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设施农业 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日期:2008-04-01    来源:通州区政府

分享:
字号:        

——通州区漷县镇草厂村新农村建设的调研

中共通州区委研究室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设施农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发展设施农业面临着农民观望、资金短缺、技术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州区漷县镇草厂村干部群众勇于探索,短短三年时间,建成千亩日光温室设施基地,实现村民脱贫致富,奠定了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一、发展历程

草厂村地处通州区东南部,全村有456户1260人,有农用地3650亩。受传统种植方式的影响,多年来绝大多数村民从事传统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收入较低。

2003年,村党支部经过市场调研,决定利用该村在全区农业布局中处于南部蔬菜发展区的有利条件,从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日光温室种植大棚蔬菜入手,带动本村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为此,全村党员干部集资10万元,建成了4个设施冷棚(较日光温室简单),由党员干部义务管理,进行试验性种植。主要种植绿菜花、茼蒿等应季蔬菜,当年每个大棚纯收入达到5000元。年底,利用大棚所得收入和再次筹资,建成10个日光温室,由本村思想转变快的能人种植,继续扩大种植示范规模。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等传统蔬菜品种,取得了较好的收益。温室种植蔬菜成功的事实,使村民逐渐转变了观念,调动了他们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很快就有20多户村民提出种植蔬菜大棚的要求。

2004年,党支部加大了日光温室建设力度。研究决定拿出2000亩耕地作为蔬菜建设保护地,利用区镇两级政府的支农资金,由党支部统一组织,集中建设日光温室和配套设施。这一年共建成日光温室52个,鲜切花大棚73个。2005年又争取到世界银行设施农业项目贷款和区财政支农资金,建成日光温室331个。目前,草厂村已建成日光温室大棚466个,基本达到了“一户一棚”。2006年,该村计划建设日光温室大棚150个,目前这一计划正在顺利实施。

草厂村发展设施农业的显著特点是发展快,效果好。2003年起步时只有4个大棚,短短三年时间,就发展到466个大棚,建成了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不仅如此,蔬菜种植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以种植传统蔬菜为主向以名、优、新、特蔬菜种植转变,从以种植应季蔬菜为主向反季蔬菜种植转变。目前,该村的水果黄瓜、小西瓜、奶白菜等蔬菜新品种,已经形成种植规模,达到较高的品质,并实现了高产高效。生菜等多个蔬菜品种已远销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2005年,草厂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360元,比2002年的5000元增加2360元,增长了47.2%。其中,仅种植蔬菜一项就人均收入5610元。全村近400户农民从事蔬菜种植,吸纳当地劳动力450多人。目前,全村近三分之一的耕地为设施农业基地,蔬菜产业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可以说,自从发展设施农业,草厂村的发展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二、主要做法

草厂村发展设施农业,建设蔬菜基地,在较短时间内,带领农民摆脱贫困,过上富裕幸福日子,其做法可以概括为五个“动”,即支部带动、资金启动、农民主动、部门联动、合作社推动。

(一)支部带动

发展设施农业前期投入较大,又有一定风险,加上农民习惯于传统的种植方式,对这一新鲜事物一时难以接受。针对这种情况,草厂村党支部深切地认识到,要办成设施农业这件事,必须主动发挥党支部的引导作用,要“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建、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就是在农民一时还没有接受设施农业,对发展设施农业存在观望的情况下,党支部发动党员干部先干起来,让实实在在的成果说服农民。为此,党支部在党员中集资10万元,建设党员示范基地并义务种植,当年获得了好的收益,一下子就激发了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热情。但一个大棚2.5万元的投资对当时几乎没有任何积累的农民来说,无疑是难以克服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党支部把工作重点放在解决资金问题,帮助农民发展设施农业上。经过多方筹措,三年时间共建成460多个日光温室,使全村农民实现了“一户一棚”的愿望。农民有了大棚,但经营过程中的许多问题仍然困惑着他们。党支部发动党员和能人,采取每名党员、能人带3~4户的方式,帮助村民解决蔬菜种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大大降低了蔬菜大棚的经营风险,使种植农户获得了较好收益。

