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股东 全就业 富住楼 乐生活

日期:2008-04-01    来源:通州区政府

分享:
字号:        

——通州区梨园镇西总屯村城市化发展的调研

中共通州区委研究室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集体资产改革、集体土地征转、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围绕一个核心,就是要在城乡对接中维护和发展农民利益,使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化的受益者。这是城市化顺利推进的关键。通州区梨园镇西总屯村的发展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自己的答案,用该村支部书记方启华的话来形象概括就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让农民富住楼”。

一、发展历程

西总屯村的发展离不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1984年,同全国广大农村一样,西总屯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当时,全村有230人,农地210亩,宅基地70亩,地势低洼,年人均收入100多元,农民主要靠种植业维持生活,居住的全是低矮平房,经济发展水平在梨园镇26个村中排后三位。如今,在西总屯村旧址上开发建设的翠屏北里小区,共有住宅楼41栋,实际居住人口接近1万人,是北京市的金牌住宅小区。小区内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道路整洁,环境优美,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商场、医院、幼儿园、图书室、健身场等设施配套齐全,呈现出一派安静祥和的景象。村里近年来还获得了“首都文明村”、“北京市卫生村”、“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等一系列殊荣。在短短的20年间,西总屯村集体经济由本镇的后三位跃升到前三位,人均收入由100多元提高到15000元,村民身份由农民变为股东,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了由农村到城市的一体化对接,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兴办企业,补贴农业(1984年~1990年)。

1984年土地承包、分田到户时,村集体不仅没有任何资产,而且欠外债3万多元。村民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和农闲时打零工获得收入,年人均收入仅100多元,在当时梨园镇26个行政村中是最穷的三个村之一。穷则思变。在当时全国市场供应比较紧张的短缺经济条件下,发展村队企业是一个历史的选择。1984年,村里筹资几千元建起了针织厂,生产运动服装。因经营管理有方,不到一年时间就还清了村里的外债,并有了一定的盈利。随后,利用盈利该村又相继建起了特种涂料厂和金属结构厂等企业。村队企业发展起来了,集体经济壮大了,不仅吸纳了农民就业,增加了收入,而且补贴了农业。村里购买了汽车,为农户提供生产服务,同时对承包户的农业用水、电、化肥等实施了补贴,支持农业生产,使农民从种田中获得较多的收入。199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提高到1500多元。

第二阶段:合作开发,经济转型(1991年~1999年)。

20世纪90年代初期,受“三角债”影响,村办企业资金运转出现困难,债权难以收回,欠款成为呆账、死账,企业生产处在停工和半停工状态,发展陷入困境,村民收入明显减少。村领导经过深入思考,决定把村办集体企业转让给个人经营,同时确立了利用城乡结合部优势开发房地产的发展思路。由于受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限制,村集体选择了与别的单位共同合作的开发模式,即以村土地作为资本进行合作开发,卖房收益村里按25%分成。短短几年,村里与其它单位合作开发了7栋住宅楼。正是靠这种方式,积累了后来独立开发的必要资金。在合作开发房地产的基础上,村里组建了物业管理公司,开发了管理、服务等就业岗位,安排了村民就业,使农民逐渐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全村经济因此逐步由一二产向三产发展,实现了经济转型。1999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

第三阶段:自主开发,城乡对接(2000年至今)。

合作开发为村里积累了资金,也增加了农民收入,但也面临村里分成少以及不能解决农民上楼的问题。为此,村里决定改合作开发为自主开发,组建开发公司独立开发村内土地。2000年,村里自己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紫金恒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2900万元,企业资质为二级。在符合发展规划和依法办理征地的规范运作下,房地产开发的速度大大加快。目前村内土地已全部开发,共有楼盘41座,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管理有序的居住小区,为通州南部新城建设做出了贡献。同时,物业管理公司也随着住宅规模的扩大而发展壮大。现在物业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员工110余人,其中安置了村民70多人。房地产公司和物业公司共安置村民就业80余人。在物业公司上班的村民年工资、奖金收入达万元左右。其他劳动力也都在村外实现就业,可以说全村劳动力已经充分就业。2003年,村民全部搬迁上楼,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过上了让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

二、发展经验

在调查中,西总屯村党支部书记方启华认为,他们20多年的工作主要是为农民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基本生活保障,二是就业,三是住楼。纵观该村的发展历程,我们认为有四个方面的经验可以总结:

(一)改革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让农民当股东,形成收入可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村集体资产改革前,村民收入主要是工资和村级福利。村级福利由村集体发放,按年龄划分为两个档次,45岁以上人年均6000多元现金,45岁以下的3100元。为了推动村民收入的稳定持续增长,对集体资产实行股份制改革势在必行。2004年底全村经营性资产经过评估为1.28亿元,村里决定对其实施产权制度改革。2005年初,依据梨园镇对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制定了《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办法》。股本为1.28亿元的净资产,股权设置为集体股和个人股。集体股占股本的12%,为村集体所有,收益主要用于村级管理、公益事业、福利事业和集体经济组织扩大再生产。个人股占股本的88%,分为基本股、劳龄股、贡献股。个人股通过一定的方式量化给村民,收益为村民所有。个人基本股占个人股本额的98%,劳龄股和贡献股占2%。基本股按年龄结构设定股权系数,15周岁以下系数为1,每五周岁系数增加0.3,年龄越大,股权系数越高,56周岁以上系数为3.7。股东不得转让股份,但可依法继承。为了发扬民主,坚持公开透明,村里依照梨园镇确定的13条改革程序,制定了自己的《改制程序》。2005年8月,股份公司正式成立,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2005年底,村民作为股东最高分得红利8800元,最少也达到2400元。房地产开发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和8000平方米的底商出租是股东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红利将逐年提高。因此,村民的基本生活不仅得到了保障,而且有了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二)自主解决就业,让想工作的人都有一份工作,实现充分就业

土地是农民的最基本生产资料,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也就失去了就业岗位。解决村民就业,一直是该村党支部的工作重点。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前两个阶段,村里举办的企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企业规模小,安置人员少,只是满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需求,不能实现村民全部就业。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村里成立了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规模迅速扩大,物业公司随之壮大,吸收就业的能力不断提高。现在物业公司和房地产公司有员工140余人,除管理和技术人员外聘外,其他岗位主要安置村民,两家公司共安置了80多人。可以说村民中除自愿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者外,剩下的劳动力只要有就业愿望的,村里都负责安置,实现了充分就业。以村民在物业公司就业为例,工资和奖金收入最低年均也在10000元上下,且就业者以妇女为主。充分就业稳定了人们的思想,树立了党组织的威信。西总屯村一直在稳定中发展,没出现过一起村民上访或群体性事件。

(三)实施旧村改造,让孩子都有一套楼房住,实现“农民富住楼”

实施旧村改造,让村民搬上宽敞明亮的楼房,实现“富住楼”,是村党支部矢志奋斗的目标。村党支部认为,住楼不仅仅是居住条件的改善,而是生活水平的整体跨越。绝不能让村民“穷住楼”,而要“富住楼”,即农民上楼要搬得起,住得起,要比住在平房里更安心、更舒心。以此为标准,村党支部确定在条件不成熟,农民住楼有后顾之忧时,坚决不搬迁。前几年村集体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村里就有实力实施旧村改造,让村民住上楼房,但在这个时期让村民上楼,村里就没有实力为农民搬楼后实施一系列保障,村民只能是“穷住楼”,生活水平可能因住楼房而下降。到2003年,村里认为实现村民“富住楼”的条件成熟,开始实施旧村改造,一次高标准建成6栋村民自住楼,并装修了厨房和厕所。为做好房屋拆迁安置工作,村里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旧村改造及村民房屋拆迁安置暂行办法》,实行货币拆迁,优惠安置。方案充分考虑了村民住房的长远问题,一般三口之家分二套房,四口之家分三套房,依次增加。用村民自己的话说,这次分房连孩子的房都有了。以三口之家为例,原有平房拆迁补偿款在30万元左右,购买两套住房支出约20万元,上楼后尚剩余10万元,村民中剩余最多的达30余万元。同时,村集体还对村民上楼进行了多项补贴,给予一次性搬迁费每户2万元,空调移机费每部300元,取暖费、物业费每年给予60%的补助。村民不但搬上了新楼,拥有二套或多套楼房,而且平均每户在银行还有了10万元的存款,富余的楼房还可以出租,真正实现了“富住楼”。

(四)发展社区服务,让村民过城里人的生活,构建和谐社区

如今生活在翠屏北里的西总屯村民,有楼住、有存款、有活干,不仅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而且享有各种社区服务,过上城里人的日子。小区幼儿园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可容纳180个孩子。社区卫生服务站120平方米,与梨园镇卫生院合作,由卫生院派驻医护人员,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图书室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收藏图书3000余册,满足了村民文化需求。健身场占地6000多平方米,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样样俱全,每天有许多居民活动、健身。小区内银行、超市等设施也较为齐全。为解决居民出行,引入了公交线路,312路公交车总站设在小区内。每年除夕,党支部、村委会组织村民集体过年,共享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村民上楼后,生活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在与他们的接触中均对现在的生活表示非常满意。许多村民为表达对党支部、村委会的感激,多次邀请村领导到饭店坐坐,都被婉拒了。方书记说,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让村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是我们的职责。

西总屯村让农民当股东、全就业、富住楼、乐生活的发展之路,给了我们许多启示:一是农村城市化必须与市场化有机融合,农村集体经济必须在接受市场考验中取得发展。西总屯村集体经济的每一步发展都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相联系,是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的。二是农村旧村改造必须依法实施,符合发展规划。西总屯在房地产开发中依法办理了征地手续,也符合通州新城发展规划,因而不仅发展迅速,而且不留后患。三是农民是城市化的主体,旧村改造必须坚持农民自主自愿的原则,切实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利益,让农民成为城市化的受益者。四是农村城市化必须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必须有一个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党组织,有一个公道正派的带头人。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北京市通州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