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持“一张图”谋划,打通区域信息壁垒。建立重污染天气联合会商机制,在遇重污染天气时统一启动应急、同步发布预警、联合采取减排措施,共同应对区域污染;实现跨界流域水环境质量信息共享、移动源执法结果互认、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工作实施情况等信息互联共通;深入落实《廊坊市生态环境局三河市分局北京市通州区生态环境局跨区域环境执法联防联控工作方案》,对交界处机动车检测场进行尾气检查联合执法,借助信息共享机制,对超标车辆问题双向移交、共同治理,有效打击各类移动源跨境违法行为。
2.坚持“一盘棋”治理,加强区域联防联治。积极应用热点网格、监测数据、点穴式执法、投诉举报等举措,加大执法精准度,提高交界区域环境治理及改善,2024年开展京津冀联合联动执法、区级各类环境联合治理298次,对交界区域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开展联合执法检查17次;深化污染应急联合联动,重大活动保障及污染预警期间,按照活动保障级别和污染预警等级,实施区域污染防控联动。
3.坚持“一体化”发展,画好联建“同心圆”。推动通廊生态环境领域互派干部实岗锻炼交流机制落地,2024年与廊坊市生态环境局互派2名执法干部实岗锻炼,互学互鉴生态环境执法监管领域优秀经验;建立重点区域、流域的生态环境执法机构负责人、联络人日常联络机制,实时调度指挥联合执法,对交界地区环境违法问题第一时间办理、移交、查处、曝光,严厉打击区域内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真正做到“一地吹哨、三地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