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旅游新村

日期:2008-04-01    来源:通州区政府

分享:
字号:        

  ——通州区潞城镇大营村新农村建设的调研

中共通州区委研究室

  通州潞城镇大营村是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村。村里三条柏油路贯穿整个村子,路边奇石林立,村内树木成行,灰墙红瓦的二层小别墅坐落其间,房顶立着太阳能热水器,小院落内种植瓜果,花草苗木,一片祥和景象。而20年前的大营村曾是一个家底不足9万元的穷街烂巷,村民住的是低矮的平房,村中道路七高八低,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村民的生活总是过得紧巴巴的。大营村由穷村变成方圆百里人人羡慕的“富村”,其发展经验很值得深入研究。

一、发展生态旅游业

大营村主要富在生态旅游业上。目前,生态旅游业是大营村的支柱产业,有三分之一的家庭从事旅游业,旅游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36%。大营村为什么能够发展生态旅游业,又是如何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呢?

大营村发展生态旅游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区位优越。大营村位于北京长安街的东端,京杭大运河北岸,东临潮白河,北附运潮减河,三河环绕,风光秀美。村子离北京市区不远,交通便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北京城里人到周边地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为大营村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重要契机。

二是村里的积极探索。长期以来,村领导班子一直在积极探索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之路。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进”的原则,先后搞过籽种种植,建过蔬菜大棚,并以优质和特色赢得了市场,取得了较好效益。但随着籽种市场的饱和、特色蔬菜的不断普及,发展籽种和特色蔬菜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1992年,村党支部组织部分干部群众到南方参观学习,受南方一些城市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启示,酝酿搞旅游业,并初步对村庄进行了绿化美化。

三是旅游部门的引导。村领导班子及时向旅游部门谈了发展旅游业的设想,积极争取支持。市、区旅游部门进行了可行性论证,支持发展旅游业,并鼓励和引导发展生态旅游业。村里按照这一思路积极筹备,进行了旧村改造,加大了对村庄环境的整治、建设力度。1998年区旅游局和工商局批示,设立大营村为生态旅游村。大营村举全村之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定旅游为主业,花卉苗木为支柱产业。

大营村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造新居,改善接待条件。起初搞生态旅游业,尽管效果比较好,但居住条件不是很理想,面积小,配套设施不齐全,不适合旅游接待,从而制约了生态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村里召开四次全村大会决定建造新居。新居建设坚持村民自愿的原则,遵循拆一批、建一批、循序渐进的方针,按照别墅、高层建筑和平房小院三种模式,采取民助公建的办法进行。从2000年开始,先后投资6040万元,建起142栋别墅小楼、15000平方米高层住宅楼和40套平房小院。现在,大营村的村民们全部搬进了新居。村民的居住条件和接待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二是实行一户一园,发展庭院旅游。“一户一园”就是每家农户都有一个庭院,农户可以在自己园中种植花卉、苗木等,既搞旅游服务,又从事生产活动,还美化了环境。为了搞好旅游接待,农户们精心“包装”起自家的庭院,有的种植葡萄,有的种菜养鸡,有的挖池养鱼,还有的则搞起了园艺盆景,每户的庭院都搞出了自己的特色,各不相同,错落有致,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三是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大营村民在接待游客的过程中认识到,要使游客满意,就必须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让游客看得赏心悦目、吃出风味健康、玩得别有情趣。为此,他们建设了百亩杜仲园、百亩银杏园、百亩玉兰园、百亩梅花园、百亩兰花园等赏花的最佳场所,四季常青,三季花香,绚丽多姿,令人心旷神怡。这里的农家饭用的都是绿色食品,那些依靠农业高科技培育出来的绿色特菜,如奶油西葫芦、紫背天葵、球茎茴香、菊苣、樱桃萝卜和芥兰等,既是稀有的美味佳肴,又是防病、养颜的食疗佳品。这里还有垂钓园、歌舞厅、台球厅、乒乓球室、会议室等,为娱乐、会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对于旅游业以后怎么发展,大营村人已经开始谋划起来。据了解,2006年,大营村准备建设三大工程,第一个是绿化工程,林木覆盖率要达到90%,整个村看上去会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第二个是要建成北京东郊最大的花卉盆景市场,把全国各地的精品引进到大营村来;第三个就是建一个绿色食品配送中心,既可零售也可批发,使中外游客到大营村能买到最好的绿色食品。

二、生态旅游业带来了深刻变化

生态旅游业给大营村带来了深刻变化。

(一)村民富了

生态旅游接待增加村民收入。游客在村里吃农家饭,住农家房,采农家果,钓农家鱼,这些消费直接增加了村民收入。据统计,截至目前,大营村已接待来自130个国家的近30万游客,2005年旅游收入达到680万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43元。现在比较好的住户,年收入在3万多块钱。生态旅游业还带动其他产业,如印刷、制鞋、纸箱等的发展,实现销售收入近2800万元。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还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用大营村党支部书记的一句话:“我们这里不是劳动力不就业,而是劳动力缺口大。”

