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办发〔2022〕18号)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产业规划(2022-2030年)》的通知

分享:
字号:        
(通政办发〔2022〕18号)

各街道办事处,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产业规划(2022-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8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产业规划

2022-2030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规划背景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国家粮食安全,种子是关键。20223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农业界等委员时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20218月,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于家务乡调研时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要抓好“种业”这个第一产业中的“高精尖”,积极开展重要品种选育和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造种业创新高地。

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是首都农作物种业创新的重要平台,先后被科技部、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并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个种业科技特色基地,具备开展种业创新攻关、集成示范、交流合作的良好条件。《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15号)明确提出,副中心要着力打造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

为贯彻中央种业振兴总体安排及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立足副中心首都科技资源富集优势,进一步优化种业创新产业布局,打通创新发展堵点、断点,把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打造成国家战略物种种源安全先行区、国际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国际种业创新成果汇聚转化中心、国家现代种业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区,通州区人民政府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核心区范围为于家务回族乡全境,拓展区为潞城镇、县镇、西集镇、马驹桥镇及永乐店镇全境。规划期限为2022-2030年,共9年;2021年为基期年。

二、战略意义

(一)是推进国家种业振兴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时强调,要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做好长远规划,给予长期稳定支持。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十年磨一剑”,已成为首都农作物种业创新主体最集聚、人才最集中、要素最活跃的种业创新基地。北京市委2022年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推进通州区于家务农作物种业创新示范区建设,这是市委市政府立足打造种业创新高地作出的重大部署。园区将发挥首都种业创新资源优势,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突破基因编辑等“卡脖子”问题,加快种源核心技术攻关和育种联合攻关,把园区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创新优势转化为产出优势,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引领种业创新发展。

(二)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推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根据《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规划》安排部署,实现科技赋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就要抓好“种业”这个第一产业的“高精尖”行业,鼓励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扎根农村做强种业,坚持多元化发展,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支撑。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作为副中心南部四镇农业发展的龙头,围绕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提升工程,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聚集优势,紧紧围绕种业创新攻关,高质量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打造种业创新高地,以种业为关键节点,必将带动副中心及周边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城市副中心“七个之城”建设注入种业动力。

(三)是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的重要平台

北京城市副中心位于京津冀核心地带,是北京市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汇聚国内外种业创新和产业化发展要素,打造北京市国际种业交流的新“窗口”。北京城市副中心要实现以城带乡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依托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利用“两区”建设政策叠加优势,加快补齐优异种质资源较少、前沿技术薄弱、企业国际化水平不高等发展短板,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探索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种业对外开放,全面夯实农业创新发展基础;立足“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的产业定位,瞄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积极推动南部四镇与北三县、天津市武清区等周边地区产业的产业园区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建立优势互补、借力互助的联动发展机制,探索出“种业发展引领城市副中心城乡融合、以优良品种带动京津冀农业转型、以优良农产品满足首都人民需求”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通州模式,谱写北京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中的通州篇章。

三、有利条件

(一)北京城市副中心政策优势

通州区开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以来,特别是国务院印发实施《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15)以来,国家赋予了副中心更大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自主权,政策、项目、资金、人才不断集聚,不断为种业发展厚植政策土壤,能够为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强优势、补短板、破难题、控风险要求,推进玉米、小麦、大豆等国家战略物种及蔬菜、牧草等重要经济作物物种种源创新提供持续有力支撑。

(二)首都科技资源集聚优势

北京是我国种业科技要素最集中区域,汇集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一大批国内顶尖农业科研机构,中信农业、中化农业、首农集团、大北农集团等种业领军企业,全国95%的种业高端人才也在北京开展日常科学研究,为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科学调配优势资源,建设种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引领转基因、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创新,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首都对外开放优势

北京市是服务保障国家总体外交的核心阵地,是大使馆、跨国公司、国际人才汇集地。推进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是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纵深推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是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大任务,国事服务保障能力逐渐提升,国际高端要素加速聚集,对外交往日趋活跃,国际化服务日臻完善,为强化种业国内国际交流合作提供广阔舞台,为打造国际一流的种业创新联合攻关和成果展示交易平台打下坚实基础。

