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运河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回顾

日期:2020-07-17    来源:区委党史办

分享:
字号:        

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通州运河商务区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位于百里长安街东延长线与六环路交汇处,北运河贯穿该区域,规划面积为17.48平方公里,其建成后将成为疏解北京中心城商务功能、提升消费功能、积聚文化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推进运河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区域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未雨绸缪防治“城市病”、稳步推进副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通州深入学习、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运河商务区规划建设的重中之重,运河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创造性地落实中央、市委的各项部署与决策,目前,已经实现了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建成和投入使用,助力通州向着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的总目标迈进。

一、运河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背景

通州位于首都北京东部,京杭大运河北端,地处长安街轴线与东部发展带节点,是环渤海经济圈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的中心地带,西距天安门20公里、北京CBD13公里,北距首都机场16公里,东距天津塘沽港100公里,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全区面积906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分布着大小13条河流,是北京多河富水特色最突出的区县,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通州区大规模推进城市建设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城中老旧小区改造,但是,由于长期缺少统一规划和长远目标,土地利用度偏低、资源浪费严重,效果并不明显。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确定通州为北京的工业卫星城,赋予通州城新的功能定位,扩大了通州城的发展空间。199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将通州规划定位为京东地区经济贸易中心和首都的综合性卫星城。在城市化进程中,通州将打造城市交通体系放在优先位置,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市基本框架,通州卫星城建设逐渐与首都城市总体规划融为一体。

进入21世纪, 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 北京市城市空间结构矛盾日益突出, 北京单中心、同心圆式的城市空间格局, 使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 给中心城区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和环境压力, 限制了北京综合承载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卫星城发展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以及与城区关系不紧密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通州处在北京规划发展的东西轴线与两个发展带的交点,是北京城市功能战略转移的重要区域,又是东部发展带的腹地,区位优势突出。然而,长期以来,通州有城无业现象突出, 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不突出, 城镇居住与工作用地比例失调,“卧城”造成的潮汐式交通压力巨大。如何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特点,疏导中心城区功能,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形成人才集聚效应是通州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5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提出的新城发展战略对城市空间布局做了调整,提出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两轴两带多中心: 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两带,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的新城市空间格局。为利于疏解城市功能、推动城乡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实现集约发展,提出了“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其中,新城是“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具体体现和重要节点。《规划》提出建设11个新城,通州、顺义和亦庄为3个重点新城。2009年,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借助国际国内资源,尽快形成与首都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际新城”,通州被赋予“北京发展新磁极、首都功能新载体”的全新定位。

通州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瞄准世界一流水平,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新城核心区规划建设。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通州支持的力度,成立了通州新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加快推进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行动计划》,市政府相关委办局对通州新城建设的指导帮助不断增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是提高城市承载力的重要因素,能够为引进高端要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通州新城建设中,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成为新城建设最重要的一环。运河核心区是整个新城建设的重点区域,按照规划,核心区建设加强地面-地下空间的一体化设计,突出对地下空间的统一布局和开发利用,将机动车道、轨道线路、交通枢纽、停车场、配套服务设施等置于地下,最大限度实现地下空间互联互通,形成通畅的地下走廊;采用城市管廊技术,综合安排地下市政管网,将供电、供热等市政管线整合于地下廊道之中。2011年,通州新城核心区地下立体交通设施建设启动,核心区地下隧道工程、地铁站工程、东关大道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20126月,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进一步落实聚焦通州战略,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党中央一项重要决策,通州被赋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全新定位,在战略地位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北京市委、市政府加大对副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从组织领导、政策倾斜、大项目布局等各个方面强化了对通州的支持,提出:“加快城市副中心和新城建设。坚持聚焦通州,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按照‘一核五区’(“一核五区”:“一核”,即:新城核心区;“五区”,即:文化旅游区、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国际医疗服务区、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国际组织聚集区。五个功能区以核心区为中心,彼此相辅相成,实现联动发展)布局,优化加快建设核心区起步区,力争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取得较大突破,积极推动城市副中心建设”。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通州区委、区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通力配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加快步伐,全力推进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

