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人物

日期:2014-02-21    来源:区委党史办

分享:
字号:        

 

于文静  女,全国“孝老爱亲身边好人”荣誉称号获得者。1978年3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三级警督,硕士研究生,1996年参军入伍,2007年参加公安工作。从警以来,多次获分局嘉奖。于文静的老家在山东一座小城市,她的姥姥心地善良,虽然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却收养了四名弃婴,老人靠卖花,养育了四个孩子。2003年,姥姥去世时,最大的孩子16岁,最小的只有13岁。姥姥榜样的力量时刻激励着于文静,她毅然接过了姥姥留下来的担子,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照顾这四个孤儿的重任,用柔弱的肩膀,用超越血缘的爱为她们撑起了一片天空。在部队服役期间,于文静将生活开销压缩到最低标准,把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的津贴用于四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必需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带着妹妹们出嫁,提出了“娶我就要和我一起照顾妹妹们”的要求。八年中,她和爱人无私地资助四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费用,为孩子们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不断地奔波操劳。八年的无私付出,八年的以心换心,于文静无比欣慰地看到孩子从叛逆到懂事,从懵懂到成熟。于文静用实际行动将爱绵延和传递,用真挚和执著诠释爱的真谛,让孤儿们不再孤单,时时刻刻感到社会的关爱和家的温暖。2012年,于文静在中央文明办全国开展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荣获“孝老爱亲身边好人”荣誉称号;荣获北京市公安局优秀复转军人称号;被评为北京市通州区道德模范;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新闻广播主办,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指导的“2012北京榜样”大型评选活动中获得“北京榜样”提名人物称号;在《北京新京报》主办,首都文明办指导的2012年北京十大社区人物评选活动中获得“十大社区人物”称号;在北京慈善义工协会主办的“北京精神·北京榜样”寻找北京最美慈善义工大型文化系列活动中获得“最美慈善义工十大榜样”人物奖。

李雪梅  女,荣获全国信访系统优秀工作者称号。1960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李雪梅长期以来工作在接待群众来访工作一线,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对党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刻苦钻研业务,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在信访岗位11年来,接待来访群众几万余人,化解各类矛盾千余起,多次受到来访群众的赞誉,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国庆安保先进个人,2012年被评为全国信访系统优秀工作者,多次因工作突出受到嘉奖。

李雪梅始终把“勤奋学习,爱岗敬业”作为工作中的标尺,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及信访知识,注重调查研究,6年来,写下几十万字学习笔记,总结整理信访工作“四四、五五、六六工作法”即:“四种情”“四个技能”、“五颗心”“五种精神”、“六不准”“六到位”;编写整理了《信访工作风险评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做好基层信访工作应注意的事项》,经常为基层传送工作经验,深受大家的好评。

在工作中,她摸索总结出接待群众上访时的“五条规则”,做到“五要”“五不要”,即:要见面不要躲闪、要疏导不要堵塞、要冷静不要急躁、要柔和不要刚烈、要交朋友不要对立。特别是接待情绪激烈的来访人,更要讲方式方法,沉着应对,每当遇见来访人的闹访、缠访,总是用最短的时间赶到现场,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可行的办法,几年来,在解决信访难题上积累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李雪梅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就干好一行,这是她做人做事的标准。在工作中能够处处为群众着想,廉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近年来,由于通州区现代化新城的快速发展及外来人口的涌入,给城市的管理及各个方面带来巨大压力,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矛盾明显增多,面对形势任务和一些棘手的信访问题从不推、拖,总是冲在矛盾的前沿,在接待工作中,不能按时吃饭,不能正常下班回家是常事。

作为信访办班子成员,积极维护好信访办的大局是义务和责任,积极为党组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发挥好参谋和助手的作用,在工作中主动带头响应党组的号召,带头完成好党组交给的各项任务,带头维护好党组和办内全体人员的团结。