(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优势

园区充分发挥地处京津冀交界地区、地缘相邻、生态相融、文化相近的区位优势,发挥桥头堡作用,借助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机遇,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将通过资源汇聚、多方合作、成果转化、产业链条,与北三县优势互补、借力互助,建立从重点突破到多点开花、由协同发展到一体化发展的联动机制,共建上下游衔接的农业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引领京津冀做好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文章。

(五)于家务种业园区十年发展优势

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十年磨一剑”,目前,园区已入驻种业企业60余家,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12家国内农业顶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聘请多名专家院士组建了专家顾问团队,成立北京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以及3个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及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育成以京科968、京农科728为代表的玉米新品种100余个,累计推广面积超3亿亩。以京秋3号白菜,京欣系列西瓜,京葫36西葫芦等为代表的系列蔬菜新品种成功阻击了跨国公司对国内蔬菜种业的冲击,蔬菜年推广1000万亩以上。园区已建成千亩新品种展示基地、3万亩育种基地,建设现代化智能温室和种苗车间50栋约28万平方米,建立了一批规模化、宜机化、智能化的现代化蔬菜生产设施设备。科技小院建设不断推进,现代种业博览会欣欣向荣,产业融合发展态势不断向好,为园区延伸产业链条、推进现代种业产业集群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章  总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打造全球领先创新高地有关部署,以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立足首都种业创新优势、城市副中心政策优势和园区基础设施优势,全力抓好种业这个第一产业中的高精尖,用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聚集种业科技要素,突破前沿核心技术,集成转化科技成果,培育种业产业集群,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以创新链建设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把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打造成国家战略物种种源安全先行区、国际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国际种业创新成果汇聚转化中心和国家现代种业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区,有力支撑首都种业创新高地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聚焦种源安全

以补齐玉米、大豆等国家战略物种及蔬菜、牧草等重要经济作物物种种源短板为目标,依托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资源、人才、政策、主体等要素聚集优势,支撑北京市建设国家种业创新高地,强化机制创新、组织创新、模式创新,健全现代化种业创新体系。

(二)紧跟科技前沿

以突破转基因、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卡点为目标,突出科技创新在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首要地位,融合国内外种业创新要素,强化产学研联合攻关,完善集成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创新动力与研发成果竞相迸发的创新驱动格局。

(三)创新体制机制

以创新种业科研组织创新模式为目标,依托北京城市副中心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高效整合首都科技资源,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强化种子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加强种业国内国际交流合作,打造种业创新联合攻关和成果展示交易平台,促进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共建一批跨区域产学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实体,推动种业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四)坚持产业优先

以促进现代种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引进、培育种业龙头企业。建设成果展示示范和转化交易供应链体系,提升种业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打造种业产业集群。

(五)面向国际舞台

充分发挥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利用城市副中心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发挥国际种业会展和种业创新论坛等平台作用,建设集展示、交流、培训、品种引进等功能为一体的世界一流种业国际化平台,打造北京市种业对外开放新窗口。

三、战略定位

(一)国家战略物种种源安全先行区

按照国家种业振兴提出的种源自主可控目标,聚焦玉米、大豆、小麦、蔬菜、牧草等核心战略物种、重点卡脖子物种,实现重大品种重点突破,体现国家战略高度。引进一批承担国家重大战略性任务的产业主体和科研机构落地核心研发平台,加快研发创制出一批满足国家重大需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绿色新品种,在保障国家关键种源安全供给上发挥重要作用。

(二)国际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创新中心

按照国家种业振兴提出的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目标,聚焦关系种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技术领域,抢占基因编辑、全基因组育种、转基因等前沿技术、底层技术制高点。加强科研组织创新、科技政策创新,发展生物育种产业化示范基地的生物育种试验功能,在推动生物技术研发引领和产业应用上发挥重要作用。