201722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到通州视察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和大运河森林公园时指出,站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有21世纪的眼光。规划、建设、管理都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不但要搞好总体规划,还要加强主要功能区块、主要景观、主要建筑物的设计,体现城市精神、展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魅力。早在2009年,按照规划,通州新城核心区将建成以总部形态为特征的高端文化商务中心区。20179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正式公布,确定了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提出:“沿运河布置运河商务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地区、城市绿心3个功能节点”,位于通州新城核心区的商务中心区更名为运河商务区,成为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功能节点之一。按照新的城市总体规划,该区域将成为承载中心城区商务功能疏解的重要载体,新的目标和定位对运河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1年开工建设至今,运河商务区地下环隧、综合服务中心、城市市政管网和路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完工并相继投入使用,为下一步引进金融和总部项目、打造世界级国际商务新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河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现新的突破

作为展示北京世界城市的重要窗口,自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聚焦通州”之后,运河商务区的规划编制可谓“一年一跨越”。2009年,通州区确定了新城中心区规划范围由原先的16平方公里扩大到48平方公里,包括运河核心区、协同发展区、生活配套区和发展备用区,并明确运河核心区占地面积16平方公里,是文化底蕴深厚、环境景观独特、区位优势明显、适宜优先启动的重点区域。

2010年,由通州区政府联合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牵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及多家专业设计院协作组成规划设计团队,开展运河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市政工程综合规划设计,为后续建设项目的开展提供规划依据和技术支持,为实现独具特色的通州国际新城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月,“通州国际新城规划论坛”在北京举办,来自法国、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的10多位世界顶级规划设计师受邀参与论坛。设计师们听取北京市、通州新城和运河核心区规划情况的介绍,实地考察运河核心区建设的进展、五河交汇处规划情况以及三教庙漕运码头和万亩滨河森林公园等人文景观,围绕论坛的主题,进行热烈研讨,在城市建筑、交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滨水区域规划等方面,提出许多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的新理论、新观念、新思路。

8月,“世界城市建设中的通州国际新城发展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隆重举行。论坛以“新使命 新定位 新发展”为主题,来自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中的通州新城使命”“通州新城建设发展理念与模式创新”“通州新城品牌战略”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对通州新城规划、发展定位等进行论证和深化。

经过考察论证和论坛交流,一版体现亲水生态、低碳环保和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新城核心区规划逐渐浮出水面。2011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通州分局完成北环环隧和东关大道两条主干道的前期规划,优先启动核心区地下空间及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区园林局、水务局等单位,完成对河道整治、市政设施、垃圾真空回收系统等项目的规划编制。

20126月,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将通州区定位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提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力度,下更大决心聚焦通州,集中力量,力求取得重大突破。通州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区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精神,实施运河商务区(原通州新城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加快推进各项工作。为提高城市建设现代化水平和综合服务保障能力,新城中心区管委及规划、国土、住建、市政市容、交通、环保、水务等部门,积极为编制规划提供高效服务,组织并完成《通州新城运河核心区综合交通规划》《通州新城运河核心区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等的编制工作。

按照最新一版的规划,运河商务区规划面积为17.48平方公里,规划范围西起新华南北路,东至六环路,北到通燕高速,南至运河大街及规划路与六环路交汇处。其中,启动区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核心位置,东以北运河为界,西至新华南北路,南邻玉带河大街,面积3.06平方公里,规划总用地298.01公顷。

运河商务区是整个新城建设的重点区域,在容量剧增、用地有限的情况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地下空间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可以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城市生活环境,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如何充分利用和挖掘地下空间的优势和资源,做出具有全局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成为核心区规划面临的紧迫任务。 ⠼/span>

