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日期:2015-01-14 09:42    来源:区发改委

分享:
字号: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通政办发〔2011〕42号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通州区“十二五”时期金融业
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各区属机构: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通州区“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一日


通州区“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通州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北京现代化国际新城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全区金融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明确我区金融业在“十二五”时期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具体措施,指导未来五年行业发展,进一步发挥金融对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根据《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通州金融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抢抓机遇,提升服务,优化结构,完善环境,金融机构加速聚集,市场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改革有序推进,金融业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主要成就。
1.金融总量不断增长,支持经济发展能力增强。“十一五”末,全区金融业增加值实现18.5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37%,年均增长18.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4%。驻通银行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存款余额双双突破千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10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1104.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10.7%,年均增长25.4%;各项贷款余额达340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03%,年均增长15.2%;银行业实现税收(地税)1.1亿元,比“十五”末增长90.1%,年均增长13.7%。
2.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提速,发展业态不断丰富。我区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已初步形成了由政策性金融机构、存款性金融机构、投资性金融机构、契约性金融机构有机结合的金融机构市场体系;由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准金融机构组成的金融中介市场体系。区域内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多种业态,市场交易的活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末,全区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3家,营业网点119个;小额贷款公司从无到有,现已开业2家,并累计向“三农”领域、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超过2亿元,成为地区信贷市场的有力补充;保险公司支公司有3家,各类保险公司的营业网点已超过20个;创业投资机构、企业财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中介机构的数量不断增长。
3.高端功能区建设进展顺利,产业承载力大幅提升通州商务园组建一级开发公司,成为首都四大金融后台服务区之一,取得8个地块的一级开发授权,完成控规及各种专项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工作,完成75%的集体土地拆迁任务,滨榆东路、商通大街南段等道路实现通车,签约引进了金融街控股和阳光保险两个重点种子项目,为园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运河核心区搬迁和土地一级开发快速推进,完成1.1万余户村、居民搬迁工作。北苑商务区前期手续全部取得,搬迁进入收尾阶段,二级开发积极跟进。上述功能区改造项目,可腾退出上千亩优质建设用地,为发展高端商务、金融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4.地方金融机构稳步发展,金融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区地方金融机构得到较快发展。辖区内正式入驻银行类金融机构13家,注册在我区的证券、担保公司32家。梨园地区已聚集了一批银行、证券、保险机构,逐步成为地区金融产业集聚的新亮点。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工作取得突破,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通州国开村镇银行组建工作稳步推进,前期工作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农投首诚、澳美公司发展势头良好,为缓解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农户融资难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5.银政战略合作得到巩固,银政合作进一步深化。积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配合,努力拓展与强化金融对促进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的作用。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与工商、农业等6家银行共签署了11项银政合作协议,授信金额达680亿元,协议资金将主要投向新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土地储备、产业发展等领域。区政府组织交通、中国、工商、中信、农商、农发、浦发等七家银行机构,实施了运河核心区百亿银团贷款签约活动。通过银团贷款,为区政府及相关建设单位融资94.16亿元,有效缓解了新城建设资金短缺的局面,为按时启动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夯实了基础。
6.金融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增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工作,以推进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为重点,稳步开展金融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通州区金融服务办公室,首次对区域金融发展的主要协调负责部门进行明确。组建商务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等开发实体,并利用股东增资、股东借款、银行贷款等方式解决了资金问题。建立起区统筹、乡镇领导的“一管委一园区”管理模式,调动了各方建设的积极性。制定《通州区促进产业发展暂行办法》等一揽子加快金融等高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政府债务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二)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通州金融业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地方金融机构发展还相当缓慢,在结构、质量、效益、制度创新等方面,与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要求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金融业发展速度有待提高。集中表现在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还需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末,我区金融业增加值仅占全区GDP比重的5.4%,占第三产业比重的11.4%,比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低7.9和6.4个百分点,与发达城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2.金融业发展结构有待优化。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银行机构发展较为迅速,保险机构发展相对滞后,证券机构整体发展缓慢,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不充分。在信贷结构上,银行各项存款增长较大,贷款增长相对滞缓,信贷资金对“三农”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薄弱。在产品业务结构上,中间业务发展不足,金融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