(三)国际种业创新成果汇聚转化中心

聚焦机制创新和政策支持,以首都种业的高度、副中心的力度、国际性园区的广度,聚集全球范围内的种业创新成果和研发数据,打造面向世界的国际平台,构建种业科技示范应用新场景。探索完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衔接过程中的权益机制设计和成果价值评估体系,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和质量。搭建种业大数据平台,加速种业创新成果汇聚利用,解决科研成果碎片化问题。

(四)国家现代种业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区

聚焦种业产业提质增效,推动以种业为载体的产业融合发展。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种业龙头企业,建设种业成果展示示范和转化交易平台,发挥市场配置种业科技成果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设种子和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打造种业产业集群。以种子为龙头,带动传统农业种植地区特别是脱贫区域经济发展,形成“龙头+基地”的发展格局。

四、建设目标

国家战略物种种源安全先行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2025年,引进10家以上国家种业领军企业、10家以上京内顶尖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并与园区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由领军企业牵头,玉米、小麦、大豆、蔬菜商业化育种体系初步构建,战略种源育种联合攻关取得新突破,园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合攻关培育玉米、大豆、小麦、蔬菜等重大新品种40个以上;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完成,国际种质资源交流水平显著提高。到2030年,园区内聚集共30家以上种业龙头企业和国内顶尖优势科研单位,品种创新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在保障国家种源安全上发挥关键作用。

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2025年,3万亩种子科研试验基地改造完成,引进或培育10家新型研发机构,农作物表型与基因型鉴定平台和公共种业创新平台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在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基因编辑、转基因、全基因组选择等生物育种技术领域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到2030年,园区内核心育种研发平台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在生物育种、种业物联网以及其他技术领域获得核心专利40件以上,孵化培育一批高科技独角兽企业。

种业创新成果汇聚转化取得显著成效。到2025年,园区内植物品种测试中心建设完成并运行,通州区国际种业智库成功组建;生物育种产业化平台、种业大数据平台等一系列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创新成果转化平台落地运转。到2030年,园区品种测试能力领先全国,BT+IT”(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智慧种业园区初步建立。

现代种业产业集群发展形成规模。2025年,引进、培育一批龙头种业企业和基因编辑、生物育种、转基因高科技企业。种业交易中心基本建成,以种业为龙头,南部四镇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种业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30年,园区种业龙头企业集聚,园区实现种业与农业在价值链上的全面融合,“种业+”辐射带动副中心及周边园区的科技农业发展,副中心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第三章  重点任务

一、筑核:汇集优势力量,保障国家战略物种种源安全

(一)打造种业创新研发中心

依托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创设最优政策、打造最便利条件,支持先正达集团(中国)、隆平高科、大北农集团、北大荒集团、京研益农等种业龙头企业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优势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在园区开展研发,汇集国内最顶尖的种业科研力量,打造国家战略物种种源安全保障“主力军”。用好中国(北京)自由贸易区政策,广泛吸引国际顶尖研发机构、跨国企业研发中心等落户园区。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在科研创新中的积极作用,构建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组建现代种业研究中心,加强生物种业发展战略性研判和前瞻性研究,打造种业研究高端智库。

(二)建立种质资源战略保存及中转平台

高标准建设北京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设施,着力提升保存设施条件能力建设,系统开展种质资源等育种材料的保存和分发,确保农作物种业战略资源有效保护和高效流动。加快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优化种质资源准入通道,构建隔离检疫体系,配套检疫鉴定中心,促进资源流通便利,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有效防范生物安全风险,实现国外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绿色处理和高效利用。

(三)打造战略物种种源创新基地

聚焦国家战略物种种源自主可控,支持隆平高科、先正达集团(中国)、大北农集团、垦丰种业、中农发种业、京研益农种业等龙头企业基于自身优势,以玉米、小麦、大豆、蔬菜、牧草为重点,系统构建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及基因组选择预测模型,共建战略物种商业化育种体系开发平台。支持先正达集团(中国)建设种业共创平台(STS),支持隆平高科建设种业创新平台,支持种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平台建设。鼓励入园优势企业强化协作,推进战略种源育种联合攻关,提升园区优质品种供给能力,支撑种业自立自强。