长期以来,她在工作中凭着对党的事业热衷,对人民群众热爱,潜心研究信访工作,为上访群众化解了一起又一起的矛盾,解决了一桩又一桩难题,作为一名党员,把红心献给党,把忠心献给社会,把爱心献给群众,把诚心献给事业,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马宝金 女,全国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1964年出生,汉族,群众,大专文化程度。马宝金从事蘑菇菌棒生产及种植已有20年的历史了,2008年,成立北京农民田间学校,定期组织免费培训,截至年底,培训学员500人次。2009年,成立北京金阳食用菌菌种生产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220户家庭姐妹们从事蘑菇种植,并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执导。在“7·21”特大自然灾害中,金阳合作社3个生产大棚约120平方米受损,居住房屋也被大风损坏。在这种情况下马宝金还是在灾后积极组织生产,利用15天时间加班加点生产菌棒达到12万棒左右,及时让种植户按季正常生产,她说自己受灾了不能延误周边的姐妹,也不能让她们在经济中受到损失。灾后马宝金还积极为受灾地区进行爱心捐款,对周边有与她相同受灾的姐妹提供无偿的帮助。

王书信 男,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工作者。1959年9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现任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仇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书信自1998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坚持科学理政、造福民生的工作理念,以促进村民就业、创业为有力抓手,按照“323”的规划,以就业促发展,以就业保民生,以就业促和谐。2011年,仇庄村村内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就业率达93%,被授予市级充分就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为了能够切实做好村民就业工作,王书信带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村内实际情况,确定“323”的工作方针,即:找好三个切入点,落实两个保障措施,力求三方面工作成效。

王书信带领工作小组认真研究,仔细分析,在就业方面找到以下三个切入点:一是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为了给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加宽泛、更加贴近生活的工作岗位,在王书信的带领下,村委会下大力气引进驻村企业11家,其中以羊毛衫为主要品牌的企业7家;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全村从事羊毛衫编织的劳动力总数超过200人,人均纯收入21000元以上。二是做好支持人才创业工作。村内制订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让有志于创业的劳动者方便创业、成功创业,支持村内原生企业的发展壮大,村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在企业选定厂址、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大力支持,投资累计达2000万元;现村民自主创业4家,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三是做好“50”人员就业工作。针对年龄在50岁左右、在企业就业存在一定困难的人群,经过研究商讨,村集体投资200多万,建蔬菜大棚108栋,引导村民种植蔬菜;近年来,随着蔬菜价格提升,蔬菜种植收益增幅显著。同时,村内成立保洁队、绿化队、治安保卫队,为“50”人员充分就业找到出路。

两个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为进一步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仇庄村以提高劳动力技能素质为核心,举办计算机、家政服务、毛衫编织等相关知识培训,2011年举办培训16期,培训人员150人次。二是完善就业帮扶平台。通过帮扶平台,村就业小组与企业及时联系沟通,确保用工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待业劳动力手中,累计解决村民就业40人次;同时,与驻村企业达成协议,用村内劳动力20人以上,减免企业租金10000元,进一步促进劳动力就业。

