件,开展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村)教育办学点标准化建设。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培训模式,采取捆绑、牵手、联动等方式,组织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加强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基地建设,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文化馆等社会文化机构和各类学校发挥自身资源优势,面向市民开展多形式、多内容、多层次的教育培训。
    2.大力开展各类成人继续教育工作。健全区、乡镇、村三级农村成人教育办学网络。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和农转非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农、科、教结合,建立并实施教委、农委、科委等部门参加的农民教育联席会制度和乡镇成人教育校务委员会制度。加强乡镇和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创建1-2所北京市标志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5-7个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实习实训教室,100个左右区级示范性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全部完成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市级示范校创建工作。
    3.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继续开展学习型街道、学习型乡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建设评估工作,以评促建,全面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创建率达到80%以上。推广终身学习周、市民大讲堂、外语角、读书活动等影响力较大的学习活动。争创学习型城市建设示范区。组织培育、评选学习品牌和学习之星活动,争创市、区两级学习品牌20个、学习之星100名。
    (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教育创新。
    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观念,努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进中小学教育有机衔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相融通,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2.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以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为目的,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增强办学活力。完善示范高中校带普通高中校、示范园办分园、名校办分校、校企合作等办学机制,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贯彻执行国家民办教育方针,整体规划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完善民办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引导、鼓励民办学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创新办学模式。依法明确各类民办学校变更和退出机制,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民办学校的分类指导、规范管理和监督。
    3.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理顺政府部门统筹发展教育的职责,健全政府各部门教育协调配合机制。建立健全教育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加大教育发展保障力度。切实发挥校外教育联席会、北京新城职业教育集团、成人教育农科教结合联席会的作用,增强通州教育的统筹力度与创新活力。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事业给予支持。完善社会参与机制,鼓励学生、家长、社会监督学校管理。全面推进以教代会为主要载体的政务(校务)公开民主管理机制。
    4.落实招生考试制度。坚持小学、初中免试就近入学,确保辖区内符合规定的适龄学生学有其位。做好招生政策的宣传工作。认真落实中等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做好各类教育考试的组织工作。
    (六)全面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提升区域教育国际化水平。
    1.加强教育合作与交流。适应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北京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来通州合作办学,探索合作办学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并努力推进合作办学高质量、规范化发展。积极参与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和京港澳台教育合作,扩大交流规模,提升层次。
    2.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鼓励中小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扩大奥林匹克教育成果,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加大选派重点课程教师、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出境培训的力度,增强专业素质,建设适应教育国际化要求的干部教师队伍。
    3.扩大通州教育的国际影响力。落实北京市《加快推进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行动计划》,在承接中心城疏解的教育功能的同时,拓展国际服务功能,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等非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发挥潞河国际教育学园优势,申办和举办高层次、高水平的国际教育学术会议和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支持和鼓励驻区市属高校开展中外交流,推进教育课程与课程内容国际化,在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中,成为通州教育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
    (七)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1.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教育信息化环境。维护和利用好通州教育信息网和中小学校园网,加强区域网和校园网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发达,满足学校、社会和家庭需求的教育信息网络。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创建数字校园示范校。
    2.加强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与新城信息化发展相协调、与教育发展规律相适应、满足学习型城市建设需求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加强教育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依托教育信息网,建成开放共享、内容丰富,支持个性化、自主化学习要求的数字化学习服务平台。建立名师、特级教师、特色优势学科教学资源库。鼓励教师探索新型的教与学模式,开展网络研修、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层次整合。整合教育电子政务(电子校务)系统,实现教育系统内部协同办公,创新政务和校务管理模式。
    3.加强教育信息基本能力建设。依托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大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培训,提升其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将信息技术培训纳入教师岗位培训之中,提升教师参与相关课程课件、网络课程、教学素材库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的能力,使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五、“十二五”时期教育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1.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工作。实施通州区“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是全区社会各界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教育,用更大的精力关心支持教育,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保障教育优先和适度超前发展。形成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通州教育工作新格局。坚持把教育工作的实绩,列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以及选拔干部的重要内容之一。
    坚持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发展改革、规划、财政、人力社保、土地管理等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发展教育事业给予更大的支持。政法、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要依法加大对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的力度,严厉打击扰乱学校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各类文化场所的整顿和管理,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文化环境。新闻宣传部门要广泛宣传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典型,营造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教育行政部门及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提速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艰巨性,以负责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扎实的工作,全面推动通州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其他有关部门要与教育部门通力协作,努力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加大在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加强党员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党员信息库。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完善党务公开制度,加强党内民主监督,使广大党员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完善党员集中培训和网络学习制度,提高党员管理信息化水平。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激发党员队伍活力。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体系,建立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严格实行“三重一大”等制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努力加强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建设,积极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校务公开,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深入推进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及运河清风活动,把廉洁教育贯穿师德和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
