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日期:2008-09-03    来源:网站项目组

分享:
字号:        
  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 142.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2.1亿元、69.31亿元、61.57亿元 ,三次产业构成为8.5:48.5:43。全口径财政收入37.5亿元,增长22.5%;地方财政收入11.6亿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2.9亿元,增长26.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集市贸易成交额分别实现80.5亿元和24.3亿元。
  农  业
  200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31.38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种植业、牧业、渔业、林业产值,分别为14.4亿元、14.1亿元、2.22亿元、6660.5万元。落实各项农业政策,全区发放粮食直补资金2357万元,出台5项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健全农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年内成立区级行业协会10家。
蔬菜业持续发展。2005年蔬菜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8.9万亩,同比增长21.7%。加大保护地建设,在马驹桥、永乐店、漷县、于家务等乡镇新建成连片蔬菜日光温室和大棚1.2万亩。发展东升方圆农业公司、大运河配送中心等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全区配送菜总量达到15万吨以上,其中特菜达到4.3万吨。不断扩大出口总量,加工蔬菜、食用菌等进入新加坡、加拿大、日本及欧洲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出口菜基地面积达到3万亩。林果花卉业发展稳定。年内完成造林1078亩,植树80.2万株,农田林网更新改造69.5公里;新增果树面积200亩,果树总面积9万亩,实施了1500亩果树高接换优工程;花卉总面积7000亩,草坪面积5000亩。在漷县镇草场村、北堤寺村规划建设600亩鲜切花生产基地,建温室98栋,引进20多个优质鲜切花品种。建成京郊最大的观赏蕨类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建设,乌鸡、林菌间作等4个产业化项目初具规模。逐步健全农产品加工和配送体系,全区农产品配送总量达20万吨。     养殖业稳中有升。2005年全力防控口蹄疫、禽流感疫情,全区生猪、乌鸡、肉鸡、肉鸭等常规养殖业稳步增长。出栏生猪54.67万头,增长3.3%,出栏羊19.77万只,下降0.4%。奶牛存栏1.2万头。全区养鱼水面2.48万亩,其中成鱼1.28万亩、鱼种4000亩、观赏鱼8000亩。观赏鱼庭园小池养殖面积4.5万平方米,同比增加5000平方米,观赏鱼出口到东南亚、欧洲等地区。完成观赏鱼养殖中心、种羊繁育推广中心等五大种业基地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3万亩农业节水灌溉、4.5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凤港河灌区改造、农田林网更新改造等工程, 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实施了农机进驻蔬菜保护地项目、果树生产机械项目等。
  工  业
  2005年地方工业总产值221.3亿元,销售收入217.87亿元,利润总额6.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8%、 31.7%和58 %。开发区发展迅速,各项经济指标均实现翻番,6个工业园区完成产值73.14亿元、销售收入70.38亿元、利润4.06亿元、上缴税金2.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3.9%、91.7%、61.4%、112.9%。乡镇工业增速稳定,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在区域工业的60%以上,规模企业由原来324家增加到549家。招商引资工作,全年共引进千万元以上投资项目91个,协议金额81.86亿元,到位资金12.9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投资项目20个。年内对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实行评估准入制度,共有13个项目经过了评估。盘活闲置资锄,全区共有闲置资源188处,总占地面积7160亩,资产总额22.5亿元。年内全区盘活闲置资产项目66个,盘活资产总额8.6亿元,占闲置资源总数的38.2%,其中引进增量11.1亿元。
  商业  对外经贸
  200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80.5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实现2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9%和18.1%。提升传统商业水平,华联商厦、人民商场等商业企业实施重组改造;发展新型业态,苏荷时代商业广场、华普超市、百安居装潢中心等陆续开业;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家乐福、万客隆等服务业项目引进签约。年内建社区便民菜店20家,推动连锁超市向农村市场发展,逐步在乡镇所在地和千人以上的大村建立连锁超市,全年建成71家农村连锁超市。
2005年,全区共新批三资企业81家,同比增长14.1%;其中外商独资企业55家、中外合资企业25家、中外合作企业1家。投资总额2.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合计8408万美元。本区出口创汇企业235家,同比增长46%;进出口总额8.05亿美元,同比增长45%。其中,出口创汇4.13亿美元,进口付汇3.9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0% 和20%。2005年北京达仕服饰有限公司、北京菲美得机械有限公司、北京通美晶体技术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年出口创汇超千万美元,比上年增加6家。通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挂牌成立。
  城乡建设
  加大通州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景观工程建设,完成运河城市段河道治理(一期)、运河西大街综合整治、轻轨沿线绿化、萧太后河台湖段治理等工程;道路工程建设,北苑高架桥主体完工并试通车,完成京津公路平移、运河东大街、京哈高速大修、玉带河大街、怡乐西路(一期)、通顺路大修等工程。配合道路建设,完成耿庄立交桥、丁各庄立交桥、果园环岛综合整治等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张家湾潞西路、台湖创业园路、漷县西三路等一批镇域道路工程竣工。建成马驹桥和于家务变电站、永乐店集中供水厂、张家湾集中供热中心。全面完成200个村的农村安全饮水改造工程。农村管理信息化、旧村改造和精品村建设工程稳步推进。
  科技 教育 文化 卫生 体育