二、创新:促进多方合作,引领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创新

(一)构建公共科研设施平台

加强种业科研用地基础设施建设,对3万亩种子科研试验基地实行用途管制,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支持园区与优势科研院所共建农作物表型与基因型鉴定平台,健全农业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基因发掘技术体系,大力开展资源表型与基因型精准鉴定评价和优异农业种质资源创制与应用,强化生物育种技术创新基础。整合院校企各方力量,打造种业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商业育种等公共科研平台,集中力量突破生物育种前沿技术瓶颈。

(二)推进生物育种技术攻关

依托公共科研平台促进科企联合创新,聚集资源、技术、人才,建立健全高效、便捷的科研企业联合机制,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化园区服务,打造科企联系平台,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其他企业联系对接,促进创新主体间优质资源、创新人才、科研设施等要素融通互补,全面提升生物育种技术研发能力。聚焦转基因、基因编辑、全基因组育种等技术高效应用,支持种业企业共建生物育种产业化示范基地,为生物育种产品线持续研发与生物性状导入提供条件保障。

(三)实施生物育种“双创”行动

聚焦种业科技创新需求,推动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与国际接轨,引进或培育从事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机构,打造由战略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领衔、多方资源协同的研发体系。用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唯一农业特色园区的政策优势,以功能基因组构建、基因转化载体研发、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为重点,强化公共设施和政策投入,大力培育创新型中小微种业企业,深度激发生物育种技术创新活力,打造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三、整合:强化成果应用,推进创新成果汇聚转化

(一)建设品种中试基地

依托生物育种产业化示范基地,在尊重科学、严格监管的前提下,加速推进转基因品种产业化的配套技术集成测试与示范。利用现有测试点布局,打造集区域试验、DUS测试、抗性鉴定、生产试验于一体的植物品种测试中心,配套建设农作物分子检测服务平台,提升品种中试能力,为种业单位提供分子检测服务。

(二)打造种业科技应用新场景

构建贯通行业管理、科研育种、种业市场等方面的种业大数据平台,集成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形成以BT+IT”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典型特征的高效农业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实现育种数字化高效管理。完善“一主两副”信息化政务服务系统,打造智慧种业园区。建立生育育种成果全程可追溯体系,建设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生物育种产业化研发和运营平台,以国际化、规范化的标准赋能园区种业整体提升。

(三)建设种业创新成果集成转化平台

围绕科技成果转移、中试、新品种推广应用等环节,引进种业科技成果交易机构,打造以科研院校等为主体的实体交易中心。改造种业会展中心,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展示示范,重点推广高产优质、绿色专用、适宜机械化生产、轻简化栽培的新品种及其配套栽培管理技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集成转化。设立种业产业基金,支持金融机构与种业企业建立对接机制,有效解决种业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等问题。

四、拓链:壮大龙头企业,推进现代种业产业集群发展

(一)培育种业产业生态

汇集园区科技、人才、政策、金融等优势资源,打造具有独特竞争力的种业产业生态。加大对园区内种业企业的科研投入以及高端科技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优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科企紧密合作,支持企业构筑核心研发能力。依托种业产业基金,鼓励园区企业通过产业并购做大做强,支持园区企业上市融资,为企业发展提供持续金融动力。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创新能力强的种业龙头企业。

(二)打造于家务农业公园

围绕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核心区,重点启动北京市现代种子博览园、种子博物馆、科技田园、路亚基地等项目,串联“科技与生活、都市与农业”,打造集科普教育、田园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于家务农业公园,充分利用休闲旅游和农业科普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发挥区位优势,深度挖掘“京种”“京牌”的价值优势,提升“京牌”种子在国家种业创新链、产业链中的位势和影响力,打造京种销售、主攻京菜推广、打造由种子到农产品的全链式供应体系。

