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州区2003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日期:2008-09-09    来源:通州区政府

分享:
字号:        

——2004年1月10日在通州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通州区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张永明

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通州区2003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4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03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综合实力登上新台阶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首次超过百亿,达到1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7.1%,高出预期1.1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调整成效进一步显现。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3.7亿元、49.1亿元和42.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3%、23.2%和15.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3:46.5:4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67.4亿元,比上年增长26%。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财政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3.8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4亿元,比上年增长32%。有力支持了全区各项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各业发展形势良好,新增长格局初步形成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引领经济增长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工业增加值实现38.6亿元,比上年增长2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8个百分点。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实现148亿元和7.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7.8%和26.5%。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都市型工业相互促进、配套发展的产业格局,产生了一定的集聚作用和规模效应。
  园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建设档次继续提高。园区发展用地新增20多平方公里,总面积近6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达到5.1亿元,重点完成了一批道路、供电、供水、污水处理、供暖、供气等基础设施,加快了园区内旧村的搬迁改造,为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建筑、房地产业继续快速发展。建筑业开复工面积52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90万平方米,比上年分别增长17.9%和14.2%。房地产业开复工面积300万平方米,销售130万平方米,比上年分别增长16.2%和2.5%。建筑、房地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稳步提高。
  农业结构继续优化,农业功能进一步拓展。蔬菜、养殖、林果花卉三大主导产业规模优势日渐突出。龙头企业建设,推进了结构调整,以蒙牛乳业公司的引进和投产为契机,新建、改扩建奶牛场20个。创汇农业发展加快,出口蔬菜面积新增2万亩,观赏鱼水面新增1千亩,蔬菜和观赏鱼出口创汇达4亿元。观光农业得到新发展,台湖第五生产队建成营业,吸引了大量游客。我区农业正在向生态、休闲、旅游、创汇等多种功能转变。
  新型业态发展加快,居民消费平稳增长。引进苏宁电器、上海联华、易初莲花等一批品牌连锁企业,居民购物环境进一步改观。加快便利店进社区,新建20家社区便利店。实施药品放心工程,建立27个乡镇级中心药店和53个村级药店。推进早餐工程,方便群众生活。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集市贸易成交额分别达到45.7亿元和15.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2.2%和5.3%。
  (四) 重点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配合市有关部门完成八通轻轨建设,并开始试运营。全长2.8公里的朝阳北路建设完工,通州与市区的连接更加便捷。完成九德路、张采路南段、通马路的改建,完成怡乐北街等8条城市次干道改建,完成召里桥和运通大桥扩改建及京津路大修等工程。
完成3.6公里供水管网铺设,实现与北京城区大管网联接,基本解决了多年来供水紧张问题。新建了马驹桥、宋庄、[FJF〗誋 县等水厂和通州污水处理厂。建成南部新城和河东新城两座11万伏变电站,架设输电线路28公里。铺设天然气主干管线38公里,天然气新增入户8000余户。为万福家园等8个小区安装了16台采暖锅炉,新增供暖面积50万平方米。
  完成六环路绿化二期与北运河绿色通道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运河生态公园和奥体公园绿化工程。全区共植树686万株,完成绿化7.2万亩,绿化覆盖率达到32%。
  (五) 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呈现新局面积极推进企业改革。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深入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企业转制面达到90%,股份合作制和有限责任公司已占全区企业总数的81%。
  稳步推进农村改革。采用土地回租、作价入股等方式,积极探索了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和优化配置的新方法。扎实推进农村财务制度改革,全区农村全部实行了双层审计、村帐托管、电算管理,有效堵塞了村级财务管理漏洞。积极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初见成效。
适度推进银政合作。按照运作规范、严格监管、确保偿还的原则,继续推进银政合作。累计利用银政合作信贷资金15.2亿元,有力支持了工业园区、八通轻轨、土地储备分中心、小城镇开发与建设等亟需资金的项目建设。
  政府服务效能提高。精简审批,提高效能,将429项行政审批事项压减到196项,精简比例达55%。积极推进全程办事代理制,实现了主要行政审批事项的集中审批办理。继续开展民主评议政府部门活动,促进了政府服务水平的提高。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新引进三资企业47家,投资总额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512万美元。对外贸易发展活跃,外贸出口创汇额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
  (六)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50元,比上年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60元,比上年增长17.6%。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住房、汽车、旅游、休闲等正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劳动就业机制日趋完善。全区38个社区、480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社区、村级就业指导站,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保持在68%以上,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1万多人。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成效突出,分别达到1亿元和1.9亿元。继续推进城乡低保工作,切实做到了应保尽保。
  (六)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继续进步教育结构日趋完善,以学前三年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成人教育为主体的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撤并10所中小学,新建、维修潞河中学等四所高中实验楼及校舍近8万平方米。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录取率达到45.2%,高考上线率达到90.5%,比上年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和5.8个百分点。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用。积极推动工业园区和高科技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发展的政策,推广科技新成果10项,实施星火计划9项。
卫生事业取得新成绩。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达到86%。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新建4个社区服务中心、4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非典”期间,完成三所定点医院的改造,建立起预防控制体系和紧急救助体系,赢得抗击“非典”斗争的阶段性重大胜利。
  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整合旅游和文化资源,推进运河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增加了群众健身的场所和设施。
