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关于印发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市治理、生态环境、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建设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通政发〔2022〕7号)

日期:2022-04-26 15:43    来源:区政府办

分享:
字号:        

政策文件: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市治理、生态环境、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建设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

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解读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

城市治理规划解读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城市的幸福感体现在城市治理的细节中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关乎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关乎每一位市民的通勤、休闲和日常生活。

近日,政府印发了《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城市治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作为城市副中心“十四五”时期重点专项规划之一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以及《北京市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重要文件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城市治理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既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支撑,又是落实“十四五”规划的重要载体

一、规划的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通州区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要在新发展阶段的奋斗征程上加快前进步伐城市治理发展也面临新的形势和使命。为此,在《规划》编制中,明确提出突出”:

一是突出治理理念。从管理向治理转变,治理主体更加强调多元共治,治理模式更加强调综合治理,治理效果更加强调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二是突出综合统筹。更加强调“大城管”理念提出跨部门统筹和规建管一体的要求融入了与相关部门工作的衔接考虑和任务安排。三是突出智慧治理。更加重视科技赋能,提出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六大应用场景。四是突出韧性城市建设。更重视前端生命线安全,同时吸取疫情防控经验教训,提出要健全重特大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五是突出绿色发展。按照“双碳”目标,积极推进能源、环卫、交通等各领域节能减碳。

规划的发展目标

在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要求下,《规划》系统谋划城市治理各领域、各环节的发展,提出了以构建与城市副中心功能相匹配的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为1条主线着力推动实现从管理到服务、从管理到治理2大转变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行动导向3个导向突出以人为本、战略引领、综合统筹、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多元共治6大原则实现城市运行保障水平、公共空间品质、安全韧性水平、智慧化治理水平和精治共治法治水平5大提升,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

2025年,城市综合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健全,城市环境面貌更加靓丽,城市运行安全更有保障,智慧化治理能力全面增强,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城市运行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全区电网供电能力达到280万千瓦,城镇供热面积达到0.8亿平方米,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7.5%以上。

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全面提升。居民城乡环境满意度在全市保持前列,违规户外广告牌匾标识“动态清零”,城市道路车行道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7%。

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建成反应快速、处置高效、储备充裕的城市应急响应体系,百公里地下管线事故数控制在0.15起/年。

城市智慧化治理水平全面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治理领域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副中心二维码覆盖率达到100%,市政道路地下管线三维系统基本实现全覆盖。

城市精治共治法治水平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综合统筹协调能力显著增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衔接更加紧密,社会力量在城市治理中的参与度显著增强。

三、规划的主要任务

贯彻落实精治共治法治要求,《规划》共安排补短板、提品质、强韧性、促智慧、深改革5方面25项任务。

1.补齐城市短板,增强市政设施服务能力

建设国际一流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一是建设安全可靠、智能高效的电力系统保障重点区域供电需求,实现公共充电服务半径小于900米二是建设多源多向、互联互通的燃气系统实现3个特色小镇燃气管网全覆盖三是建设绿色低碳、广泛互联的供热体系推进环球影城三联供等热源建设,完善三河-通州热电联产供热体系四是构建以人为本、舒适便捷的市政交通体系加强老城区次支路建设,鼓励停车场有偿错时对外开放。五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环卫设施建设,完成通州区再生能源发电厂二期,推进有机垃圾资源综合处理中心建设。

2.塑造城市魅力,完成广渠路东延等环境提升工程。

推进城市更新,建设舒适宜居美好家园。一是精细化实施环境整治提升制定通州区整体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计划,完成广渠路东延周边环境整治提升二是提升城市夜景品质推进大运河两岸景观亮化提升和通济路等道路景观亮化提升工程建设。三是加强公共空间秩序管理完成副中心范围内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通信架空线、老城区电力架空线全部入地。四是加强环境卫生管理进一步提高道路机械化作业率和新能源环卫作业车辆比例。五是积极推进垃圾分类治理2025年,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9%,参与率达到92%,精投率达到87%

3.增强城市韧性,构筑城市安全运行保障

聚焦城市运行管理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着力堵漏洞、消隐患。一是构筑城市安全运行保障体系增强城市生命线韧性,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城市运行安全监管。二是开展老旧市政设施体检和城市修补,聚焦老旧地下管线、道路、桥梁问题,推进城市修补更新。三是加强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推进地下管线智慧化运维。四是做好地下综合管廊建管协调,加快建立地下综合管廊运营管理平台,逐步建立地下综合管廊有偿使用机制。

