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发展规划 加快新城区建设

日期:2008-09-03    来源:通州区政府

分享:
字号:        

——在区委三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审议稿)

通州区委书记   

同志们:

  今天召开区委三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十次、十一次全会精神,审议通过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回顾总结2005年工作,研究部署2006年任务,进一步动员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落实新的发展规划,为加快建设北京新城区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受区委常委会委托,向全会作工作报告。

一、2005年工作回顾

2005年是我区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委紧紧依靠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编制新城规划和“十一五”规划作为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的契机,把抓好工作落实作为全年工作的主题,全区经济社会在平稳基础上实现较快发展。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6%,达到151.5亿元;税收总额增长21.2%,达到37.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7%,达到11.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达到1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4%和8%,达到15500元和7660元。今年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新变化、新突破。

(一)抓好规划编制,明确发展定位

新的规划编制基本完成。《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复后,我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下大力量组织通州新城规划的编制工作,提出了“符合北京总规、体现新城标准、突出通州特色”的工作要求,借鉴市总规修编的经验和方法,形成了《通州新城规划(报审稿)》。为在下一个五年落实好发展规划,“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同步推进,形成了《建议》审议稿,提交本次全会讨论。这两个规划的编制过程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发扬民主、集中民智的过程,也是在市总规指导下进一步理清通州定位和发展目标的过程。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形成了把通州建设成为“区域服务中心、文化产业基地、滨水宜居新城”的共识,这就使我们对北京新城区内涵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具体,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更加明晰,为我们站在规划的新高度上推动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产业发展目标更加明晰。在落实规划定位的基本思路指导下,区委、区政府为增强新城产业支撑,对产业发展适时作出了研究部署。筹备召开了全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大会,提出“优化提高一产、二三产业并重、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全区产业发展方针,明确了服务业发展的许多重要问题,出台了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和鼓励措施,全区上下在加快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现代服务业上统一了思想。为通过产业带动促进地区均衡发展,区委三届四次全会提出了“举全区之力建设西集工业开发区”的战略决策。会后,各单位迅速落实,制定了《西集开发区一期开发建设行动方案》,明确了12项重点任务,全面展开了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加快建设的高潮。

(二)抓好重点项目,改变城乡面貌

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竣工。一年来全区上下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使2005年成为通州建设史上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最大、开工数量最多的一年。全年共开工区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4个,总投资32亿元;全区新改建道路13条,总长155公里,新改建各类桥梁23座,新建电站2座,铺设天然气管线32公里。运河城市段一期、运河东西大街、玉带河大街、北苑高架桥、京津公路城市段、京哈高速立交、通顺路、张采路三期、张凤路二期、怡乐西路一期等一批重大工程完工。六环辅路、宋梁路等工程进展顺利。从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瓶颈和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各乡镇推进道路连接线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各街道推动“一街一区”综合治理改造,深受群众赞扬。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将对打造新城框架起到重要作用。

社会事业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引进社会事业项目,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潞河中学国际教育园区大楼主体完工,马驹桥中学、张家湾中学投入使用。与北工大实验学院、育才中学、北京二中、史家小学、市中医院、亿仁医院正式签约,建设分校工作正在推进。文庙、紫清宫、御制石道碑亭主体工程完工。清真寺二期工程、张家湾古城门楼修缮工程进展顺利。这些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对提升新城功能,提高城市吸引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抓好产业聚集,调整经济结构

聚集了一批产业项目。一年来全区上下狠抓产业引进不放松,聚集了一大批符合新城定位的产业项目。全年共引进千万元以上投资项目109个,其中亿元以上投资项目26个;新投产项目168个,新开工项目127个。蒙诺汽车减震器、嘉士堂药业等企业投产。烟草生产、配送和结算中心,家居设计、生产和交易中心,蒙牛奶制品生产、配送中心,图书出版交易中心等企业已经开工建设。欧洲品牌商品直销中心、世界主题公园、医学城等项目正在洽谈中。这些产业项目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具有产业融合的特点,对扩大我区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产业特色和优势将起到重要作用。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新举措。对全区闲置资产进行调查摸底,有效开展推介活动,通过闲置资产盘活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全年共盘活闲置资产项目66个,盘活资产总额8.6亿元,引进增量11.1亿元,吸纳劳动力就业3000多人。标准化厂房建设有了重大进展,全区共开工建设标准化厂房33.5万平方米。园区开发建设多元化改革取得突破,与珠江集团等投资企业合作,探索出“市场化运作、整体开发、组团招商”的新路。园区实现了由单一土地出让向土地出让和标准化厂房租赁并举转变,由单一国有、政府投资向多元化投资转变,建设步伐加快,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发展表现出新特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光机电一体化、汽车零部件和都市型工业迅速成长,占区域工业总量的比重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建筑房地产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增强。乡镇经济继续保持主体地位,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快速增长,共实现税收24.35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额的65.6%。有四个镇税收总额超过3亿元。园区经济迅速发展,光机电等五个园区税收总额同比增长70%以上。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逐步到位,国有经济结构布局调整取得成效,企业重组改革稳步推进。

