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贸企业检查单

日期:2021-08-06 03:21    来源:

分享:
字号:        
工贸企业检查单
检查时间:分—     检查单号:
检查对象 其他 被检查单位
地址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职务
联系电话
检查地点
检查事项、内容、方法及结果
检查事项 检查子事项 检查内容 检查方法 检查结果
1.工贸企业冶金、有色金属现场作业 具有爆炸危险环境的场所,未按照有关标准要求设置自动检测报警和防灭火装置的,经责改拒不执行 企业对具有爆炸危险环境的场所,是否按照《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GB3836)及《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设置自动检测报警和防灭火装置。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企业的建(构)筑物未按照标准规定采取防护措施,对受危害的建(构)筑物未定期安全检查,经责改拒不执行 企业的建(构)筑物是否按照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采取防火、防爆、防雷、防震、防腐蚀、隔热等防护措施,对承受重荷载、荷载发生变化或者受高温熔融金属喷溅、酸碱腐蚀等危害的建(构)筑物,是否定期对建(构)筑物结构进行安全检查。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企业对电炉等设备未设置相关设施,并未在设备周围设置设施防止熔融金属外流的,经责改拒不执行 企业对电炉、铸造熔炼炉、保温炉、倾翻炉、铸机、流液槽、熔盐电解槽等设备,是否设置熔融金属紧急排放和储存的设施,并在设备周围设置拦挡围堰,防止熔融金属外流。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企业未定期对吊运、盛装熔融金属的吊具、罐体(本体、耳轴)进行安全检查和探伤检测的,经责改拒不执行 企业是否定期对吊运、盛装熔融金属的吊具、罐体(本体、耳轴)进行安全检查和探伤检测。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对冶金企业和有色金属企业未按照规定对设施以及重点防火部位采取措施 企业对涉及煤气、氧气、氢气等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生产、输送、使用、储存的设施以及油库、电缆隧道(沟)等重点防火部位,是否按照有关规定采取有效、可靠的防火、防爆和防泄漏措施。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企业对具有爆炸危险环境的场所,是否按照《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GB3836)及《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设置自动检测报警和防灭火装置。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吊运高温熔融金属的起重机,未满足有关标准要求的,经责改拒不执行 吊运高温熔融金属的起重机,是否满足《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桥式起重机》(TSGQ002)和《起重机械定期检验规则》(TSGQ7015)的要求。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企业对生产过程中存在有毒有害气体的工作场所,未采取防止人员中毒的措施的,经责改拒不执行 企业对生产过程中存在二氧化硫、氯气、砷化氢、氟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的工作场所,是否采取防止人员中毒的措施。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运输高温熔融金属的车辆在管道或者电缆下方,以及有易燃易爆物质的区域停留 严禁运输高温熔融金属的车辆在管道或者电缆下方,以及有易燃易爆物质的区域停留。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进入煤气区域作业的人员,未采取有关防护措施及未由企业安排专门人员进行安全管理 进入煤气区域作业的人员,是否携带便携式一氧化碳检测报警仪,配备空气呼吸器,并由企业安排专门人员进行安全管理。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企业使用不符合标准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或降低现有的安全技术性能的,经责改拒不执行 企业不得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对现有工艺、设备进行更新或者改造的,不得降低其安全技术性能。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企业对重金属蒸气、粉尘的作业场所,是否采取预防重金属中毒的措施 企业对存在铅、镉、铬、砷、汞等重金属蒸气、粉尘的作业场所,是否采取预防重金属中毒的措施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企业对反应槽、罐、池、釜和储液罐、酸洗槽未采取相应措施,并保证正常运转的,经责改拒不执行 企业对反应槽、罐、池、釜和储液罐、酸洗槽是否采取防腐蚀措施,设置事故池,进行经常性安全检查、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测,保证正常运转。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企业实施浸出、萃取作业时,未采取安全措施经责改拒不执行 企业实施浸出、萃取作业时,是否采取防火防爆、防冒槽喷溅和防中毒等安全措施。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采用剧毒物品的作业,企业未在电镀槽的下方设置事故池,并加强安全管理 采用剧毒物品的电镀、钝化等作业,企业是否在电镀槽的下方设置事故池,并加强对剧毒物品的安全管理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对冶金企业和有色金属企业操作室等场所设置在高温熔融金属吊运的影响范围内 企业的操作室、会议室、活动室、休息室、更衣室等场所不得设置在高温熔融金属吊运的影响范围内。进行高温熔融金属吊运时,吊炉与大型槽体、高压设备、高压管路、压力容器的安全距离是否符合有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冶金企业和有色金属企业煤气柜区域未设有相关设施,及未由企业安排专门人员值守、未严禁烟火 煤气柜区域是否设有隔离围栏,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并由企业安排专门人员值守。煤气柜区域严禁烟火。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企业在进行高温熔融金属作业过程是否采取安全措施,其影响区域不得有非生产性积水 企业在进行高温熔融金属冶炼、保温、运输、吊运过程中,是否采取防止泄漏、喷溅、爆炸伤人的安全措施,其影响区域不得有非生产性积水。