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荻秋)
问题及分析: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日新月异,通州区全面建设蒸蒸日上。2017年11月23日,根据北京市通州区人代会六届三次会议要求,北京城市副中心计划3年内新增133所学校和幼儿园。这为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促进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共同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也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一、教育事业与体育事业融合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都是党和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事业,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王登峰司长在强调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时说:“如果说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体育应该是教育的基石”。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教育事业与体育事业融合发展,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符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符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定位需求,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二、教育事业与体育事业融合发展大势所趋、前景广阔
以清华大学为例,早在2013年喀山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中,就有15名队员来自清华大学,他们分布在田径、射击、游泳、男排、击剑、沙滩排球等项目。现在。清华大学更是拥有包括田径、篮球、射击、跳水、游泳等20余个项目在内的30多支队伍,他们以“体脑平衡、追求卓越”作为指导思想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探索实行以大学为基地,横向与体育系统合作、纵向与中小学衔接的“一条龙”培养模式。“在校、在读、在训”是清华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一以贯之的原则。用清华大学现任党委书记陈旭的话说,清华培养的是“学生运动员”而非“运动员学生”。
三、教育事业与体育事业融合发展符合通州发展新要求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为通州学校教育事业与体育事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2018年3月29日,北京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规模将在130万左右,计划3年内新增133所学校和幼儿园。目前,人大附中、北理工附中、首师大附中等十几所名校均已在通州落地生根,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融合发展即符合通州发展新要求,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
建议:
一是联合办学,不断探索创新教育与体育融合发展的新路子。联合办学即可最大限度促进教育多样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还可及早发现适合各类运动的好苗子,为国家发现和储备各类后备人才,进而促进形成共同选才。建议先在通州区选取1-2所试点学校,给予政策支持,让学校走开教育与体育联合办学之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体育与社会,与经济实体的联姻,政府出资与动员社会力量相结合,利用学校现有场馆设施或学校周边可用体育资源,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联合教育和训练。不断扩大训练规模,逐步扩大学校联合办学的自主权,以激发其生机与活力,为实现优质体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最佳融合提供可靠支撑。同时,学校也可尝试与周边体校联合办学,引进优质体育师资力量助力教育,让教育与体育从“两张皮”到“一股劲”,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特色共建、责任共担、义务共尽、互利共赢”。
二是打造特色,让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辅助品牌。随波逐流的教育,不会哺育一代英才;没有特色的教育,不能彰显名校华章。建议政府根据各学校不同特点和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协助每所学校打造属于自己的特有体育品牌,让体育反哺教育,可将游泳、篮球、乒乓球、武术等体育项目在全校普及,并作为一门常规课程纳入日常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各项运动与体育课、阳光体育大课间、课余训练、竞赛等有机地结合,形成体育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教学训练模式;参加全校普及的体育运动项目活动的学生要达到学校学生总数的98%以上。学生毕业时,要有90%以上学生掌握两种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学校要选拔组建课余训练的运动员梯队,每天下午进行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专项基本技能训练。在推进“体教融合”,铸就金牌“摇篮”的过程中,将体育融入教育、融入生活、融入健康、融入快乐,倡导学生“在玩乐中求知,在运动中健体”。
三是营造氛围,为学校教育与体育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平台。政府、教育局、体育局应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尽快联合建立形成引导和督导学校一手抓教育、一手抓体育的奖励激励机制,鼓励典型示范校,评比体育特色校,宣扬表彰示范校,大力倡导专业教练进校园。定期搭建平台组织各类体育比赛,为各学校互帮互学提供平台和机遇;定期组织各学校召开交流座谈会,建立常态的“走出去、引进来”学习交流机制,让各学校、学生在交流中提升,在比赛中共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