(四)抓好“三农”工作,促进农村发展

加大对“三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制定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等五项政策,搭建了农业项目管理、科技支撑、土地流转三大平台,支持农民就业产业基地发展,继续落实粮食直补政策。公共财政进一步向农村倾斜,全年共投入到农村各项事业的资金超过13亿元,农民在发展中进一步得到实惠。

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实施农业综合节水、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采取补贴方式为农民购置农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新建蔬菜日光温室大棚5200栋,利用林地资源推行林菌间作,促进农民增收。采取现有水厂扩户、新建联村水厂等方式,完成200个村的安全饮用水改造,13.7万农民受益。完成38个村卫生室改建和3000座农村厕所改造任务。部分乡镇推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容村貌进一步改观。

继续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了土地确权扫尾工作,在全市率先推进并基本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摸清了家底。稳步推进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4个村完成股份制改革,4个村正在进行之中。结合实际,规范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19家,带动农户2.5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17%。稳步推进旧村改造,有67个村完成或正在实施旧村改造,占全区农村总数的13.8%,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快。

(五)抓好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水平。宣传思想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宣传新城定位和重大工程建设为重点,充分报道和展示了我区发展的新成就,鼓舞了人心。注重挖掘和宣传先进典型,编辑出版《村官牛文祥》、《群星璀璨耀通州》等书籍,组织宣传报告会,推动了全区学习先进典型活动的开展。从为群众办实事出发,加强阵地建设,在全区农村和社区设置阅报栏550个,建立村文化广场47个,农民俱乐部覆盖率达到90%,推动电影进工地、到农村。举办了“农民文化艺术节”、“五月鲜花”歌咏比赛、通州建置2200周年等系列活动,群众文化生活健康多彩。把文明创建工作与市民素质提高和环境建设紧密结合,着力克服不文明行为,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我区被评为“首都文明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建“全国文明区”的更高目标。

社会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持续开展治安乱点专项整治行动,深化基层平安建设活动,扎实开展非公经济组织综治试点工作,突出治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平稳。我区被评为“2001-2004年度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地市”,并连续5年被评为“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县”。加大人民内部矛盾的排查调处力度,在坚持原有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结合《信访条例》的贯彻落实,重点抓好领导干部下访工作,旗帜鲜明解决上访问题,旗帜鲜明规范信访秩序,集体访、越级访大幅度下降,信访总量处在十年来较低点。深化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成立区应急指挥中心,加大执法力度,排除了西门油库等重大安全隐患,安全生产主要控制指标呈下降趋势。

社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制定了《街道办事处工作办法》等九个文件,设立了街道发展基金,加大了街道在公共服务中的投入。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和新建小区,以社区服务为切入点推进社区建设和管理。高度关注民生之本,召开了全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大会,出台了《通州区促进就业办法》,加大了对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困难群体就业的扶持力度,全年开发社区就业岗位5800个,1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120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继续开展“一助一”助学工程,资助困难学生865人。建立高等教育帮困助学制度,80名高校困难学生得到救助。建立救助与就业衔接机制,有效帮助低保对象实现就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深化,科技、旅游、审计等工作不断加强,档案、史志工作有新提高。普法工作取得成效,干部依法办事意识增强,为民办实事项目得到落实。