3.资本市场规模有待扩大。主要表现在我区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金融产品单一,直接融资比重较小,上市公司数量明显偏少,培育后备上市资源力度不够,债券融资能力较弱,市场发展相对不足。全区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集融资、投资、资产管理、信息咨询为一体的金融市场服务体系,尚不能有效满足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4.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我区的信用信息资源尚未实现整合和共享,政府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部分中介机构服务水平不够高、经营不规范,影响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社会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提高失信者的失信成本和处罚力度的制度建设还相对滞后。
二、“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的重要时期。金融业必将进入“黄金发展期”,我区金融业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一)国内外发展形势为金融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欧美主要经济体稳步复苏,新兴市场经济增长迅速,全球金融市场联系日益密切,金融创新日新月异,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明显加强。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所有这些,必将为我区金融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市场动力和新的机遇。
(二)区位经济优势为金融业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
通州是环渤海多条发展走廊的重要节点,地处京津联系带轴心、京津冀现代化交通体系核心位置,是北京参与区域分工合作、服务环渤海的“桥头堡”。随着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圈战略地位提高,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分工协作趋势更加明显,依托首都、面向环渤海的区位优势将使通州可以利用更大范围的资源实现自身快速发展。
(三)各项改革全面推进为金融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十七大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焕发了新的生机。今后一段时期,我区面临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和谐通州建设两大任务,将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更加注重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局面,必将为金融业发展营造难得的良好环境。
(四)国家、北京市高度重视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党和国家对金融工作十分关注,我国金融业目前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也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期,要求必须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角度,努力把金融改革推向新的阶段。市委、市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措施,确立了将北京市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这些都为我区金融业加快发展提供了保证。
  三、“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三个北京”和世界城市建设的战略部署,突出“高起点、国际化”特色,以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金融创新服务区为目标,以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健全金融体系、优化金融结构、促进金融创新、完善金融服务、维护金融安全稳定为着力点,着力实施“功能区带动、创新化发展”战略,加快促进现代化高端金融业态发展, 推动金融业创新,发展特色化金融,增强金融体系功能,充分发挥金融在推进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金融和经济相协调原则,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
金融是展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窗口,加快金融业发展,努力提升金融服务层次,尽快做大做强金融产业,发挥金融业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促进作用。
2.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原则,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市有关金融改革发展的各项部署,加强对金融工作的指导,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增强金融体系活力,提高金融业综合实力,促进金融市场有序合理竞争。
3.坚持开放与创新并举原则,不断提高金融业竞争力。
深刻认识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不断推进金融业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积极开发适合我区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新产品、新服务,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以创新求提升,以服务增效益,努力提高金融业竞争实力。
4.坚持全面发展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原则,着力扶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
积极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重点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把培植地方金融机构龙头放在优先地位,着力优化城市、农村金融体系,努力构建功能互补、竞争力强、服务高效的地方金融机构体系,全面推动我区金融业的协调发展。
  (三)目标任务。
  1.总体目标。
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金融创新服务区为目标,进一步加大金融改革发展力度,聚集金融机构,健全金融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到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以上,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0%以上,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金融业从业人数进一步增加。
一是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金融市场功能进一步增强,金融业发展基础得到夯实。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金融中介服务企业的质量和数量明显提高,金融创新的活力和动力显著提升。金融生态发展环境更加优化,金融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二是融资领域创新得到有效推进。投融资平台清理规范工作进一步深化,新城建设融资模式不断创新。建立专业的投融资队伍,完善决策与风险管理模式,引入市场化手段,促进政府、企业融资健康发展。建立更多的中小间接类融资机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压力。创新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工具,满足社会的多样性金融需求。
三是产业培育取得重要进展,金融业发展迈上新台阶。金融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以高端商务、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综合结算为主导的产业金融取得突破性进展。引进与培育一批自主创新力强、专业优势明显的金融企业,金融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强。