按照规划,运河商务区地下空间采用立体开发模式,统筹规划机动车道、轨道线路、交通枢纽、停车场、配套服务设施等,最大限度实现地下空间互联互通,形成通畅的地下走廊。同时,还采用城市管廊技术,综合安排地下市政管网,实施统一管护,避免反复挖路修路。运河商务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项目涉及交通、电力、燃气调压站、水资源及环境、专业管线、公共设施、社会事业等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工程:东关大道、北环环隧、南环环隧、公共地下空间、三座地铁车站、新华大街交通枢纽、四座变电站工程、能源中心工程、两座燃气调压站工程、垃圾站、监控中心、停车场、公共地下停车场、河道治理、41条市政道路及管线工程、源头岛、通燕高速下穿工程。

以建设的难易程度和功能需求为导向,运河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安排遵循三大原则:一是“先地下、后地上”原则,确保优先建设地下隧道、地铁车站、地下市政管线;二是以土地上市出让作为项目建设的主线,优先安排能源设施,分批进行市政道路建设,满足地块开发需求;三是统筹考虑核心区内所有建设项目,以景观绿化建设作为核心启动区建设的收尾。按照上述原则,根据总体建设任务,运河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了分五年建成的实施计划:2011年,地下隧道工程、地铁车站等全面开工建设;2012年,完成地下隧道结构、地铁车站结构,同时220千伏变电站、燃气调压站、部分市政道路等开工建设;2013年,110千伏变电站、大部分市政道路及景观工程开工建设;2014年,完成主要市政道路建设,路网基本形成;2015年完善道路标识、监控系统等,同时配合二级开发商做好对接工作。

三、运河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施工管理展开新的思路

运河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涉及轨道交通、河道整治、能源子站、文物修缮启动区、专业管道及园林绿化等多个项目,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切实抓好商务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通州成立了通州区主要领导总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工作领导小组,为项目建设服务。20112月,北京新城基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原北京新奥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北京新奥通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运河商务区地下空间、河道治理、市政管网、交通枢纽等大型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4月和7月先后启动总投资规模约27亿元的东关大道和北环环遂工程。

在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方面,根据运河商务区工程建设总部署,通州于每年年初下达年度建设项目建设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工作要点、总体要求。根据年度计划要求,明确各个节点,责任落实到人、任务落实到位。对重点项目实现周报告制度,每月召开项目建设通报会,每季度召开分析推进会,及时掌握项目进度,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确保工程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

新奥通城公司借鉴北京奥运中心区建设经验,认真梳理分解区域建设项目分布特点,配合地铁建设、穿越河道,与开发商交叉一体统筹建设施工,分阶段部署施工任务,通过重要节点控制,分步骤有节奏地进行科学计划与控制,实现了运河商务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有序推进。

作为北京市当时最先进的、同时更是最具技术含量的立体式地下空间工程,运河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常常困难重重,其中尤以东关大道工程过通惠河段施工最为棘手。东关大道工程于201147日开工建设,道路全长1.99公里,占地约8.6公顷,规划为城市主干路,道路设计南起新华大街,北至通燕路(桥下),经过8条城市道路,建成后将连接起核心区南北两区。对于东关大道地下结构工程而言,其亮点在于这条隧道将从地下20余米深处穿越通惠河,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新城水乡区整体环境的影响,但是,这也成了整个施工的难点。由于通惠河是市内雨污水处理重要的下泄渠道,常年水流不断,给工程围堰(围堰: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为建造永久性水利设施,修建的临时性围护结构。其作用是防止水和土进入建筑物的修建位置,以便在围堰内排水,开挖基坑,修筑建筑物)等截流施工造成了很大麻烦,为尽量避免上游水量对工程造成的影响,过河段施工只能选在头一年汛期结束到第二年汛期来临之间短短八个月的相对枯水期进行。明确任务的紧迫性之后,各参建单位积极制定任务细化分解方案和应对措施,对各个工程节点进行逐一攻克,历经8个月紧张抢工,最终于汛期到来之前顺利完成过河段施工。2013年底,东关大道地下隧道的施工项目画上了圆满的句号,201511月,东关大道正式通车,经由东关大道的车辆可以直接驶入通燕高速。东关大道不仅沟通了运河核心区南北交通,也为副中心与中心城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充分提供了便利。