  全区民营科技企业共有109家,高新技术企业42家,年内新发展民营科技企业10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科技企业全年工业总产值48.74亿元,实现利润1.21亿元,上缴税金2.59亿元,出口创汇1.07亿美元。本区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2项、市级火炬计划1项,、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国家级星火计划5项、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1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项;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5项,获得北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377.13万元;完成科技成果鉴定3项;评选出通州区2003年、2004年获得科学技术奖励的项目38项。全年专利申请400件;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0份,合同成交额411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9%和271%,实现技术合同18份,合同成交额1584万元,比上年增长95%。 新建农村远程教育站点17个,全区站点总数达到48个。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91期,5160人接受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全面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撤并11所农村中小学,潞河中学分校、第一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学建成并投入使用,潞河国际教育园区主体工程完工,引进史家小学、育才学校、北京二中、北工大实验学院等优质教育资源。永乐店中学通过高中示范校的认定。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85%;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合格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合格率实现100%,巩固率99%。普通高中入学率50.4%,高考上线率达到91.5%,其中本科上线率达到49.7%。全区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单位79个,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总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746平方米。马驹桥镇社区教育中心获市示范性社区教育中心称号。实施“村村通数字化远程教育工程”,完成6个乡镇远程教育站建设。年内成人教育中心面向社会组织各类培训3373人次。
  2005年广泛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举办第十五届农民艺术节系列活动,各乡镇相继推出秧歌、花会、歌舞、展览、卡拉OK比赛等系列文化活动300余场。举办通州建置22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继续落实农村电影“2131工程”,为农村放映电影6000余场,吸引观众156万余人次。积极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区新华书店共为农民免费赠送图书13500册。年内组织各类文艺下乡演出65场。2005年,全区共新建基层文化设施146个,总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挖掘、整理本区具有宝贵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州运河船工号子”和“通州区漷县镇张庄村龙灯会”,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获市政府批准上报国家文化部,候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进一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4个街道、11个乡镇均建立了3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中心,为基层配建全民健身器材155件(套),总投入306万元,占地2.6万平方米,共63处。晨晚练辅导站发展到162个,建有行业与单项体育运动协会20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个。年内举办“通州区第五届全民健身体育节",参与人数达11万人次;举办“通州区第二届全民运动会",举行中国象棋、健身路径、游泳、乒乓球、篮球等12个项目的比赛,参赛人员达1万余人次。在北京市青少年锦标赛上本区获得金牌17枚、银牌15枚、铜牌20枚,金牌总数列远郊区县第三。通州区游泳娱乐活动中心连续四届评为“全国先进游泳池馆"。
    逐步建立新的医疗服务网络,以区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为首,以乡镇卫生院转建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村卫生室转建而成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年内建成4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总建筑面积5580平方米,总投资774万元。完成10个标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1.2万人。 梨园镇被命名为“国家卫生镇”。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0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61.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1%和8%。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96.33亿元,增长12.3%。完善就业工作机制,就业率为70.37%,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在6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 以内, 开发社区就业岗位5.7万个,农村劳动力年均向二、三产业转移1.2万人。就业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区已建立就业服务机构16个,社区就业指导站40个,村就业指导站483个。全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单位达1737家,参保职工11万人,收缴基金1.54亿元;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常住农业人口参保率达到90.7%。实施《通州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试行)》,年内全区2047名农民参加新农保。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围绕“建设北京新城区”和“创建全国文明区”,实施素质提高工程、环境建设工程、文明创建工程的“三大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建设,通州区被授予“首都文明区”称号。军警民共建工作取得新成绩,被评为北京市双拥模范区。区政府坚持重大事项向区人大报告制度和向区政协通报制度,自觉接受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全年共办复人大代表建议179件,办复政协委员提案192件。年内开展法制宣传2767场次,受教育人数399.2万人次。全区调解民间纠纷887件。全区累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27件,律师义务咨询832人次。法律援助中心累计接待咨询321件。 “148”法律服务专线接受电话咨询1561件。全年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840起,打掉犯罪团伙123个,涉及成员448人;查处治安案件1.57万起,查处违法人员1.66万名。不断深化社区警务工作,截至年底,建警务站(室)257个,选配社区民警163名。全区封闭小区达293个,推广监控探头、电子保安、门磁报警器等技防、物防设施4.2万余个。进一步发动社区力量参与安全防范工作,组建了一支3705人的专职巡逻队。通州区获“2001~2004年度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称号。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北京市通州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