四是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发展基础不断牢固。借助国际、国内优质金融资源,积极引进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区域金融企业竞争力得到加强。鼓励引导小额贷款、融资性担保、融资信托等准金融机构聚集发展,形成多元化产业融资体系。支持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机构建设,推广“三通工程”,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五是金融高端业务稳步增长,金融发展业态优化提升。集聚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投资公司、资产管理、风投机构、产权交易、融资信托、专业协会等金融高端中介服务组织,对民间资本进行有效而合规地聚合。推动与金融相关的高端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优化金融业发展结构。紧抓新城开发建设历史机遇,整合区域优质资源,培育本土优质企业上市。
六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金融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金融政策,完善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健全政府部门金融服务联动机制。提高金融国际化交流水平,进一步融入京津冀、环渤海地区金融合作发展,拓展合作新领域。
  2.行业目标。
  (1)银行业:到2015年,全区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贷款余额达6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信贷结构不断优化;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占比实现双降;继续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积极组建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保险业:建成结构合理、互补共赢、竞争有序的现代保险市场体系,增加保险机构数量。
(3)证券业:积极发展各类证券、债券和产权交易业务;力争实现本区企业上市;争取建立多支新城建设、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规模达到100亿元。
(4)其他金融服务业:新设立小额贷款公司13家,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及“三农”的累计贷款余额力争达到25亿元;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力争创业投资基金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四、“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深化金融改革,不断增强竞争实力。
  加快现代银行体系建设。积极支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地方商业银行的改革,认真研究解决银行业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之加快转变经营机制,强化基础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形成各具特色的业务优势和运营模式。努力建设全国性、区域性银行并存,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合作制银行等多种所有制银行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银行业体系。加快形成一批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强的现代化银行。
  加大金融业改革力度。积极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通州金融产业发展。积极引进有助于扩大消费、为中小企业和“三农”等提供特色服务的内、外资金融企业。促进内外资金融企业公平竞争。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积极通过处置不良资产、机构合并、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措施,整合改革现有的地方金融资源,优化金融业对外开放结构,提升地方金融机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二)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有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重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切实把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作为金融工作的重点,不断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金融的需求,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产权制度、组织形式和内控机制,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积极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和引导其他金融组织为“三农”和区域经济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和产品服务创新。充分利用国家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机遇,大力鼓励和支持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发展。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完善和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鼓励开发适应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服务新产品,增强农村贷款利率的灵活性。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着力开发农村商业信用贷款。与此同时,要加强和改进监管,避免出现新的金融风险隐患。
  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并完善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农村保险覆盖面。积极开发适合农业、农村和农民需要的“三农”保险产品与服务,加快对主要农产品品种实行保险试点并逐步推广。
  (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建立企业上市后备库,筛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有潜力、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优势企业及发展前景好的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上市备选对象入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加快研究出台鼓励企业改制上市的综合扶持政策,建立与境内外证券交易机构的联系机制,构筑良好信息平台,尽快形成有利于我区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推动与金融相关的高端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优化金融业发展结构。集聚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投资公司、资产管理、风投机构、产权交易、融资信托、专业协会等金融高端中介服务组织,对民间资本进行有效而合规地聚合,探索运用股权投资基金模式推进新城建设。
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积极鼓励、引导一批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加快发展。积极培育产业投资和创业投资主体,鼓励各类投资者参与创业投资事业的发展。鼓励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优质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
  (四)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力度。