随着运河商务区各产业项目进入施工建设的高潮期,市政基础设施竣工投入使用,通州区新城中心区管委会创新引入专业公司专业队伍,对运河商务区建设现场进行精细化、网格化、全方位管理,将运河商务区建设、运营、管理进行统筹考虑,实现无缝对接。2016年,区新城管委启动了运河商务区智慧城市运营管理工作。一是委托专业公司对运河商务区碳排放、能耗指标等内容逐项进行模拟计算和数据对比,将指标分解到各地块,并与已落地项目对接;编制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将随项目建设进程分步实施。二是由新奥通城公司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运营管理物业单位及保安公司,明确岗位职责和管理范围,确保了北环环遂、东关隧道、市政综合配套服务中心及各条市政道路的设施设备运转安全。三是统筹推进气力垃圾系统建设。四是委托新奥通城公司对立体停车库进行运营管理。区新城管委在运河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努力提升服务意识,在管理中服务,服务中保障,让各参建单位都能从建设管理的成果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为商务区基础设施项目高质量地完成保驾护航。

四、运河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质的跨越

2011年至今,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有序、快速推进,实现了运河商务区基础设施质的跨越,城市副中心的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大幅度提升。

(一)城市地下空间高品质开发

运河商务区按照“先地上,后地下”的建设原则,引入世界领先技术与理念,高标准完成了北环环隧、南环环隧、东关隧道、市政综合配套服务中心等“看不见”的地下工程,构建了商务区工程最复杂、使用最便捷的地下交通枢纽。

北环环隧为全市首个涵盖城市道路交通与市政职能与一体的地下三层环廊系统,地下一层为行车道层,地下二层为设备夹层,地下三层为综合管廊,隧道设置4对进出口(4处进口、4处出口)与地面道路相接,设置22处进出口(10处同进同出、12处单进出)与地下车库相连。它采用“一体化”设计,通过整合地铁、环隧、地块、中间地带,形成统一的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其综合化、集约化、科技化的建设方式,与地下空间开发高度融合统一,大大节约了城市市政用地空间,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示范工程。东关大道下穿通惠河20余米深处,为地上市民亲水空间让道,尽管增加了施工难度,但市民亲水而居,临河而行的宝贵生态环境得以完整保留了下来。市政综合配套服务中心集智能停车、垃圾处理、监控指挥等多功能于一身,为运河商务区提供现代化管理和服务。南环环隧为地下行车隧道,为高效整合区域内资源,土护降工程延续了北环环隧一体化建设模式,为区域内各方开展合作打下良好基础。目前,运河商务区地下空间已经被铸造成结结实实的“地下城”,北环环隧、东关隧道、市政综合配套服务中心已经投入使用。

(二)运河商务区坚实路网铸成

为配合运河商务区高品质路网建设和地下管网建设,全力提升区域交通能力和能源供给能力,通州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升级改造、续建、新建了一批道路,全面加快轨道交通项目和城际铁路建设,推动多层次轨道线网建设,加快形成一流的现代化城市交通网。运河商务区市政路网基本贯通,其中,东关大道、安顺路、新华南北路、新华大街、故城东路、玉带河大街、温榆河西滨河路、通燕高速辅路等城市主次干路已实现全线通车运行。域交通路网得到全面优化,交通环境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随着路网建设的完善,城市道路地下管线同步扩容升级。道路改造中,中水、给水、电力、照明、弱电、绿化工程及其他附属配套同期建设,主要能源管线大幅度增容,大大提升了运河商务区市政供给服务能力,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未来能源需求提供了强有力保障。雨、污管线进一步分流,从源头上控制了污染,改善下游排水环境,为解决地区及上游区域安全度汛创造了条件。