目前,大营村大部分村民住进了让城里人也羡慕不已的别墅式小楼。走进别墅里,可以看到屋里的陈设跟一般城市家庭的相比,没有什么两样。各种电器、家具一应俱全。

(二)福利多了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为村民谋福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补贴村民建房,户均补贴14万元,共补贴资金超过5000万元,大大减轻了村民建房花费。二是补贴村民日常生活支出,每户每年补助2000元取暖费,在不超出一定用水量的情况下,村民每年只需交8元水费,其他用水费用由村里负担。为每户村民定购报纸12份。三是对特定群体进行补贴和奖励。村集体对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生活补贴,最低每人每年600元,80岁以上达到6000元,对村里的“五保户”,定期进行体检。对考上高等院校的学生一次性奖励20005000元。对移风易俗办理红白喜事的村民进行补贴。四是为村民投保,村民全部参加医疗保险。

(三)村庄美了

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大营村的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一是村庄变绿了。村里栽种了多种适宜不同季节生长的树木、花草,绿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被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农业生态村和绿化先进单位。二是村里变亮了。村内道路得到硬化、美化,安装了路灯,夜幕降临,辉映在绿树中的灯光映衬着宽敞整洁的马路,美不胜收。三是村里变净了。村里成立了卫生保洁队,每户设立了垃圾箱,定期清扫路面和处理垃圾。建成了日处理100吨的污水处理厂,村内生产、生活污水得到了有效处理,利用处理后的中水灌溉林木花卉,每户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基本实现户户使用清洁能源。

三、大营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纵观大营村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分析大营村迅速崛起的原因,我们发现有很多的宝贵经验可供总结和借鉴。

(一)结合实际,制定新村建设规划

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一个重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本村的村庄建设规划是大营村村庄建设的一个重要经验。在旧村改造过程中,大营村坚持做到了几个结合:一是结合产业实际做规划。根据本村以生态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实际,村里坚持按照发展旅游业的要求来制定村庄建设整体规划,在规划中力求立足乡村特点,反映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二是结合经济实力做规划。按照村集体和村民的承受能力,他们坚持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滚动建设,分3批实施新村建设规划。三是结合村民意愿做规划。规划中的新房分为别墅和公寓两种。有劳动能力、愿意从事旅游业的村民可以选择别墅,自主经营。而退休的老人、不愿意从事旅游业的村民则可以选择花钱相对较少的公寓居住。四是结合农村实际做规划。坚持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做好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的建设。

(二)因村制宜,确定主导产业

产业发展了,农民增收致富才有保障,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发展产业关键在于因村制宜,一村一品。大营村的产业发展走的是以现代都市型农业促进旅游业发展,以旅游业带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路子,一产、三产联动,共同繁荣集体经济。这个发展思路充分发挥了大营村百里长安街东端,大运河、潮白河、运潮减河三河环绕的近郊区位和自然环境优势,也切合村民世代耕种和文化素质偏低的实际,能够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实现共同致富。  

(三)人才兴村,科技兴农

农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科技含量的高低,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速度。人才兴村、科技兴农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由之路。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大营村一直把科技、人才看成是发展的生命线,时时刻刻在实践中贯彻着人才兴村、科技兴农。为培养乡土人才,提高村民科技兴农的能力,1986年,村里就建立了北京市第一个“绿色生物研究室”,聘请北京农学院的专家为本村培养技术人员;1992年,建立高科技园区,培育、繁殖并推广动植物新品种;1996年又建立农民学校,结合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的需要,聘请专家学者对民进行外语,栽培技术、环保、卫生保健、餐桌文化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使不少年轻人学到了致富本领,也为村里营造了科技兴农、人才兴村的浓厚氛围。

(四)依法治村,健全各项制度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保障。大营村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在民主管理和健全各项制度上下功夫,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坚持和发扬民主作风。坚持村内重大事项都必须经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悉心听取党员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制定和严格落实村内各项制度。坚持各项制度书面化、公开化,村规民约、依法治村条例一户一本,有事依章及时处理并有记录,依法管理、民主管理。三是虚心接受群众监督。坚持村务公开制度,每3个月将村内财务、重大事项向村民公开,让群众事事放心,事事称心。

(五)扎实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塑造新风尚

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高村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注重提高村民文化生活质量,是大营村新农村建设的又一条值得借鉴的经验。他们以农村文体活动为载体,积极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理念,在全村营造勤劳致富、自强自立、民主合作的良好氛围,鼓励广大农民不等不靠,用勤劳和朴实,用自己的力量创造小康生活,建设新农村。同时,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和谐相处,形成一种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北京市通州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