  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通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继续做好对优势行业和大企业信贷支持的同时,进一步增加对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通过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推动全区产业结构、区域发展的优化调整,实现三次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围绕发展战略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根据我区经济发展特点,引导金融企业围绕经济结构调整、节约能源资源、发展高端产业、强化环境保护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推进经济协调发展。加大对我区优势、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着重支持汽车零部件、航天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发展;支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特色鲜明的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现代物流业以及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支持国有企业进行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等薄弱领域的信贷支持,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动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积极开展个人信贷业务。响应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积极发展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扶贫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拉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促进居民增收。
(五)鼓励金融创新,推动金融区域布局协调发展。
  切实注重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动力,也是当今全球金融发展的时代潮流,必须将金融创新摆在重要位置。积极创新金融体制和机制、金融组织体系和发展模式、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工具和技术、金融调控和监管方式,尊重金融企业创新精神,增强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不断提高金融创新水平,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业提出的新要求。
探索发展投资基金业务。探索运用股权投资基金等发展手段,推进通州新城基础设施、公共事业、产业发展等重大项目建设,解决通州新城开发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同时实现投资者的资本增值。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业务。紧抓三网融合、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引进优质互联网、通信网研发企业,实现金融结算与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发展网络结算、通信结算业务,抢滩国内网络支付、手机支付等金融结算市场。
积极开发金融新业务。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加强业务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积极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业整体服务功能,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大力推动保险创新。积极开发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保险产品,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创新保险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能力,更好的发挥保险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的作用。
努力创新金融区域发展格局。发挥空间优势,促进金融和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以新城运河核心区、金融后台服务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物流基地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及中关村科技园·通州园等产业园区为依托,产业为本,金融为用,引进国际、国内优质金融资源,大力发展带动力强、辐射力广的商务、物流、文化等高端产业金融。
(六)规范发展金融中介机构,不断完善金融服务。
  充分认识金融中介机构的重要作用。金融中介机构是金融组织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金融中介服务是金融核心业务的有益补充,起着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作用,必须切实加强金融中介机构建设,不断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水平。
  继续增强中介机构的服务作用。进一步加强会计、审计、律师、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建设,完善和发展证券投资咨询、保险经纪、代理、专业理财服务等机构,着力培育和完善运行高效、服务规范、种类齐全的组织体系,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加快培育高端中介机构。积极发展信用调查评级机构,在条件具备时适度引进外资信用评级机构,发展中外合资合作信用评级机构。大力发展符合国家要求的企业贷款担保机构,积极建立区级再担保机构,加快形成规范的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大力发展金融咨询、投资银行等各类金融中介机构,推动风险投资中介服务机构和消费信贷服务机构的发展,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五、“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加快金融业发展领导小组,从组织领导、协调机制、政策支持、工作部署、人员保障等方面,实施统一谋划、统一协调、统一指导,协调解决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切实加强对全区金融工作的协调和领导。
增强服务意识。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发展合力,完善和深化金融服务协调机制,按照“提速、提质、提升”的要求,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努力构建和谐的银政企关系,及时组织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融资和项目推荐、金融新产品介绍等活动,畅通经济金融良性互动交流平台。
(二)完善政策机制。
充分利用现有政策,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认真梳理现行政策,用足用活国家、北京市相关政策,特别是要紧紧抓住“聚焦通州”的历史机遇,变政策优势为发展优势。同时,重要利用好首都促进金融业发展政策。
制定促进金融发展政策。根据国家、北京市相关政策,结合通州区金融业发展目标,加强部门间、政策间的衔接配合,制定适合区情的促进企业上市、鼓励金融机构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实施人才兴业战略,积极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建立“金融企业家俱乐部”,搭建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建立人才培训体系,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各类金融专业人才、监管人才等。
(三)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功能区开发建设。加快新城运河核心区、通州商务园等区域的开发建设,改善道路交通设施,建立高标准、高效率的通信信息系统。建设适合金融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特色化楼宇,吸引大型金融机构入驻。建设宜居生活环境,加强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重大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提升区域金融品牌形象。在金融机构较为集中的梨园地区,打造梨园金融集聚区,建设标志性金融标识、标志性建筑,形成区域金融品牌,提升金融氛围,增强区域金融服务能力。
主题词:金融 规划 通知                
 抄送:区委各部、委、办,区人大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 
    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各人民团体。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10月25日印发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北京市通州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