(三)跨河桥梁靓丽景观初现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不但要搞好总体规划,还要加强主要功能区块、主要景观、主要建筑物的设计,体现城市精神、展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魅力。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同时也是运河商务区重要的景观工程,北关大道跨通惠河桥和北运河桥均采用国际招标的形式进行方案征集,桥梁设计方案以桥梁历史文化环境艺术提升为主,综合考虑桥梁两岸及周边环境景观提升,将通州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融入细节品质,打造与运河商务区城市文化高度融合的桥梁景观。

寓意为“青叶伏波”的北关大道跨通惠河桥,充分考虑与周边燃灯佛舍利塔、运河水乡区、程家大院、西海子公园、通惠河景观的空间形态关系,以“柳叶”作为设计母题,展现水乡区“柳叶随波”“龙舟撑出柳荫来”的美丽意境。寓意为“千荷泻露”的北关大道跨北运河桥,连接西岸众多遗址古迹的旖旎水乡和东岸现代都市CBD建筑群,设计了扭曲钢箱拱桥附带三层类似荷花造型的景观步道,为市民营造妙趣横生的亲水体验。随着北关大道跨通惠河桥建设完成,北关大道跨北运河桥已经具备使用条件,“青叶伏波”和“千荷泻露”的唯美造型屹立在副中心的河流之上,成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靓丽景观。

(四)科技提升建设品质

通州在运河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多项世界领先技术与理念,着力打造高标准、国际化、绿色低碳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北环环隧采用“一体化”设计,在地下20米深处,通过整合地铁、环隧、地块、中间地带,形成统一的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按照由深至浅的原则,实施基坑的一体化支护、开挖和回填,实现了多项目间的无缝衔接,在缩短工期的同时,大大节约了建设投资成本。运河商务区“中枢系统”市政综合配套服务中心,神奇的电灯“导光筒”利用高反射的光导管,将阳光从室外直接引入地下,打破了室内依靠电力照明系统的传统观念,能源节省率可达80%

2013年年底,北环环隧地下综合管廊主体完工,隧道内建成国内首条区域真空垃圾回收舱。回收舱运用气力垃圾收集系统,覆盖商务区北区(通惠河以北,通燕路以南)的22个地块,服务面积约0.5平方公里。垃圾收集中心设置在运河商务区市政综合配套服务中心,主要由投放口、输送管道及收集中心3个部分构成,利用负压气流将垃圾输送到中央收集站内,实施垃圾气体和固体的分离处理。垃圾运输全过程密闭,垃圾收集分离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除尘过滤、除臭等处理,净化达标后排放。真空垃圾回收舱的运用,可以释放宝贵的地表空间,带来直接经济收益;有效杜绝垃圾扩散,避免二次污染;减少噪声、臭气污染,降低垃圾转运总量,充分体现“科技、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

跨河桥梁中,北关大道跨通惠河桥为全市首个单拱跨河全钢大桥,采用整体式全无缝结构,有效解决了由于主跨大、边跨小而出现的负反力问题,属国内较大规模的无缝桥。路面结构上,采用超韧性混凝土STC组合桥面的新技术,使桥面具有超高的抗拉韧性,大幅度提高桥面刚度和抗疲劳寿命。造型独特的上承式空间曲面连拱桥——北关大道跨北运河桥由一系列不规则异性构件组成,主桥含35根双曲面空间扭拱、22根长短不一的横梁、358根截面不同的立柱以及108段重量不同的钢箱梁。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桥梁外装饰采用新材料FRP(玻璃钢复合材料),将桥梁侧面钢结构全部包裹起来,为国内桥梁首次规模使用。另外,在市政道路建设方面,采用新材料布敦岩天然沥青改性剂改善沥青路面性能,保证了市政道路的高稳定性、高抗水损、耐微生物侵蚀和抗车辙能力,有效延长了道路使用寿命。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为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倾注了心血、寄予了厚望。下一步,通州将继续坚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北京要发展,而且要发展得更好”的重要指示,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为总目标,以区域功能提升、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协同发展为重点,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审稿人:王葆刚

统稿人:马雪梅

执笔人:史圣洁

(摘自《北京改革开放实录(三)》)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北京市通州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