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两新”建设,促进协调发展

日期:2008-04-01    来源:通州区政府

分享:
字号:        

中共通州区委书记  梁  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新城是北京市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通州作为北京新城区,在发展中面临着建设新城和新农村两大历史性任务。在工作中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的要求,使新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互相促进,统筹发展,是通州区委、区政府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统筹“两新”建设的基本思路和要求

通州区委三届五次全会提出了“两新(新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这“两新”建设在通州发展的全局中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必须用新城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用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城建设,做到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同发展。

(一)统筹“两新”建设是通州工作中要坚持和把握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要求

市委、市政府对区县发展实施分类指导。通州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节点,是首都参与环渤海地区发展的桥头堡和重要基地,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区域服务中心、文化产业基地、滨水宜居新城的目标和定位实现与周边地区的错位发展。在新城规划范围内(155平方公里)建好新城,是市委、市政府对通州发展的要求,也是通州为首都发展服务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使命。在新城规划范围之外,通州还有广大的农村地区(752平方公里),有近40万的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也很艰巨繁重。所以,统筹城乡发展,具体到通州来说就是要统筹“两新”建设,促进“两新”协调发展。

(二)必须用新城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

新城建设的过程是市中心区职能疏解和人口转移的过程,是基础设施建设、功能项目和产业项目聚集的过程。新城建设中人口和资源的聚集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机遇。新城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市场,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注入了新动力,为农民就业提供了新空间,为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搭建了新平台。新城建设的任务具有双重性,不但是把规划范围区建设好,而且要起到带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为农村城市化服务。

(三)必须用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城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也是农村城市化的过程。新农村建设对新城建设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新农村建设为新城建设提供了空间支持,丰富了新城功能,创造了发展环境,奠定了社会和谐的基础。离开了农村发展,新城建设就失去了依赖和基础,就不可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四)必须围绕“两新”目标长期努力奋斗

新城建设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集聚功能项目,加强城市管理,调整经济结构,建立产业支撑等。新农村建设要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面貌,强化民主管理等。新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设任务都很艰巨繁重,都需要按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实施。建设新城不能忘记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不能忘记城市化进程。通州的发展必须围绕“两新”目标,统一思想,抓好落实,长期努力,才能取得实效。

二、统筹“两新”建设的总体布局

做好布局是统筹“两新”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做好布局就是要在城乡一体化的大格局中通盘考虑、统筹安排新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搞好分区定位,分清建设层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实现城乡建设的共繁荣、齐发展。

(一)在新城规划范围布局五大功能区

新城发展的空间布局是“一河两翼,南拓东进,组团发展”,即突出运河开发,建成具有滨水宜居特点的标志性城市核心区,优化提升旧城区,全力推进城市南拓,引导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东进,着力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符合功能定位的项目建设,重点建设五大功能区:①建设运河核心功能区。加快推进运河景观建设和运河两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旅游度假、商业文化、商贸金融和生态居住四个功能组团,形成具有商务办公、金融、展示、娱乐等功能的设施齐备、特色鲜明的滨河商务中心。②建设主题休闲功能区。在新城西南部地区,发展影视文化、娱乐休闲、专业会展为内容的商务娱乐新区,规划建设高科技与娱乐相结合、服务于东北亚区域、具有国际现代水平的“环球影城”大型主题公园,适时启动专业会展、专业服务、住宅博览等功能性项目建设。③建设行政服务功能区。在六环路以东、运河东大街两侧地区,建设行政服务中心、标志性市民休闲文化设施,合理布局学校、档案馆等公共服务及商业配套等现代城市功能设施,形成行政办公综合服务区。④建设商务总部功能区。在新城西北部地区,依托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引进一批企业总部,发展与CBD功能互补的商务总部功能,在温榆河沿岸开发建设低密度、园林式、高科技、总部型商务园。⑤建设医疗康体功能区。在六环以东地区,建成综合医疗康体功能区,规划建设高水平的医疗城,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引进大型医疗康体、三级甲等医院等项目。在抓好重点功能区建设的同时,加快旧城区改造步伐,推动南北大街等成片旧城区改造,新建一批节约型、环保型、花园式、智能化建设模式的居住小区。在旧城改造的同时,注重优先拓展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空间,全面提升新城功能和建设水平。

(二)新农村建设分三个层次推进

从新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的要求出发,在我区建设新农村尤其要注意用规划指导工作,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城市与农村的关系,这是我区建设新农村的基本特点。在新农村建设中既要克服消极等待、无所作为的思想,又要防止脱离规划、重复建设的行为。全区新农村建设按照以下三个层次推进。

1.新城区规划范围内的农村地区

该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加快城市化进程。要以城市化带动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促进城市化进程,要以新城建设为契机,纳入新城建设范围统筹规划,有序建设。主要任务是:依据新城规划和重大项目布局制定旧村改造规划,逐步实施旧村改造,完善公用设施配套,建设生态、宜居、特色新区。加快社区组建工作,尽快实现农村管理向社区管理的转变。整体推进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加大农民培训和就业工作力度,提供就业空间,提升农民素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各种社会保障的有效衔接,提高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