(六)抓好先进性教育,创新党的建设

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我区第一、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按照中央和市委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展现先进性、做出新贡献、建设新城区”的实践主题,注重分类指导,扎实开展每个阶段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在学习教育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切实加强理论学习,认真整改自身问题,党员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作风不断转变,各职能部门的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各单位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干好事,共走访困难群众12064户,捐资助困6635万元,帮助基层落实发展项目670个,办好事、实事9472件,使先进性教育活动成为群众的满意工程。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在扎实推进。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完善了干部的述学评学、联系基层和谈话制度。以职责管理为中心,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了以《职位说明书》、绩效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职责管理体系。继续推进干部公开选拔,试行区委全委会票决干部制度,加大了干部交流和培训力度。切实采取措施,落实市委巡视组提出的建议,加强区级班子建设。重视加强和改进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人大、政协工作取得新的成绩。统一战线工作进一步加强,工青妇工作呈现新局面。全面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把反腐倡廉纳入先进性教育活动之中,加强面向全区党员干部和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教育。加强对基本建设的行政监督,全面推进“阳光工程”。深化行政效能监察,促进效能建设落到实处。

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取得新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农村党组织以“党委加基地”、“支部加协会”为工作模式,城市街道社区以“支部加功能、小组加特长、党员加岗位”为工作模式,党组织的职能进一步转变。以“党员责任区”、“三区一门”为载体,搭建了党员密切联系群众、有效发挥作用的平台。通过单独建支、临近纳入和依托村级组织管理三种模式,扩大党组织在城乡结合部新建小区的覆盖面。建立党员发展“双推双公示”制度,从源头上保持党员先进性。进一步规范党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工作程序,《通州区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实施细则》得到有效落实。完善帮扶基层工作机制,区、镇两级干部组成的百支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帮扶工作。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带领群团组织共同服务群众的机制,形成团结群众共同奋斗的工作格局。

回顾2005年的工作,常委会认为,全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同步推进,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全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形势很好。特别是在推动工作中体现出很多新的观念,落实工作中出现了很多新的举措,值得认真总结和发扬。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区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但是,对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通州百姓的期望,对照新城区建设的宏伟目标,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一是经济竞争力不强,运行质量低,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二是城乡发展差距明显,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很重;三是社会事业发展优质资源不足,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需要加强,人口资源环境制约的压力较大;四是在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上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很重;五是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需要巩固,基层组织建设仍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扩大。这些问题虽然是发展中的问题,但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切实解决。

二、新的形势和要求

明年乃至“十一五”期间,通州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十五”期间的不断发展,通州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即将审批通过的《通州新城规划》,从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层次对通州的城市定位、发展方向进行了新的描绘,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将讨论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是今后五年分步实现通州新城建设目标的全面安排和具体部署,是指导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行动纲领。

必须准确把握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通州新城规划提出:通州是重点发展的新城,要建成面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北京参与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地。通州新城建设是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不能只从通州出发研究通州的发展,而要站在首都发展的高度研究通州的发展,在承接中心城人口、产业转移中寻求通州发展的机遇。建设区域服务中心不只是发展一般意义上的传统服务业,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在内的,二三产业融合的,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现代服务业,以体现服务功能,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发展必须主动融入区域发展之中,在为区域发展的服务中实现自我发展。要发挥区位优势,使通州成为环渤海地区的重要节点,成为首都参与环渤海地区发展的桥头堡和重要基地,在总部聚集、科技研发、物流集散、资金结算等方面形成功能集群。这些都要求我们跳出“封闭发展”、“自我发展”和“小而全”发展的狭小天地,在更广阔的空间上搭建发展的平台,寻找发展的机会。

  加快通州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按照中央和市委的要求,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我们的工作,贯彻“五个统筹”,构建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告别传统的发展观念和落后的发展模式,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科学发展之路。明年,我们要在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各级干部必须加强学习,解放思想,提高素质,把思想统一到区委对发展形势的深刻判断上来,把工作统一到新形势的更高要求上来,要着重在以下五个方面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第一,必须自觉用规划审视和改进我们的工作

   要学习贯彻好规划和纲要。《通州新城规划》确定了通州发展的方向和蓝图,《“十一五”规划纲要》是落实发展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自觉地用规划引导我们的工作。规划和纲要批复、通过后,全区干部要认真学习、理解和贯彻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方针以及具体要求,全面把握规划的主要内容,增强落实规划的自觉性。