4.加强科技支撑,提升城市智慧运行水平

推动城市运行大数据深度共享和城市大脑全域覆盖,实现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升级。一是打造场景式、浸入式的智慧城市应用结合5G布设,开展副中心重点道路智能灯杆建设推动智慧交通建设,实现全区重点路口信号灯联网联控与配时优化全覆盖建设全区智慧能源云平台,实施“多表合一”专项行动建成区级地下综合管廊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地下空间一张网。二是建设深度融合、开放共享的城市运行大数据系统分权限分层次推进城市运行数据开放共享,打造开放、共享、惠民的特色数据共享格局。三是构建智能高效、全领域覆盖的城市大脑体系构建“一图一脑多平台”的智慧城市管理指挥系统推动数据服务向乡镇、街道延伸,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5.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城市治理体制机制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城市治理制度体系。一是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城市管理从职能分散、部门分割向综合协调、跨部门统筹转变。二是提升城市治理共治水平探索建立以家园为单位的城市管理服务体系。三是提升“12345”为民服务水平探索“热线+网格”协同联动模式,真正做到“一诉办好”“未诉先办”。四是健全城市管理网格化体系调整优化网格划分,推动网格化管理内容向基层党建、社会管理等领域拓展。五是提升依法治理水平推动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一体化。

四、规划的范围

规划的时间范围:“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

规划涉及的领域: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燃气、供热、电力、电源点、煤炭、市政管线及附属设施、地下综合管廊、石油、天然气管道、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回收、加气(电)站、户外广告设施、城市照明设施、公共停车设施等行业领域。

五、规划用语解释

1.“三改一关”:指根据天然气管网和电力管网条件,按照“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原则,采取改气、改电、改业态、关停取缔等方式,对非居民用户液化石油气进行替代。

2.“门前三包”:指道路两侧临街的各类单位、门店、住户、物业及产权人等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人担负责任区范围内环境建设管理责任,并承担一定的城市管理任务。在本市居住和生活的公民,均有参加“门前三包”责任制工作、维护良好城市环境义务

3.“六小门店”:指小餐馆、小理发馆、小洗浴、小店铺、小娱乐场所、小网吧。

4.电力箱体“三化”:对电力体进行隐形化、小型化景观化处理

5.“多杆合一”:城市道路新建、改扩建、大修以及环境整治提升中道路照明灯杆、交通标志杆、交通信号灯杆、视频监控杆、电车杆、通信基站杆、行人导引类指示牌杆等杆体类设施的整合

6.电力系统“黑启动”:指整个电力系统因故障停运后,不依赖别的网络的帮助,通过系统中具有自启动能力的机组的启动,带动无自启动能力的机组,逐步扩大电力系统的恢复范围,最终实现整个电力系统的恢复。

7.LNG:指液化天然气。

8.“马路拉链”:市政道路因各类地下管线施工等因素在短周期内重复开挖的问题。

9.“七有”和“五性”:“七有”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五性”即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安全性。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解读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20年4月开始启动编制,形成初稿并征求各相关单位意见后,经过区委书记专题会、区政府常务会审议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专题会审议按照会议精神进行了修改完善共有前言、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新形势、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等9个章节,现将《规划》解读如下。

系统总结“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一是预定目标全部完成。PM2.5年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远优于预设目标60微克/立方米;凤港减河、港沟河、凉水河、北运河、潮白河5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到IV类标准;五项总量减排指标超额完成;“十三五”时期14项考核指标全部达到预定目标。

二是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1)空气质量改善取得历史性突破,“十三五”是迄今为止通州区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的五年。(2)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地表水水质逐年实现改善,改善率全市排名第一。(3)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全区土壤监测点各项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含量均低于标准限值,达标率为100%。(4)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从54.0上升到63.2,改善幅度居全市前列。

三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1)共治格局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施治、公众参与”社会共治格局基本形成;将蓝天保卫战纳入绩效考核,有效压实了各部门和各辖区“最后一公里”责任。2)绿色发展成果丰硕,产业结构绿色转型,能源结构绿色低碳,开展散煤治理,同时车辆结构绿色优化。3)科技支撑更加有力,建成“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空气网格化监测系统等,全面构建“1+X+N”“智慧+环保”监管体系新模式。

四是打赢碧水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1)深化水环境治理,构建污染源—污水处理设施—入河排污口—在线监控设施—水污染治理5级水环境监管体系。(2)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全面完成排污许可台账内企业核发工作任务,加强排污许可证证后监管。(3)推进农村污染防治,累计解决273个村庄污水治理,全区污水处理规模达到12.0万立方米/天。

五是持续稳定推进净土保卫战。完成土壤详查监测等基础调查工作,初步掌握底数;克服疫情不利影响,重点防治土壤源头污染,土壤生态环境风险得到管控;土壤污染防治框架体系搭建完成。

分析“十四五”时期战略机遇与挑战

一是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绿色低碳转型面临更高要求。能源消费总量刚性增长,能源结构过度依赖化石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比较低,现阶段低碳发展水平难以支撑碳达峰后稳中有降并持续下降的刚性减量目标。