通过就业工作,力求达到三个成效,即:村民就业满意,企业用工满意,村内人均纯收入提高。

李专平 男,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1968年4月出生,汉族,群众,江苏省大丰市人,农艺师,现任北京专平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专平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来京创业,在通州区委、区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与帮助下,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经过十几年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集食用菌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企业——北京专平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李专平现为中国食用菌协会白灵菇分会副会长。自2008年以来李专平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务院领导接见;被通州区委组织部、通州区委农村工作委员会评为“高级农村实用人才”。2009年,李专平作为全国优秀农民工代表,参加国庆60周年观礼活动。李专平长期致力于食用菌的研究、生产和相关深加工产品开发。公司获得食品进出口许可证和QS工业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认证,截止到2012年底,厂区占地53亩,厂房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固定资产2000万元,员工50人,企业发展前景看好。公司可年生产优质白灵菇罐头2000吨和系列即食产品,拥有省会级经销商超过20多家。“专平”商标于2005年被评为中国食用菌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并在2007年成为《食用菌市场》杂志“打造菌业名牌争创企业品牌”栏目上榜品牌;公司生产的“专平”牌白灵菇,2004年、2007年两次被中国国际食用菌烹饪大赛组委会评为大赛指定产品;2010年公司生产的“白灵菇罐头”在北京市农村实用人才创业成果展示推介会中,被评为“最具乡土特色产品”;2011年公司生产的“鲜菇脆片”在北京市农村实用人才创业成果展示推介会中被评为“最佳创意奖”产品。北京专平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营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公司以龙头作用带动农户与国际市场接轨。2008年以来公司在永乐店地区带动500余户农民致富,白灵菇工厂化生长线扩建项目和食用菌脆片新加工项目建成后,能够解决永乐店镇农民劳动就业350人,带动当地农户种植5000亩面积的食用菌生产,促进500户以上农民增收。

李继良  男,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1978年1月出生,2012年任通州区环卫设施所所长,负责单位行政全面管理工作。环卫设施所有职工248人,各种作业车辆131台,承担着通州城区垃圾清运、粪便抽运和公厕保洁的工作。李继良热爱环卫事业,勤奋好学,尽职敬业,勇于创新,他从政廉洁,以身作则,带领全所职工,高质量地完成了单位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为扮靓国际化新城做出了突出贡献。

抓大事,抓根本,夯实基础。李继良根据市政市容委的总体要求,结合环卫设施所的特点,主持制定了《环卫设施所工作制度》《领导班子议事制度》《党支部廉政责任制》等多项制度。实践证明,健全的制度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严格执行制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011年清运垃圾16.5万余吨,抽运粪便3.7万吨,公厕保洁质量明显改善,在全市检查评比中,多次名列前茅。

注重实际,勇于创新。一是引进安装GPS汽车定位系统。2011年,在58辆作业车上安装此系统后,作业车辆的各种信息尽在平台掌握中,同时,可以利用平台指挥系统发送信息。GPS定位信息系统的使用有效地提升环卫作业质量和管理效率。二是首创平房地区“公交式垃圾清运法”。李继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定时、定点公交式微型车循环收集垃圾。这种新模式方便了居民,实现垃圾不落地,使南大街地区的环境面貌得到改善。

以人为本,服务第一。在狠抓工作的同时,李继良特别关注如何让环卫更好地为民服务,让群众满意。在清运垃圾过程中,针对一些残疾人、老年人行动不便的情况,他要求清运人员上门服务,给他们每户一个垃圾桶,每天一次上门收集,此举受到老年人、残疾人的欢迎。

注重交流学习,培养青年职工。为弥补书本上学习的不足,他带领班子成员及部分职工,到城区同行那里学习取经。凡新上岗的青年环卫职工,他都要进行谈话,对其进行职业教育和传统教育。他支持鼓励团支部、青年职工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青年职工的健康成长,也促进了单位整体工作的开展。

周密部署,严防死守,应对强降雨等可能的灾害。“防范胜于救灾”这句话用来表述李继良对防范“7·21”特大自然灾害的工作是再好不过。从入汛以来,他特别关注着大雨、暴雨可能对环卫设施、环卫作业的影响。5月份,制定防汛预案,组织3组抢险防汛组,车辆、设备一应备齐。在7月21日那天,他组织全体防汛抢险组的职工,在单位备岗。他自己则带领班子成员和几个组长,冒雨检查公厕等各种设施。到22日上午,除部分地坑进水和个别公厕被水倒灌外,环卫设施所管辖各种环卫设施和设备没有受到大的损失。22日,他立即组织职工抢抽地坑里和公厕内的积水,保证垃圾清运的正常进行,保证公厕的正常使用。

在李继良的带领下,通州区环卫设施所工作较以前有较大提升。作为年轻的所长,李继良时刻保持着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带领着设施所干部职工在国际化新城的建设中继续前进着。