(三)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

以种业为基础,以“科技、文化、品牌”为理念,探索发展生物育种科技服务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种业会展经济等产业新业态。充分发挥种业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三金”联农模式、“订单农业”模式、“村企合作”模式,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五、开放:强化国际交流合作,推进中国种业走向世界

(一)发展国际种业会展经济

发挥中国(北京)自由贸易区政策优势,建设种业会展中心,吸引承接国际种业品牌会展,培育高层次会展经济,扩大种业主题会展品牌影响力,定期举办中国(北京)种业大会,积极争取承办种业国际博览会等科技交流活动。搭建种业国际交流和交易平台,开展科技创新成果引进、技术交流、转让交易。

(二)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培训

探索国际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园区科研单位接收国际高层次来华留学生、实施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影响力领军人才,为增强北京市种业科技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撑。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走出国门,开展科技创新成果技术交流和转让交易,开拓国际种业市场。建设生物育种产业化监管创优培训中心,开展生物育种产业化监管和国际交流培训,推广国际先进的全程安全监管合规体系及抗性治理方面的实践和经验。

(三)打造国际知名种业品牌

积极支持园区种业企业以园区整体形象参加世界种子大会、亚洲种子大会、中国种子大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及论坛,推介园区和企业品牌,支持园区种业创新成果宣传展示,扩大国际知名度。鼓励园区内种业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推动园区内优势品种走向世界,致力于将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打造成为聚集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和北京种业对外开放的展示窗口。

第四章  工程项目

围绕“两区两中心”总体目标,谋划一批可操作、可落地、带动能力强的工程项目,包括种源安全保障工程、技术创新引领工程、成果集成转化工程、产业链条塑造工程、种业国际化工程五大工程。

一、种源安全保障工程

围绕建设国家战略物种种源安全先行区,以筑造园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建设核心育种创新平台,支持平台积极承担国家层面和北京市层面科研育种项目,重点推进企业总部基地、优势科研院所聚集基地、农作物种质资源周转库、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战略物种商业化育种体系开发平台、战略种源育种联合攻关、种业共创平台等项目,全力选育玉米、小麦、大豆等战略物种及蔬菜、牧草等经济作物物种突破性新品种。

二、技术创新引领工程

围绕打造国际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创新中心,以推进协同创新为抓手,搭建集成创新应用体系,重点推进农作物表型与基因型鉴定平台、公共种业创新平台、种业科研示范基地保护与建设、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农作物育种加速器、生物育种产业化示范基地、高技术企业孵化器、引进和培育新型研发机构等重点项目,推动政产学研融合发展,引领生物育种技术创新。

三、成果集成转化工程

围绕建立国际种业创新成果汇聚转化中心,培育生物育种产业集群,重点推进植物品种测试中心、生物种业试验测试平台改造提升、产业园大数据中心、种业研究中心、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基地、引进种业产业基金等项目,强化科研数据应用,高效转化创新成果。

四、产业链条塑造工程

围绕构建国家现代种业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区,重点推进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园区科技服务中心、都市型现代农业培育、种业会展经济培育、农产品直供中心、“京种”和“京牌”培育等项目,提升种业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助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围绕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开展环境整治及景观提升,启动北京市现代种子博览园、种子博物馆、科技田园、路亚基地等项目,打造集科普教育、田园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于家务农业公园,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五、种业国际化工程

以推动园区种业对外开放为主线,以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为契机,引进国际种业巨头,建设种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种业会展中心、生物育种产业化监管创优培训中心、为北京种业科技创新资源汇集、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技术推广提供重要支撑。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通州区现代种业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园区规划、建设、招商、运营及政策制定。落实并理顺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管委会,负责园区日常管理工作。发挥属地、宣传、发改、财政、科技、经信、规自、住建等部门和法检两院职能作用,在政策、资金、用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支撑。协调市级相关部门安排年轻干部以挂职方式参与园区工作,更好对接国家和市级资源。园区内主要企业和科研机构负责人参与到园区管委会机构中,负责相关工作在专业层面的统筹协调与落地实施。