  落实规划是具体的。我们每个单位和部门,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审视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找到与新形势、新要求之间的差距,实现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上的转变。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从建设郊区“卫星城”向建设新城区的转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过去的很多思想观念、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都不适应了,需要我们在产业促进、城市建设和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等诸多领域实现跨越式的转变。实现规划定位,首先需要我们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定好位,在这方面,我们有许多问题要加以研究和不断改进。

    第二,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对发展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建设一座仅供人们居住的“卧城”,也不能建设一个产业特色不明显,产业优势不突出的新城区,这关系到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的高低,也关系到经济社会能不能持续发展。在当今时代,经济总量固然决定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但经济结构更决定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因此,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定位势在必行。

   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发展的机遇。通州地处东部发展带,北有顺义,南有亦庄,处在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新的区域分工使通州的定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规划和纲要提出:要发展都市型农业,把一产做优做精;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制造业。要在优化一产,二三产并重的前提下,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是一个重大的选择和调整,这个产业选择与周边和其它地区实现了错位竞争,而且符合首都今后大力发展的产业方向,占据了产业制高点,发挥了自己的区位优势,应当说搞好了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产业结构调整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前已经开始建设的图书出版交易中心等重要的生产流通产业项目,以及正在筹划的总部聚集地——商务园等项目的建设就是重要的项目支撑,对此大家要有充足的信心。

第三,必须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没有农村的发展,就建不成新城区。新城区建设不是只建好通州新城,其本质是通州区从一个农业大区向新城区过渡的城市化进程。当前的问题是我区农村基础设施比较缺乏,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甚至城市周边也出现了“城中村”现象。因此,我区农村的发展相对于城市是明显滞后的。这直接关系到几十万农民的利益,影响到新城区建设的加快推进。

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区上下的共同任务。中央提出,目前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全区上下都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区镇两级政府都要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要尽可能把政策向农村倾斜。乡镇党委、政府特别要把新农村建设列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主要工作内容来抓。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支持新农村建设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要广泛动员农村干部群众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第四,必须切实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是新城区建设的目标。我们强调发展经济,根本的目的是建立富裕、文明、和谐的现代社会。市委、市政府从首都的重要地位出发,提出把首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目标,强调从抓基层入手,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建设,奠定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这也是我们建设新城区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内容,任何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观念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要把建立和谐社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工作、决策问题时,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把“让生活在通州的人民更加幸福”作为我们努力的方向。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伤害广大人民的利益,要特别注意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化解社会矛盾放在经济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在工作中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一同规划、一同布置,做到四位一体,同步推进。在这些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今后要更加自觉地加以推进。

第五,必须继续坚持用改革创新推动工作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这在我们的实践中已经得到证明。我们在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说到底是新旧体制交替中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是不可能沿用传统的办法解决的,只能通过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用创新的办法来解决。因此,我们要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坚决打破一切束缚发展的条条框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是始终要大力提倡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要继续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职能;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进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划分管理权限和职责;逐步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促进投资多元化和服务多样化;要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推进企业的重组和产权制度的改革;要总结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经验,适时在全区推广。要通过改革,推动各方面的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三、2006年工作任务

2006年是实施新城规划的第一年,是执行“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三年大变样”目标的最后一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做好2006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围绕建设新城和新农村两大目标,抓好通州新城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落实,推动通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实现新城区建设“三年大变样”的预期目标。

2006年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9%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从循序渐进、分年度落实通州新城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思路出发,2006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项目引进和建设,全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按照产业定位全力抓好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一是重大项目的引进一定要抓住。要继续举办各种宣传推介活动,做好跟踪服务工作,促进一批产业项目落户通州,重点做好主题公园等大项目的引进签约工作。二是已签约项目的建设一定要抓紧,促进项目的建设和投产,重点抓好烟草生产配送中心、家居设计生产交易中心、图书出版交易中心和奶制品生产配送中心等项目的建设投产工作,及早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握好土地供应规模和方向,改善房地产品质和结构,完善社区配套,推动房地产向旧城、旧村改造和功能项目开发延伸。