    男,敬业奉献道德模范。1980年11月出生,汉族,群众,现为通州区殡仪馆火化工,2012年入选“中国好人榜”。2006年,26岁的邓磊带着犹豫、彷徨、恐惧的心理,跨入通州区殡仪馆大门,成为一名普通的火化工。每天他看到的,是死者冰冷的遗体,生者哀戚的面容;听到的,是撕心裂肺的哭声和低缓沉重的哀乐;闻到的,是死者的腐臭腥味。亲友都来劝阻说:“年轻轻的做什么不好,整天和死人打交道能有啥出息。”他却说:“人生一世,难逃一死,终究有人要做这项工作,我试试看吧。”在外面,他从来不敢轻易暴露自己的身份、与人握手或到亲友家串门,面对亲人、朋友的不理解以及陌生人的厌恶,他选择默默承受。就是凭借这样一颗爱岗敬业、服务群众的心,邓磊慢慢地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心理,适应了这份特殊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化装整容、防腐和冷藏技术,并虚心向前辈学习,多观察、多动脑、勤动手,不断进行创新,努力丰富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以新颖的手法和高质量的服务,得到了丧属的认可,成为从设备操作到维护修理、从化妆整容到技术管理的“全能人”和“多面手”。

刘天宇  男,运河中学高二(2)班的优秀学生。2012年入选“中国好人榜”。2010年,刘天宇考入运河中学高中班就读,在运河中学读书的这一年多来,同学们对他的印象就是高高的鼻梁上挎着一副眼镜,一副和蔼可亲的面容使人们都愿意接近他,平日里积极乐观,办事踏实稳重,有责任感,有爱心和同情心。他说自己的理想是当一名英语翻译,学习更多的语言知识,阅读众多的英文著作,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品味各地的风土人情。他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但是他从不骄傲,也不张扬,只是像大家一样上好每堂课,完成好每天的功课。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大家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他也成为了全校师生学习的榜样。

2012年2月1日晚上约10:00时,刘天宇像往常一样乘坐开往果园方向的552路公交车回家,当他在果园城铁站准备下车换乘地铁时,人行道上一辆高速逆行的摩的突然横向冲过来,在他前面下车的人当即被飞驰的摩的撞出很远,当即倒地,摩的司机见状逃逸,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惊呆了,当走近后才看到被撞伤者身体多处受到严重撞伤,厚厚的衣服上已经渗出成片的血迹,脸上的擦伤和血迹已经看不太清伤者原来的模样。刘天宇立刻意识到情形的严重,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和122交通事故电话报警。被撞的伤者正是运河中学高一年级的史老师,但是当时刘天宇并不认识,大概过了十多分钟,120急救车赶到,他随急救车陪护史老师到潞河医院进行抢救,看史老师失血很多,他脱下自己的羽绒服盖在史老师身上。到达医院急诊室后,他协助医护人员对史老师进行B超、验血等检查,整个过程都是他陪着老师跑前跑后,当医院需要与病人家人进行联系时,他主动帮助大夫寻找史老师的手机并成功联系上史老师的家人,直到史老师家属赶来,他才松了口气,直到他离开医院也始终没有留下姓名,大家也只是根据他的校服得知他是运河中学的学生。

当民警赶来,他积极配合事故调查工作,协助民警到事故现场地进行实地勘察,描述事发情景,提供线索,寻找证据。在协助调查完成后,刘天宇回到家时,已是深夜十二点多。第二天来到学校,他没有向任何人提及此事,直到史老师家属向学校反映有一名学生在史老师出事及抢救过程中积极出手相助,帮助史老师脱离生命危险提出感谢时,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经过。

刘天宇在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冷静勇敢,积极稳妥,处理果断及时。事情发生后,他首先想到的是救人,并积极投入到整个抢救过程中,为史老师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当时医院大夫、办案警察都以为他是这位老师的学生,后来才知道他并不认识这位老师,当时在场的医务人员、办案警察都对这名学生的品行给予高度评价,并表扬他处事妥当。在学校领导慰问看望史老师时,史老师的父亲含着眼泪说,“感谢好心人,感谢那位同学,让我的孩子保住了一条命。”