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企业从事产生酸雾危害的电解作业未采取相关措施经责改拒不执行 企业从事产生酸雾危害的电解作业时,是否采取防止酸雾扩散及槽体、厂房防腐措施。电解车间是否保持厂房通风良好,防止电解产生的氢气聚集。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企业未采取防雨措施和排水设施,不能确保电炉、电解槽下没有积水 企业对电炉、电解车间是否采取防雨措施和有效的排水设施,防止雨水进入槽下地坪,确保电炉、电解槽下没有积水。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企业在使用酸、碱的作业场所,未采取防止人员灼伤的措施,并设置安全喷淋或者洗涤设施 企业在使用酸、碱的作业场所,是否采取防止人员灼伤的措施,并设置安全喷淋或者洗涤设施。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高温熔融金属运输专用路线未避开管道及电缆,未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并未采取有效的隔热措施 高温熔融金属运输专用路线是否避开煤气、氧气、氢气、天然气、水管等管道及电缆;确需通过的,运输车辆与管道、电缆之间是否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并采取有效的隔热措施。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对企业起重设备进行改造并增加荷重时是否同时采取措施确保承重结构具有足够的承重能力 企业对起重设备进行改造并增加荷重时是否同时对承重厂房结构进行荷载核定、对承重结构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确保承重结构具有足够的承重能力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2.工贸企业机械行业 机械行业事故隐患 使用易燃易爆稀释剂(如天拿水)清洗设备设施,未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清除集聚在地沟、地坑等有限空间内的可燃气体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机械行业安全设备设施 天然气(煤气)加热炉燃烧器操作部位未设置可燃气体泄漏报警装置,或燃烧系统未设置防突然熄火或点火失败的安全装置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涂装调漆间和喷漆室未规范设置可燃气体报警装置和防爆电气设备设施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3.工贸企业建材行业 建材行业发包承包 水泥工厂筒型储存库人工清库作业外包给不具备高空作业工程专业承包资质的承包方且作业前未进行风险分析。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建材行业安全设备设施 水泥工厂煤磨袋式收尘器(或煤粉仓)未设置温度和一氧化碳监测,或未设置气体灭火装置。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燃气窑炉未设置燃气低压警报器和快速切断阀,或易燃易爆气体聚集区域未设置监测报警装置。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纤维制品三相电弧炉、电熔制品电炉,水冷构件泄漏。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进入筒型储库、磨机、破碎机、篦冷机、各种焙烧窑等有限空间作业时,未采取有效的防止电气设备意外启动、热气涌入等隔离防护措施。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玻璃窑炉、玻璃锡槽,水冷、风冷保护系统存在漏水、漏气,未设置监测报警装置。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4.工贸企业轻工行业 轻工行业事故隐患 纸浆制造、造纸企业使用水蒸气或明火直接加热钢瓶汽化液氯。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日用玻璃制造企业炉、窑类设备本体及附属设施出现开裂、腐蚀、破损、衬砖损坏、壳体发红及明显弯曲变形。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轻工行业安全设备设施 食品制造企业涉及烘制、油炸等设施设备,未采取防过热自动报警切断装置和隔热防护措施。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白酒储存、勾兑场所未规范设置乙醇浓度检测报警装置。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日用玻璃、陶瓷制造企业燃气窑炉未设燃气低压警报器和快速切断阀,或易燃易爆气体聚集区域未设置监测报警装置。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喷涂车间、调漆间未规范设置通风装置和防爆电气设备设施。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5.工贸企业纺织行业 纺织行业事故隐患 纱、线、织物加工的烧毛、开幅、烘干等热定型工艺的汽化室、燃气贮罐、储油罐、热媒炉等未与生产加工、人员密集场所明确分开或单独设置。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保险粉、双氧水、亚氯酸钠、雕白粉(吊白块)等危险品与禁忌物料混合贮存的;保险粉露天堆放,或储存场所未采取防水、防潮等措施。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6.工贸企业烟草行业 烟草行业事故隐患 熏蒸杀虫作业前,未确认无关人员全部撤离仓库,且作业人员未配置防毒面具。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烟草行业安全设备设施 使用液态二氧化碳制造膨胀烟丝的生产线和场所,未设置二氧化碳浓度报警仪、燃气浓度报警仪、紧急联动排风装置。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7.工贸企业商贸行业 商贸行业事故隐患 在房式仓、筒仓及简易仓囤进行粮食进出仓作业时,未按照作业标准步骤或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作业。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8.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企业 工贸企业未按照有关规定对有限空间作业制定作业方案或者方案未经审批擅自作业 工贸企业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是否对作业环境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制定有限空间作业方案,并经本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审核,负责人批准。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工贸企业未按照有关规定对有限空间的相关人员进行专项安全培训 工贸企业是否对从事有限空间作业的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进行专项安全培训。