继续实行园区带动战略。抓紧落实区委三届四次全会关于加快西集开发区建设的决策,按照一期开发建设《行动方案》确定的12项任务的要求,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和村庄搬迁改造步伐,要以印刷包装基地为依托做好招商工作,加紧二期规划编制和征地工作,在年内把西集开发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良好的高标准开发区。各个园区都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创新开发建设模式,高起点建设标准化厂房,进一步促进园区开发建设模式的“两个转变”。园区所在地的乡镇党委和政府要做好开发建设中的征地、拆迁、补偿等工作,形成互动合作的工作格局。

要重视农民就业基地的建设。利用现有的镇村工业聚集地,作为农民转移就业的产业基地。要制定就业基地规划发展意见,力争早日形成规模,提高就业吸纳能力。结合旧村改造等途径,整合零散的村级工业用地,促进村级工业向产业基地集中。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升新城建设和管理水平

加紧完善城乡规划体系。继续集中一段时间,深化分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引下加快新城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开展以滨水宜居新城为目标的运河等河道水系景观规划编制。抓紧交通、教育、医疗卫生及市政设施等专项规划编制。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和功能定位的要求,对乡镇规划进行调整与修订。编制好新农村及示范村发展建设规划。通过这些规划的编制,形成相对完备的规划体系,用以指导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加快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深化运河城市段建设,完成一期景观工程,启动新北关闸、东关大桥建设,推进西滨河路及周边地区的开发改造,打造崭新的运河形象。强化区内外道路连接,全面推动北关高架桥、六环辅路、宋梁路、潞苑东路、通香路、通朝大街、通胡大街建设工程。加快旧街区改造,全面启动新华大街综合整治、通惠南北路改造工程,逐步改善城市环境。加强输变电网建设,新建5个变电站。继续加大天然气入户等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提升运转效能和承载力。

继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落实名校办分校工程,完成北工大实验学院、育才学校、北京二中、史家小学的通州分校建设。启动中山街小学、龙旺庄中学、台湖学校、于家务中学、区幼儿园建设。加快医疗体系建设,完成中医院建设,启动公共卫生大厦建设,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加强120急救分中心的建设,规划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加强文化、文物设施建设,完成文化馆新馆、运河博物馆前期工作,继续打造“三庙一塔”品牌。继续大力引进国内外品牌商业,积极推进闸桥商业街区提升改造,优化购物环境。完善便民服务业,推进新型超市进社区。

切实加强城市管理。进一步改革城市管理领导体制,发挥城市管理的综合协调作用,强化对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的协调力度。加强基础工作,明确划分每个街区的管理职责,形成责任分明的管理体系。在新改建的街区推行新的管护模式,借鉴“网格化”等新管理方法,真正做到“建好一处管好一处”。加快公共服务事业市场化改革,打通社会资本进入渠道。发动群众参与城市管理,开展城市管理进社区活动,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曝光和管理力度。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适时调整社区规模,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社区居委会组建工作。发展社区服务,推动老小区建立物业管理体制,规范新小区物业管理,整合社区组织资源,充分发挥各类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三)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

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对新农村建设做出全面的规划安排,尽早拿出我区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和实施方案。要坚持因村制宜,农民自愿,按照环境整治型、整理推进型、拆迁改造型等三种类型,采取不同模式,年内抓好一批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要统筹协调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整合政策,形成合力,克服交叉管理或管理盲区等问题。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产业。新农村建设要首先发展产业。要结合每个村的实际确定主导产业,形成农业产业、工商产业、休闲产业等不同类型的产业模式。区镇两级要加大对设施农业、加工农业和观光农业的支持,引导和鼓励农民调整农业结构。扶持发展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建立和完善中介组织,做到镇村主导产业都有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完善产销一体化功能,切实提高农民进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鼓励有条件的村发展二三产业,加大农民转移就业力度。

实施旧村搬迁改造和村庄综合整治。要结合新城分区详规制定和镇域规划调整修订,促进迁村并点,适度集中。近期可以实施旧村改造的村,要着重发展集体经济,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做好社会保障衔接准备工作。年内要新启动一批村的旧村改造。近期不实施旧村改造的,要进行村庄综合整治,使农村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问题得到解决;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幼儿园、卫生室、图书室、健身场所、文化娱乐场所分布均匀合理;村庄整洁优美,人居环境良好,垃圾污水得到处理,街巷做到硬化、绿化、净化。