后来史老师病情好转,学校师生多次去医院看望他,每当他看到刘天宇来了都充满了感激,并对我们说:“以后我们两家会像亲戚一样走动,是天宇救了我这一命。”刘天宇也多次安慰老师好好养病,希望史老师能够更快的康复起来。

王玉卓 男,1963年出生,中共党员,获“2012年度全国产业损害预警工作优秀工作者”称号。

1982年8月到1986年7月,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本科,毕业后授予文学学士学位。1986年7月到2004年7月在某部队工作,从事翻译工作;2004年7月至今在通州区商务委员会工作,负责外贸进出口、产业损害安全预警。

产业损害预警工作在化解贸易摩擦、维护国内产业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国内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王玉卓自2010年承担此项工作以来能够按照商务部及北京市商务委有关产业安全损害预警工作指示精神,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本地区产业发展要求的产业损害预警工作机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对纳入统计范围的15家企业上报的月报进行认真审核并按时上报,上报率和正确率均符合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由于工作成绩突出,经北京市商务委推荐,被评为“2012年度全国产业损害预警工作优秀工作者”。

裴代章  男,全国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工作先进个人。1955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文化程度。作为一名五十多岁的老同志,他勤勤恳恳地工作在劳动保障战线上。通过他不懈的努力,使通州区的小额贷款工作在全市名列前茅,并创造了几个第一:累计推荐28家个体工商户和25家小企业申办小额担保贷款721万元,占全市贷款额的15%以上,排名第一位;通州区是远郊区县中第一个推出《创业项目展示汇编》的区县;2008年,推荐全市第一个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项目。

立足岗位,一手抓宣传一手抓服务。整合政策资源,多次深入基层,有针对性地向群众开展多层面,多角度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宣传。从有利于就业角度出发,积极与培训部门合作,大力开展创业者培训。不管是近百人的大型创业指导课还是只有三四人的微型课;或是针对妇女、党员开展的创业课等,他都提前做好教案,充分准备,讲解细致。仅2008年上半年就有517人参加指导,通过他的工作,为3家个体户和4家小企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90万元,且已发放到手中;还有4家小企业和1家个体户的145万元正在办理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对社保所工作人员展开业务指导,帮助他们发现和挖掘具有创业潜力和发展前途的项目及人员,抓住一切机会促进创业工作的开展。

为了给失业人员提供好的创业项目,帮助更多人实现创业。他参与编制首个《通州区创业项目展示汇编》,精选14个成功的创业项目,详细介绍项目的投资金额、合作方式、项目概况及创业经验,有力地促进了通州区创业工作开展。

针对有贷款愿望人员,为了指导帮助他们办理小额担保贷款,裴代章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对外公布,24小时开通,提供政策咨询、指导和帮助。

恪尽职守,一手抓贷款一手抓还款。在申办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中,涉及北京首创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首创担保有限责任公司通州分公司、北京银行通州支行及北京银行八里庄支行等多个部门。在申办过程中遇到问题,他都积极协调,满足各方要求,得到多方的支持与认可。

通州区是城乡结合部,种植业、养殖业是农村劳动力创业的主要渠道。他的足迹踏遍通州的11个乡镇和所有行政村,玉米地、养猪场、田间地头都留下他的身影。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帮助他们创业,解决因资金不足带来的困难,减少其在创业过程中的盲目性,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通过他的努力,通州区为53家小企业和个体户贷款721万元,带动1590人实现就业。

为了确保贷款后的按时还款,加强对创业后的跟踪服务就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有效指导劳动者创业,提高创业成功率,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还贷率。为此,他建立信贷档案,详细记录贷款人的基本情况;定期走访,了解经营状况、销售与管理情形,帮助创业者着力解决创业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北京市通州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