专项安全培训是否包括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工贸企业是否对从事有限空间作业的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进行专项安全培训。专项安全培训是否包括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工贸企业是否对从事有限空间作业的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进行专项安全培训。专项安全培训是否包括检测仪器、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工贸企业是否对从事有限空间作业的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进行专项安全培训。专项安全培训是否包括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措施。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安全培训是否有专门记录,并由参加培训的人员签字确认。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未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危险有害因素检测或者监测,并实行专人监护作业 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作业人员再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是否重新通风、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在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工贸企业是否对作业场所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定时检测或者连续监测。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未经通风和检测合格,任何人员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检测的时间不得早于作业开始前30分钟。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检测人员是否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中毒窒息等事故发生。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工贸企业是否按照有限空间作业方案,明确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及其安全职责。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有限空间作业是否严格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检测指标包括氧浓度、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检测是否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检测人员进行检测时,是否记录检测的时间、地点、气体种类、浓度等信息。检测记录经检测人员签字后存档。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有限空间内盛装或者残留的物料对作业存在危害时,作业人员是否在作业前对物料进行清洗、清空或者置换。经检测,有限空间的危险有害因素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一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的要求后,方可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工贸企业未按照有关规定对有限空间作业进行辨识、提出防范措施、建立有限空间管理台账 工贸企业是否对本企业的有限空间进行辨识,确定有限空间的数量、位置以及危险有害因素等基本情况,建立有限空间管理台账,并及时更新。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9.工贸企业涉爆粉尘企业 涉爆粉尘企业事故隐患 未制定粉尘清扫制度,作业现场积尘未及时规范清理。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粉尘爆炸危险场所设置在非框架结构的多层建构筑物内,或与居民区、员工宿舍、会议室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距离不足。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涉爆粉尘企业安全设备设施 可燃性粉尘与可燃气体等易加剧爆炸危险的介质共用一套除尘系统,不同防火分区的除尘系统互联互通。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干式除尘系统未规范采用泄爆、隔爆、惰化、抑爆等任一种控爆措施。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除尘系统采用正压吹送粉尘,且未采取可靠的防范点燃源的措施。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除尘系统采用粉尘沉降室除尘,或者采用干式巷道式构筑物作为除尘风道。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铝镁等金属粉尘及木质粉尘的干式除尘系统未规范设置锁气卸灰装置。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20区未使用防爆电气设备设施。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在粉碎、研磨、造粒等易于产生机械点火源的工艺设备前,未按规范设置去除铁、石等异物的装置。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木制品加工企业,与砂光机连接的风管未规范设置火花探测报警装置。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未发现
□发现
10.工贸企业液氨制冷企业 液氨制冷企业事故隐患 快速冻结装置未设置在单独的作业间内,且作业间内作业人员数量超过9人。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符合
□不符合
液氨制冷企业安全设备设施 包装间、分割间、产品整理间等人员较多生产场所的空调系统采用氨直接蒸发制冷系统。 □实地勘验
□现场询问
□符合
□不符合
检查结论 □合格     □不合格
检查人意见:



检查人 执法人员: 证号: 记录人: 被检查人:
执法人员: 证号:
备注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通州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