  计划生育工作有效推进。完成了市下达的各项指标,常住人口计划生育率在97%以上,人口出生率在5.5‰以下。
  200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二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与首都对通州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三是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引发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还需要继续探索解决;四是政府各部门的服务水平和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城乡人居环境仍需改善,居民文明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改革中的问题,在今后的发展和改革中要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4年国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措施 
  2004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7%,达到123亿元。
  ——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均比上年增长15%,分别达到27亿元和9.66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20%,达到81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11%,达到7000 元以上和13000元以上。
  ——全年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8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全区常住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以下。
  ——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60%以上。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为确保完成计划,着重采取以下措施。
  (一)坚持投资和消费双重拉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继续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一是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益性事业建设投资。坚持工程带动,财政引导,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领域,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供水、污水处理等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性事业建设。二是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通过银政合作和市场化运作等方式,继续筹集工业园区征地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财政性资金以通政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名义投资入股到园区的开发建设公司。全年力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达到5亿元。三是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切实加强投资的政策引导,鼓励企业进行产品、技术创新,吸引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四是引导建筑、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对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审查,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和安全施工管理,加强对建筑行业民工工资支付的检查力度,加强对居住区的综合验收引导房地产业走精品、高档、特色之路,力争房地产业开复工面积和建筑业开复工面积比上年分别增长16%和6%以上,达到350万平方米和550万平方米。
  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一是完善商业设施,留住消费。年内全面完成商业规划,建成易初莲花、通典铭居等五个大型购物中心和综合超市,完成30个居民小区便利店建设。二是引导消费升级,鼓励消费。围绕住宅、文化、体育等消费热点,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加快产权办理速度,完善房地产交易信息平台,扩大房地产一级市场,激活二、三级市场。鼓励居民增加教育培训、文化体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消费。三是拓展消费市场,吸引消费。挖掘运河文化底蕴,扩大观光采摘农业规模,推动台湖第五生产队、大营生态旅游度假村等的发展,积极吸引市区居民来通州观光旅游消费。四是净化消费环境,安全消费。深入推进食品和药品放心工程,严格执行国家无公害产品安全性标准。巩固清理马路市场的成果,规范各类市场。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集市贸易成交额比上年分别增长10%和3%左右,达到50亿元和16亿元以上。
  (二)坚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带动产业升级
  一是加快京东工业基地建设,集中力量建好工业园区。创新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成立通州区人民政府工业园区开发管理委员会,打破区域界限,对现有的市、区级工业园区实行“特区”式管理,在全区范围内整合园区各种资源,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赋予园区开发公司独立的开发运营权。完善工业园区总规、详规和各类专业规划,开展园区总体设计的国际招投标。根据产业定位,主动面向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大公司,进行投资推介,通过利益引导,着力引进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跨国公司,真正做到以大项目带动大园区,大园区吸引大项目。提高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建立更加严格的项目准入制度,落实单位土地最低投资限额政策。力争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超过15家。全区工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达到50亿元;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均比上年增长26%以上,分别达到190亿元和9亿元左右。
  二是巩固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优化农业三大主导产业结构,继续在潞城、宋庄、马驹桥、于家务等乡镇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化基地,均达到5千亩以上的连片生产规模;新发展各类优质果品、苗木花卉、速生林3万亩,启动治沙示范区建设,实施治沙片林工程;推进奶牛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新建、改扩建奶牛养殖小区20个,完成奶牛胚胎移植中心建设。全面增强蒙牛乳业、东方绿舟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实施新河灌区再生水工程和凤港河灌区改造工程,加大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发展节水农业1万亩。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通州物流产业园区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入园。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促进信息咨询、金融会计、法律服务、资信评估等新兴行业发展。
  四是坚持“走出去”战略,努力扩大出口。大力发展外向型工业和出口创汇农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完善出口鼓励政策和配套服务,加快建设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外贸出口创汇额比上年增长18%,达到1.6亿美元以上。
  (三)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是全面启动一城(中心城)建设。高标准做好规划、设计,高水平建设城市中心广场,高 质量建设好城市重点区域,高速度加快旧城改造。
  二是协调推进小城镇发展。
  (四)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五)坚持抓好重大工程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
  一是继续加强路网建设。
  二是加大电网建设。
  三是推进供水和污水处理工程建设。
  四是推进天然气管线铺设工程。
  五是继续实施城乡绿化美化工程。
  六是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资和建设。
  七是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六)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各项事业全面进行
  (七)坚持改革创新,为计划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做好宏观调控。
  二是转变项目管理模式。
  三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四是抓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北京市通州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