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协会议 > 社情民意 > 社情民意信息  > 正文
2王心力关于以“一增、一强、一通”为抓手,
发布时间:2019-01-03     信息来源:区政协

关于以“一增、一强、一通”为抓手

提高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务建设水平的建议

经济界王心力

201812月)

经过几十年的城市建设,通州区经历了从卫星城到重点新城再到聚焦通州、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历程,城市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近两年,城市副中心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一批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落户通州,多项便民设施建成使用,有效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但是,要想进一步提升市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我想各级政府还需要从群众身边的事入手,集中解决一批群众痛点问题。

这里面有三个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不足。不仅是通州区,很多老城区在建设过程中,往往优先注重住宅建设和商业配套,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上有一定的滞后性。当人口激增需求增大,建设空间又不够的时候,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的局面就会进一步加剧。

二是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工作还需加强。开发商要开发楼盘,就必须配建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这本来是好事。但是从规划到建设到接收,这项工作涉及很多领域很多部门,仅监督管理和接收使用单位就达40余家。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建了不达标、建成交不了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存在,居民反映强烈。

三是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不高。保证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是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利用效率和居民使用设施便捷程度的重要前提。造成可达性不高的原因一方面是设施建设不完善,密度不够,另一方面主要是受城市形态、交通路网、居民区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比如河流铁路对可达区域的挤压,大型封闭小区围墙的物理阻隔,路网密度不够、断头路不通等。举个例子,运河东岸,通胡路以北的京贸国际城小区,应该算一个很大的小区。小区居民如果想去西侧的运河文化广场和月亮河城堡里的电影院,均需绕行至与芙蓉路紧邻的东门,非常不方便。原因就是小区西边路不通,如果有路就直接过去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0%的被调查者对公共服务设施不满意的原因与设施可达性有关,说明可达性、便捷性已经成为居民评价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的首要因素。

针对上述问题,我建议以“一增、一强、一通”为抓手,切实提高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务建设水平。

“一增”就是增加设施供给能力。建议强化存量土地利用,深入挖掘整合各类资源,通过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新建一批文化活动场馆、体育健身场馆和商业便民网店,弥补现有设施数量的不足。将“疏解整治促提升”腾退的空间进行台账式管理,为完善补充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创造条件。对于一些腾退的边角空间,应尽快改造成公共休闲空间或小微绿地,增加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强”就是加强居住小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工作。建议成立由主管副区长担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工作中的标准不一、重大分歧和历史遗留问题。建成区的公服移交应该按合同约定尽快移交,符合条件的任何单位不能拒绝交付和拒绝接收;不符合条件的要求属地设置兜底部门协调交付。还有,规划国土部门和住建部门应加大对开发商的监督管理力度,确保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符合实际需要,符合接收单位使用标准,防止产生移交纠纷。

“一通”就是打通阻隔,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时,除了按照传统服务半径算法,还应体现生活圈与道路可达性的联系、阻隔因素对步行范围的影响等,避免到达时间理论与实际不符。对于建成区,建议加快各种断头路、规划路及居住小区周边路网建设,打通道路微循环。我想这里面属地政府应该更加主动地发挥作用,能不能做个全面的调查,看看辖区内哪些小区可以通过改造周边路网或增加出入口,就能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从而让居民出行更加便捷、顺心。这样做可能比增加各种设施效果来的更好、更快。总之,我们要实现“一刻钟服务圈”的目标,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就不能忽视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和便捷性。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州区政协 电子邮件:zhxbwmk@bjtzh.gov.cn
技术支持:北京市通州区信息中心 京ICP备 05031679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18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