深入推动农村改革。要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土地流转,完善纠纷调处机制,探索建立以仲裁为主要手段的新型管理模式。要总结试点经验,扩大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范围,全区各乡镇都要进行改革试点,城乡结合部地区要重点突破,完成一批村集体资产改革。对乡镇所有的集体资产开展全面清产核资,核实总量,明晰产权,探索乡镇集体资产管理的有效方式,建立严格高效的监督管理和运营体系。要扩大审计范围,规范审计行为,加强对农村转移支付、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审计。

(四)抓基层打基础,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就业培训机制,继续推行“三单式”培训,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完善就业信息网建设,落实用人单位空岗报告制度。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切实保护职工权益,推进和谐企业建设。促进困难群体就业,对吸收困难群体就业的单位加大支持力度。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建设征地转非劳动力参加社会保险政策,做好政策执行中的衔接,妥善解决不同时期农转非中的历史遗留问题。积极开展基层社会救助服务,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深入开展“一助一”助学工程。

继续促进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继续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鼓励城内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促进农村教育水平尽快提升。依法保障来京务工人员和困难群体的适龄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益。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筹办好“运河文化节”。以创建全国文明区为目标,继续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深入开展规范化服务达标活动,加强非公经济组织文明单位创建。开展市民素质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文明礼仪向基层延伸,举办第五届礼仪文化风采大赛。进一步组织好“五月鲜花”等群众文化活动。以“金秋十月逛通州”为主题,组织城市居民逛农村,组织农民看新城,感受发展新变化,激发城乡居民建设热情。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村卫生室标准化改扩建工作,两年内使社区服务站、村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达到100%,逐步做到每个卫生站都有全科医生。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区”。

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以增强群众的安全感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加大对严重暴力案件和多发性侵财案件的侦破打击力度,有效遏制刑事案件的上升势头。继续加大对治安重点地区的整治力度,不间断地开展综合整治战役,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继续完善基层治安防范网络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创安工程,继续完善和有效整合治安巡防队、治安巡逻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推动“平安通州”的建设进程。加强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完成第六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高度重视各种矛盾的排查调处工作,在继续抓好各级领导下访制度的基础上,探索信访案件终结机制、重点信访案件听证机制。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监管网络,加大监管监察的执法力度,加强危险源监控,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五)抓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继续推进党建工作创新

开展好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紧密结合农村特点,紧扣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始终坚持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条主线,牢牢把握“取得实效”和“成为群众满意工程”这个关键,把先进性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用先进性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探索先进性建设的有效途径,使先进性教育活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起点。各级党组织要抓住机遇,精心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

加强宣传思想工作。要进一步抓好各级干部的理论学习,坚持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强化基层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新城区建设的宣传报道,全方位展示通州新形象。加强舆情分析工作,及时掌握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舆论引导。发挥好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在继续宣传老典型的同时,再发掘一批新典型,使典型宣传不断增添新活力。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以完善职责管理、提高履职能力为核心,全面推进干部职责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民主测评、民主推荐、任前公示、任职试用期等工作制度。要围绕区县及乡镇两级班子换届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领导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充分运用到换届选举工作中,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整体结构。全面贯彻党管人才的原则,紧紧抓住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为建设好北京新城区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全面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认真抓好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意见》的贯彻落实,统一工作部署,强化过程监督,继续抓好三个“十条纪律”的落实。要加大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查办案件工作力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营造健康、稳定的政治环境。

完善和推广基层党建创新工作经验。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要以市委《关于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意见》为指导,要与先进性建设、新城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按照点上探索、逐步完善和面上推广的实践过程,使基层组织建设不断适应新形势、创造新经验、取得新成效。要在全区推广“党委加基地、支部加协会”、“党员责任区”、“书记信箱”、“三区一门”等基层党建创新经验,进一步转变党组织的职能,发挥党员作用。  要继续完善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运行机制,完善新建小区党建工作机制,完善干部职责管理和党员手册管理制度。要探索建立村干部职务补贴、养老保险、后备干部培训等机制,研究探索社区党组织与物业管理公司加强联系的方式,推动基层党建创新工作深入开展。

同志们,展望新的一年,历史赋予我们更多的责任,我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脚踏实地,拼搏创新,圆满完成2006年的各项工作任务,用优异的成绩谱写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北京市通州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