二、强化人才支撑

创新引才、育才、用才体制机制,完善种业科技人才保障服务。设立种业领军企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前沿技术领军人才的柔性引进、兼职兼薪、按劳取酬等支持政策。支持国家级科研教学单位、国家部委直属事业单位和创新型种业企业在科技园区建立分支机构和研发总部。探索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为科技园区发展储备优质人力资源。加强国际人才培训交流,建立境外人员执业资格单项认可制度,实现专业人才的引进、汇聚和自由流动。

三、加大资金支持 

确保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政策和运行机制。加强政策协同,统筹市、区两级种业相关财政资金,进一步归拢零碎化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对引入的国家级研发平台、重大项目等给予持续的运行、研发等费用支持,在种质资源保护、种业研发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品种示范推广等方面建立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探索多元投融资方式,引导更多主体参与种业创新发展,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和行业协会加大投入建设。支持开展适合种业科技型企业的个性化融资服务。支持园区符合条件的种业企业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转让、债券发行、资产证券化。鼓励企业牵头组建种业创新联合体,争取国家级重大研发项目、重大专项等经费。对园区入驻单位的知识产权成果加强资金支持。

四、健全发展政策

制定覆盖范围广、支持力度大、稳定性强的种业发展政策。加大对种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推动开展种业知识产权保险业务试点,为各类种业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建立领军企业的种业国家重点项目“一事一议”机制,开辟绿色通道,实行特事特办。推进园区内企业设立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试点,通过设立联合共享试验平台等措施,保障科研用地用房及配套设备的充足高效。

五、开展评估监督

充分吸纳国家、北京市、通州区等各级的中央规划及实施方案内容,结合通州区优势资源禀赋,科学设立园区建设项目、高效引入园区主体,做好规划衔接,避免项目重复建设。建立综合督查与专项督查、定期督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督查机制。细化考核指标,科学设置评价体系,将园区种业发展列入通州区各部门年度考核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实施效果进行独立跟踪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及时动态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附件:1.关于推进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项目清单

          2.关于推进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清单

         3.关于推进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清单

附件1

关于推进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高质量
发展的项目清单

序号

建设国家战略物种种源安全先行区

1

建设企业总部基地

园区平台公司

2

服务优势科研院所落地

区科委、区财政局、园区种业企业和科研院所

3

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周转库

园区平台公司

4

提升国家级观赏鱼原良种场

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5

建设食用菌菌种资源保存中心

园区平台公司

6

建设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

园区平台公司

7

开展战略种源育种联合攻关

隆平高科、大北农集团、中国农科院、

中国农业大学等

8

建设战略物种商业化育种体系开发平台

隆平高科、先正达、大北农、北大荒、

中农发、京研益农等等共同承担

9

建设种业共创平台(STS

种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打造国际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创新中心

10

搭建农作物表型与基因型鉴定平台

区农业农村局、园区平台公司和科研院所

11

建立公共种业创新平台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

12

强化种业科研示范基地保护与建设

园区平台公司

13

组建创新联合体

优势种业企业、科研单位

14

建设农作物育种加速器

优势种业企业、科研单位

15

建设生物育种产业化示范基地

于家务乡政府、园区平台公司

16

建设高技术企业孵化器

园区平台公司

17

引进和培育新型研发机构

相关企业

建设国际种业创新成果汇聚转化中心

18

植物品种测试中心

园区平台公司

19

改造提升生物种业试验测试平台

园区平台公司

20

产业园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

区农业农村局、园区平台公司和于家务乡政府

21

种业研究中心

区农业农村局、区发展改革委、区科委、

中关村管委会

22

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基地

于家务乡政府

23

引进种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

园区平台公司、于家务乡政府

24

提升种业会展中心工程

园区平台公司、于家务乡政府

25

建立种业产业基金

区金融办、区财政局

构建国家现代种业产集群发展示范区

26

提升市级水产育繁良种场

北京彩龙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北京贤雅聚悦生态农业园

27

建设北京市现代种子博览园

于家务乡政府、园区平台公司

28

建设于家务农业公园

于家务乡政府、园区平台公司

29

提升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基础设施

于家务乡政府

30

建设生物育种产业化监管创优培训中心

先正达集团

31

建设园区科技服务中心

园区平台公司

32

培育都市型现代农业

园区平台公司

33

开展“京牌”培育项目

园区平台公司

34

建设农产品直供中心

东升农业集团

35

建设国际会展中心

园区平台公司、北京种业协会等

附件2

关于推进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高质量
发展的任务清单

序号

   