    (二)坚持人才强教,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持。
    1.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道德修养。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考评、监督机制,将师德教育列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和评优奖励的首要依据,并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师德师风状况的监督和评议。全面推进职工素质教育工程,打造高素质教职工队伍。继续开展“十佳班主任”、“优秀班主任”评选表彰工作,树立一批师德高尚、行为示范的教师典型。
    2.加强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研修、培训、管理三位一体的干部队伍建设与培训工作机制,构建多形式、宽口径、符合干部成长规律的培训格局,提高干部治校理教能力。实施骨干校长培养工程、青年校长成长工程、副校长执行力提升工程等,深化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整体提高校级干部管理水平。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综合评价体系。严格落实校长年度考核、任期考核和离任审计制度,其结果作为奖惩、职务升降或续聘的重要依据。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好、发展潜力大、数量充足的优秀青年干部队伍。加强民办学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3.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水平。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为核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依据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建立健全教师专业能力建设长效机制,建立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和培训体系。联合首都高校着力加强教师在岗培训、专业研修、教育科学研究。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完善分层分岗、研修结合的教师培训体系,建立教师带薪脱产培训制度,每年有计划、有步骤组织专任教师参加带薪脱产培训。每年选派100名教师参加国内外高层次的学习培训和考察活动,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培养在本市有较大影响的名师3-5名,在职北京市特级教师达到20名以上,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人数达到150名以上。探索、践行、打造专家型的优秀教师群体。建立名师工作室。加强教师研修基地建设,加强研修需求调研,切实提高教师研修的实效性、针对性。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为农村学校培养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的教师。
    4.建立和完善教育人事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把好教师入口关。重点做好新建幼儿园、中小学校以及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选聘工作。积极推进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拓宽人才补充渠道,有序补充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建立完善从行业、企业引进或聘请师资到职业学校任教的机制。稳步推进聘用合同制和岗位设置管理改革,解决教师队伍“能进能出”和教师职务“能上能下”的问题。加强新教师的考察、培训,提高新教师的整体质量。继续开展名师、优秀教师评选奖励活动。总结并挖掘优秀教育人才的先进理念和教育思想,树立典型,大力宣传和推广。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依法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教师绩效考核、职务晋升、评优奖励、培训培养等制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三)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力度,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举的体制。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精神,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和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加强对政府落实教育投入增长政策的监督和责任追究,强化人大教育执法检查和政府教育督导检查。
    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对校企合作办学中积极参与、支持实习、实验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企业,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和表彰奖励。优化投入分配结构,积极扶持农村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重点加大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农村幼儿园和城镇薄弱学校建设的投入。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解决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贷款问题。
    (四)积极推进依法治教,提高管理水平。
    1.严格依法行政。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切实解决教育领域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加强执法程序制度建设,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对教育违法办学行为的查处力度,提升行政管理效能和社会效益。加强教育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大力提高教育行政机关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依法公开教育信息,保障公民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2.推进依法治校。各级各类教育学校依照相关法律和国家政策规定,制定和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保障学校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加强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拓展学校法制宣传、学生法律知识学习的渠道,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实施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加强对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法律教育和培训,提高法治意识和公民素养。
    3.完善教育督导评价。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加强督导机构和专兼职督学队伍建设,推行督学选拔聘任制度和督学资格认定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加强教育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督导检查和义务教育督导检查,开展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等专项督导。不断充实和创新督导内容,拓展校外教育、社区教育、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中小学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督导工作。构建行政监督与科学评价相结合的督导体制,努力形成现代化教育督导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教育督导结果公示制度,进一步扩大教育督导结果的影响力。
    4.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区党委政府维护安全稳定的有关精神,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推动教育系统维护安全稳定工作规范、创新、科学发展。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大力整治影响校园安全突出问题隐患,提升校园安全管理防范水平。完善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校园周边环境与秩序整治,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加强安全教育工作,做好重大活动应急预案,加大应急演练和技能培训力度,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与实践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各时期维护安全稳定工作部署,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着力构建和谐校园。


主题词:教育 规划 通知                     
 抄送:区委各部、委、办,区人大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 
    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各人民团体,驻通各中、市属 
    单位。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1月31日印发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北京市通州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