(二)资金启动

发展设施农业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据测算,建设一个日光温室仅基本费用就需2.5万元,加上水、电、暖等配套基础设施投入,一个日光温室需资金3.8万元。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党支部采取的办法是“党员凑一点、政府投一点、集体搭一点、银行贷一点、村民出一点”。一是发动党员干部集资。2003年党员集资建设4个设施冷棚的10万元,现在看来数量并不大,但当时是发展设施农业的首批资金,它实际上启动了草厂村的设施农业,草厂村从此迈开了致富的步伐。二是充分利用政府支农惠农政策筹资。草厂村设施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各级政府的支农政策。区财政对乡镇设施农业项目给予补贴,乡镇财政也对设施农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资金补贴,这是草厂村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契机。三年中,区镇财政对该村设施农业投入近500万元,极大地推动了该村设施农业的发展。三是村集体自行出资。对于一个产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村来说,要增加生产建设资金,较为现实的办法是合理安排村里各项开支,严格控制支出规模,节约资金。就是用这种办法,村集体挤出150多万元投入到日光温室建设中。四是申请世行支农项目贷款。抓住利用世界银行支农项目贷款向设施农业倾斜的有利政策,贷款近500万元。五是村民出资。村民每建设一个日光温室,出资5000元。2003以来,该村通过多种途径共筹集建设资金1800余万元,较好地解决了发展设施农业的资金问题。

(三)农民主动

只有农民行动起来,发展才有动力和活力。党支部认识到,“千动万动不如农民行动”。而要让农民行动起来,除了要让农民看到盼头,尝到甜头,更重要的是要让农民成为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干部对群众“帮助而不包揽,带动而不代替”,而农民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也就是具体的生产、经营、管理都由农民自己说了算。这就大大调动了村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农民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名、优、新、特蔬菜品种,通过科学种植和细致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收益。2005年,单个日光温室纯收入达1.3万元。

(四)部门联动

草厂村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设施农业,是以党的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为大背景的。特别是2005年区政府制定《关于扶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试行)》,提出要大力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对形成一定规模的设施农业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这对草厂村来说无疑是极好的机遇。各部门落实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和区政府文件精神,对草厂村的设施农业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可以说,草厂村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是各有关部门联合推动的结果。区委、区政府领导多次到该村调研,指导设施农业建设。区财政局根据政策,积极协调、及时拨付支农资金。区农委统一组织指导设施农业建设,积极帮助项目立项和申请项目资金,督促落实各项工作,协调涉农部门全力做好服务工作。区经管站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指导建立规范的生产合作社,引导农户集中生产经营,提高经营收益,规避经营风险。区种植业服务中心组织专家每周到村里一次,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民详细讲解蔬菜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对村民在生产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区农机中心专门为发展设施农业研制卷帘机等农机具,并免费发放到农民手中,为农民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镇政府全力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积极协调水电等部门,加快了设施农业配套设施建设。多个部门的全方位大力支持,为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五)合作社推动

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突出问题是交易成本较高,如何实现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对接,如何用科技有力地推动产业发展,困惑着经营者。党支部认为,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才能解决这一问题。为此,支部发起成立无公害蔬菜产销合作社,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拥护,合作社成立初期就发展社员80多户。合作社的主要活动,一是技术培训。与市植保站联合,建立通州区无公害蔬菜农民田间学校,常年开展技术培训。聘请北京市农科院蔬菜专家做技术顾问,给予经常性技术指导。与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和东升方圆农业发展公司联系,建设示范大棚,示范种植新品种,传授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种植技术。二是降低农户成本。与区植保站联合,在村内设立农资配送站,集中分配给社员,降低了生产资料成本。与区能源站联合,在日光温室基地为每个大棚配建一个沼气池,沼气液可以作叶面肥,沼气渣可以作底肥,既提供了高效能源,又节省了投入,清洁了田园。三是开拓市场。以订单形式统一为社员提供销售服务。先后与大运河蔬菜配送中心、东升方圆农业发展公司等签订常年供货合同,根据订单安排社员种植,降低社员的市场风险。引进出口菜经纪人,促进蔬菜出口创汇。截至2005年底,合作社为社员销售蔬菜700多吨,销售收入800余万元。

三、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适应市场问题

农户作为设施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在享受经营带来收益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市场风险。由于农民对市场经济适应能力不强,加之农村经济基础总体较为薄弱,一旦遇到较大市场波动或自然灾害,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可能会大大降低。为此,需要从蔬菜品种引进、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农户经营的市场风险。

2.贮存保鲜问题

蔬菜价格受市场影响很大。当蔬菜集中大量上市时,菜价通常会较低。如果有一个保鲜库,把蔬菜贮存起来,到淡季时再出售,就有较大幅度的增收。而建设一个大型的保鲜库,需巨额资金投入,仅凭农户的力量难以单独建成,需要政府继续给予资金支持和大力帮助。

3.降低成本、提高质量问题

采用传统方式种植蔬菜,需要消耗大量的水电资源,必然要增加种植成本。如何促使农户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减少水电肥等资源消耗,降低种植成本,取得更大的收益;如何引导农户选择新品种,采用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是需要在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的问题。

4.延长产业链条问题

发展设施农业使农户获得了较高的收入,逐渐脱贫致富。但单靠蔬菜种植进一步增收的潜力不大。如何延长设施农业的产业链条,对蔬菜进一步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农户的收入稳步提高,也是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北京市通州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