汇集优势力量,保障国家战略物种种源安全

(一)

打造种业创新研发中心

1

引进隆平高科、先正达集团中国、大北农集团、京研益农种业等种业龙头企业

区农业农村局、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于家务乡政府、区人力社保局、区市场监管局

2

引进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优势科研院所、高等学校

区委组织部、区科委、区人力社保局、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于家务乡政府、区科协

3

建立种业研究中心

区农业农村局、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

(二)

建立种质资源战略保存及中转平台

4

高标准建设北京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设施,着力提升保存设施条件能力建设,系统开展种质资源等育种材料的保存和分发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通州分局、区科委、区农业农村局、于家务乡政府

5

加快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优化种质资源准入通道,实现国外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绿色处理和高效利用

区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通州分局、区科委、区农业农村局、于家务乡政府

(三)

打造战略物种种源创新基地

6

以玉米、小麦、大豆、蔬菜、牧草为重点,系统构建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及基因组选择预测模型,共建战略物种商业化育种体系开发平台

区科委、区农业农村局、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于家务乡政府

7

建设种业共创平台(STS)和种业创新平台,集成示范全球领先的生物技术、品种产品线和育种产业化先进经验

区科委、区农业农村局、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于家务乡政府

促进多方合作,引领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创新

(一)

构建公共科研设施平台

8

加强种业科研用地基础设施建设,对3万亩种子科研试验基地实行用途管制,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

区农业农村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通州分局、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于家务乡政府

9

支持园区与优势科研院所共建农作物表型与基因型鉴定平台,健全农业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基因发掘技术体系

区农业农村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通州分局、区科委、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于家务乡政府

10

整合院校企各方力量,打造种业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商业育种等公共科研平台

区委组织部、区人力社保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通州分局、区科委、于家务乡政府

(二)

推进生物育种技术攻关

11

建立科企联合创新机制,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其他企业联系对接

区科委、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于家务乡政府

12

支持种业企业共建生物育种产业化示范基地

区农业农村局、区科委、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于家务乡政府

(三)

实施生物育种“双创”行动

13

引进或培育从事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机构

区科委、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

14

培育创新型中小微种业企业,打造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区科委、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

强化成果应用,推进创新成果汇聚转化

(一)

建设品种中试基地

15

建设集区域试验、DUS测试、抗性鉴定、生产试验于一体的植物品种测试中心,配套建设农作物分子检测服务平台

区农业农村局、区科委、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于家务乡政府

(二)

打造种业科技应用新场景

16

建设贯通行业管理、科研育种、种业市场等方面的种业大数据平台

区农业农村局、区科委、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于家务乡政府

(三)

建设种业创新成果集成转化平台

17

围绕科技成果转移、中试、新品种推广应用等环节,引进种业科技成果交易机构;改造种业会展中心,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展示示范

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区科委、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于家务乡政府

壮大龙头企业,推进现代种业产集群发展

(一)

培育种业产业生态

18

设立园区种业产业基金,支持金融机构与种业企业建立对接

区农业农村局、区金融办、区财政局

(二)

打造于家务农业公园

19

建设北京市现代种子博览园,以种子博物馆,科技田园、路亚基地等项目为重点,打造于家务农业公园,充分利用休闲旅游和农业科普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区园林绿化局、区农业农村局、于家务乡政府、区水务局、区文化和旅游局

20

提升“京牌”种子在国家种业创新链、产业链中的位势和影响力,打造京种销售、主攻京菜推广、打造由种子到农产品的全链式供应体系

区科委、区园林绿化局、区水务局、区农业农村局、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于家务乡政府