2.小城镇、开发区周边和中心村地区

该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加快城镇化进程,要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要纳入小城镇、开发区和中心村的规划,统筹建设。主要任务是:依据镇域和开发区发展规划制定迁村并点规划,突出特色建设小城镇和中心村,引导农民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地特点和市场优势的产业,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产业化、市场化水平。开发就业岗位,大幅度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促进农民增收。逐步建立完善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为农保与城保的有效衔接奠定基础。积极推进具备条件的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基层组织建设的新形式,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创新。

3.距小城镇和开发区较远、规划保留的广大农村地区

该地区新农村建设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都市型农业为切入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主要任务是:发展都市型农业。加大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开展积极健康的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促进邻里和谐。转变基层组织职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的能力。

广大农村地区的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各不相同,以上三个层次是从规划的角度对新农村建设所作的地域性划分。这种划分有利于明确不同地区的村庄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质内容,有利于落实好不同地区的规划发展定位。在建设中每个层次的村的情况也不相同,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村制宜,一村一策,形成不同的模式。这些建设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基本建设型、建设提高型、全面建设型和向社区转变型四种。在实践中要鼓励镇村创造各具特色的新形式。

三、统筹“两新”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统筹“两新”建设,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必须用体制机制作保障,要在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就业和工作部署等方面做好文章。

(一)统筹规划,用规划审视和改进工作

规划是发展的依据,规划科学有利于节约资源,规划不好势必造成浪费。不懂规划的干部不能领导发展,不按规划的发展是盲目无序的发展。在通州新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要深化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形成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一是要加快重点地区、重要节点的规划编制,完成新城规划范围内各个板块的控规编制。二是要加快专项规划的编制,重点编制好城市河道水系景观规划,完成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新城综合市政管网、交通等基础设施规划编制。三是根据新城规划,完成乡镇域规划调整与修订工作。四是加快完成全区村庄总体规划,在明确规划目标的基础上实施分类指导,协调推进旧村集并以及中心村与小城镇建设。从2006年起,要分步骤启动一批新农村示范区建设。比如宋庄镇47个村,规划迁并为8个居住区。张家湾镇54个村,规划迁并为19个居住区,今年大体启动20个村的改造。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干部对规划的学习,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内容的培训,尤其要把学习规划列入村级干部培训班的必修内容。要编制并向农民免费发放规划建设普及读物和住宅设计图样,让农民监督规划的实施。

(二)统筹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

无论是新城建设,还是新农村建设,都要增强产业支撑。新城建设要处理好“城”和“业”的关系,要十分重视“业”,真正做到“有城有业”,防止和避免“睡城”,这才能真正起到新城的作用,为中心城服好务。新农村建设要处理好生产发展与环境整治的关系,要十分重视一个“农”字,避免把新农村建设当作新村建设。统筹全区产业发展,就是要统筹考虑全区三次产业的发展,要按照“优化提高一产、二三产业并重、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思路,根据规划和功能定位的要求,对产业布局实施优化调整,形成从中心城到小城镇和工业园区再到广大农村的分工发展格局,打造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都市型工业-现代农业的梯次产业空间结构,形成现代服务业重点突破、都市型工业强力支撑、现代都市型农业有效补充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统筹产业发展要着力在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要注意发挥大项目的带动作用,聚集一批符合首都经济特点和通州发展定位的高端、高效产业项目,形成辐射力。二是注意发展三次产业相互融合的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要促进产业的均衡布局,在发展相对滞后的乡镇有计划地布局一些产业发展基地或项目,带动该地区新农村建设。

(三)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

统筹城乡发展,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城乡发展差距主要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差距造成的,必须加快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建立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机制,在规划、投资、建设等方面把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纳入全区的大盘子统一实施。一是坚持每年在区级层面为农村安排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时把乡镇的一些重点项目纳入区级重点项目,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指挥协调力度。二是为乡村建设项目提供指导和服务,在项目申报、手续办理等方面提供服务。三是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通州新城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对今后五年的建设做出了安排,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向农村安排。今年全区共安排重大项目70个,其中基础设施建设38个,安排乡镇建设项目达到60%以上。

(四)统筹城乡就业,减少农民,转移农民

要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将公共就业服务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政策的统一,打通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渠道,促进农村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和城市的人才、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有效组合。要千方百计扩大城乡就业门路。大力发展各种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城乡就业容量。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和社区工作岗位。加强就业和从业培训,提高高级技能人才在技术工人中的比例及劳动者就业能力。要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特别要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加大农民转移就业力度,确保每年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1万名以上。

(五)统筹工作部署,形成促进“两新”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进“两新”建设的合力。区委、区政府从统筹“两新”建设的思路和要求出发,要切实承担起领导和指导的责任,以统筹各方关系,整合各种力量,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努力形成齐心协力、共同推进“两新”建设的工作格局。为此,区委、区政府成立了新城建设指挥部和新农村建设指挥部,作为“两新”建设的协调指挥机构。这两个指挥部分别确定了各自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部署,解决推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继续完善农村工作帮扶机制,继续选拔一批综合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到农村开展帮扶工作。组织“一帮一、手牵手,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活动,建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业等经济实体“联村帮扶”制度,引导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新农村建设,从资金、物资、信息、技术等方面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实施“村村有大学生”行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担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加强监督考核。加强“两新”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完善各乡镇、各部门工作目标考核办法,把推动“两新”发展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确保推进“两新”各项部署真正落实到位。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北京市通州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