二是空气改善成效不稳固。大气污染源主体为城市运行、生活源等刚性需求,呈现点多面广的特点,减排潜力收窄;PM2.5O3协同治理难度增加PM2.5和臭氧污染呈现出交替叠加现象空气质量改善速度将明显放缓。

三是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并存。人口、经济仍处于快速增长期,生活需水刚性增长,水资源需求量将大幅增加,水生态环境改善难度加大,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

四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能力短板需尽快补齐。污水处理率为91.4%,远低于全市平均(94.5%)和城六区平均值(99.3%);农村地区污水设施覆盖率低,污水处理设施管理运行尚未建立长效机制。

规划统筹考虑

(一)规划目标

2025年,副中心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碳排放总量达峰,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有效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初步形成具有副中心特色的生态文明示范地方实践,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格局基本形成,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成效初步显现,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绿色发展新优势。1)国土空间更优化。生态控制区面积不断增加,森林覆盖率达到36.5%。(2)生态环境更优美。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力争达到32微克/立方米;国控、市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土壤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稳步提高,力争达到65%。(3)资源利用更高效。建设绿色低碳城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330.83万吨标准煤以内,用水总量、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满足市控要求。(4)城市治理更精细。环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5)区域协同更深入。将副中心打造成为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规划指标体系包括发展低碳、空气清新、水体清洁、土壤安全、生态宜居、生活文明6个类别共25项考核指标。

(二)远景目标

2035年,城市副中心美好蓝图基本实现,初步建成具有综合承载力、彰显人文魅力、富有城市活力的国际一流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更加充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社会广泛自觉,碳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碳中和取得明显进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在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有力有效发挥以副辅主、主副共兴的主体作用。

规划重点任务与措施

“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举措。

一是大力推动绿色低碳新发展,落实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新部署,面向碳中和愿景,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关系,主动谋划碳达峰碳中和,强化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坚持生态引领,深入实施绿色低碳战略,探索“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副中心发展新模式。

二是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围绕“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建设目标,深入开展生态建设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健全生态保护制度,用最严格的生态环境制度保障生态环境水平的提升。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和生态为民的目的。

三是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聚焦空气质量改善、水生态环境治理、土壤环境风险管控等重点领域,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实现蓝天常在、绿水常在、净土常在,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

四是做好生态环境民生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切身关切的噪声、固废、辐射污染问题。加强民生保障,健全完善环境应急体系,积极开展光污染防治,切实提升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

五是打造京津冀绿色协同发展“桥头堡”,充分发挥北京首善之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与津冀地区共同推进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整体提升区域绿色发展水平。以京秦京津两条绿楔、北运河-潮白河生态绿洲建设为重点,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完善合作机制,落实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制度,深化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保联治,加快形成统一的环境管理体系,深入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区域协同发展。

六是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测监管体系、财政金融政策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等,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五、规划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机制;定期开展规划落实情况评估;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积极开展交流合作,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

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建设规划解读

一、编制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初步形成城乡一体新型城镇化格局的关键时期。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先行者,同时也是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之一,在“十四五”期间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科学制定和实施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建设规划,对于深入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稳固城乡统筹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副中心“十四五”规划体系10个重点专项规划之一。2021年8月30日和9月10日,《规划》分别在区政府常务会和区委常委会上审议通过,2022年3月31日区政府颁布实施《规划》。

二、规划目标

202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小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任务高效完成,城乡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新型城镇化模式探索取得阶段成果,“一镇一村”试点工作初见成效,农村地区发展活力进一步加强;乡镇及重点园区承载能力显著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成效,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公共资源更加优质均衡,人居环境全面优化,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三、主要内容

《规划》聚焦当前城乡发展不均衡,城镇化实施动力不足等现实问题,从“统筹协调、用地支持、产业驱动、人本发展”四个方面提出32项新型城镇化指标和6项特色性指标,以及3类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3种集体土地利用方式等示范要点,并重点在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创新性探索。

一方面,《规划》立足于充分协调城镇化进程中的多元主体关系,探索人、地、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实施路径。在稳步提高通州区城镇化水平与构建新型城镇化空间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与类型特征,《规划》提出“一镇一试点”工作,以台湖镇、宋庄镇、张家湾镇、潞城镇等第一圈层乡镇为引领,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探索。

另一方面,《规划》针对当前集体土地利用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对用地资源价值有效挖掘的问题,提出“多元组合,优势互补”的思路。在有序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减量任务与调整优化集体产业用地空间布局的前提下,以试点为带动,深入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统筹发展”、“宅基地与集体产业用地协同发展”、“村庄组团式集体建设用地协同发展”等3种集体土地创新利用方式。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北京市通州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