(三)

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

21

发展生物育种科技服务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种业会展经济等产业新业态。

区科委、区园林绿化局、区水务局、区农业农村局、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于家务乡政府

强化国际合作,推进中国种业走向世界

(一)

发展国际种业会展经济

22

建设国际会展中心,承办大型国内外展会、论坛等科技交流活动,开展科技创新成果引进、技术交流、转让交易。

区农业农村局、区科委、于家务乡政府、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

(二)

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培训

23

建设生物育种产业化监管创优培训中心,开展生物育种产业化监管创优培训

区农业农村局、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

(三)

打造国际知名种业品牌

24

支持园区企业参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及论坛,推介园区和企业品牌

区农业农村局、区科委、于家务乡政府、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




附件3

关于推进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高质量
发展的政策清单

序号

政策名称

主责单位

资金来源

支持事项

建设国家战略物种种源安全先行区

1

支持种业总部型经济发展

区农业农村局

区财政支持

纳入种业专项资金池

2

鼓励优质种业企业落户

区农业农村局

区财政支持

纳入种业专项资金池

3

支持种业招商服务平台发展

区农业农村局

区财政支持

纳入种业专项资金池

4

⠼/span>支持种业企业持续经营

区农业农村局

区财政支持

新设条款,参考通八条单设种业专项资金池,区财政资金给予支持

5

支持科研机构创设运行。对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以及新引进或新获批的新型研发机构给予奖励

区委组织部

区科委
区科协

区人力社保局

区财政支持

纳入《通州区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实施细则》

6

支持平台共建共享

区农业农村局

区财政支持

新设条款,区财政资金给予支持

7

支持科技项目配套申报

区农业农村局

区财政支持

新设条款,区财政资金给予支持

8

支持主体申报信用企业

区农业农村局

区财政支持

新设条款,区财政资金给予支持

9

高管与专业人士区域贡献

返还

区农业农村局区税务局

区财政支持

纳入种业专项资金池

10

支持优惠租赁办公用房

区农业农村局

区财政支持

纳入种业专项资金池

11

支持优秀人才落户

区委组织部

区人力社保局

区财政支持

给予种业人才更多服务支持

12

支持种业人才服务提升,包括交通、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

于家务乡政府区教委
区卫生健康委

区财政支持

给予种业人才更多服务支持

打造国际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创新中心

13

支持农作物新品种应用推广

区农业农村局

区财政支持

新设条款,区财政资金给予支持

14

对新入驻或新认定的种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奖励

区经济和

信息化局

区财政支持

纳入区经济和信息化局《通州区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
管理办法(试行)实施细则(2021版)》奖励

15

对新入驻或新认定的种业国高新企业给予奖励

区农业农村局

区财政支持

纳入种业专项资金池

建设国际种业创新成果汇聚转化中心

16

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市级
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等给予奖励

区发展改革委

区科委

区财政支持

区财政资金给予支持
沿用《通州区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实施细则》
(通政办发201719号,按区级标准额度继续支持

17

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和市级试验示范中心或基地给予奖励

区农业农村局

区财政支持

新设条款,区财政资金给予支持

18

支持设立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成果转化基地、实验站等

区农业农村局

区财政支持

新设条款,区财政资金给予支持

19

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和市级
科技孵化器给予奖励

区科委

区财政支持

纳入《通州区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实施细则》(通政办发201719

20

支持种业科研成果转化

区农业农村局

区财政支持

新设条款,区财政资金给予支持

构建国家现代种业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区

21

支持产业基金创立运营

区农业农村局

区金融办

区财政局

区财政支持

新设条款,区级财政资金给予支持

22

支持应用场景开发建设

区农业农村局
区科委

区财政支持

新设条款,区级财政资金给予支持

23

支持企业参展办展

区农业农村局

区财政支持

新设条款,区级财政资金给予支持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产业规划(2022-2030年)》的通知

相关解读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北京市通州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