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协会议 > 社情民意 > 社情民意信息  > 正文
13陈喜波关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9-01-03     信息来源:区政协

关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加强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建议

文化体育界陈喜波

201812月)

党的十九大首次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并且首次写入了《党章》。北京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三年专项行动,2020年底前将基本完成全市所有村庄的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同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也需要运河沿线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利用,为此我们建议在我区美丽乡村建设中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

一、加强通州区村落文化的挖掘梳理工作,为保护利用提供基础支撑

调查研究是制定具体政策的出发点,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对全区村庄文化进行全面调查,掌握通州村落文化的整体面貌,了解乡村文化资源的总数、分布以及保存、利用情况,从而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第一手资料,也有利于因地制宜制定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各种文化举措。在全区村落文化全面调查基础上,整合区内外各种科研力量,加强村落文化的挖掘和梳理工作,将优秀的、符合时代发展主题的、价值品位高的传统文化资源梳理出来,对各种文化素材进行分类整理,为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支撑。

国家乡村振兴建设十分重视村镇史志的编纂工作,这是建设乡村文化的重要环节。编修村镇史志既是保存历史,又是提供历史借鉴,还是乡村治理的智慧源泉,因此加强村落文化调查是必须而且是必要的工作。通州区部分古村落历史长达千年,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由于文献记载有限,很多内容需要从实地调查中来获取资料,如传说、历史遗迹等,通过深入的研究,可以解开历史真相,还原古村落发展的脉络以及演变逻辑,这对古村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未来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当中,通州区应责无旁贷地加强村镇史志编纂工作,抢救村落历史,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加以传承和利用,打造文化大区,树立通州文化形象。

二、加强乡村文化传承利用,重塑乡村文化价值理念,为建设乡村治理体系提供文化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在产业形态、生态环境、村俗乡风等内容,更要重视乡村文化的优化。古村落是活态的文化遗产,通过乡村文化调查和梳理,对那些能够真正体现乡村文化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资源充分加以传承和利用,既实现了保护的目的,又能提高乡村文化品位。通州乡村当中,产生了很多历史名人,这些人的美德懿行需要加以挖掘和弘扬,乡村先贤有利于激发后人,对树立良好村风民俗具有积极的作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质不是物质形态上的美丽,而是文化品位高,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乡村社会,服务于培育心灵美丽的社会主义新村民这一终极目的。通过加强乡村文化传承利用,重新挖掘利用古代乡村建设智慧,结合时代精神,构建新型乡村文化理念,创建新型的乡村治理体系,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智慧。

三、建设重点运河文化村落,打造通州大运河文化带上的美丽建设样板

北京市提出三个文化带建设的发展战略,运河文化带建设是重中之重。通州区地处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的核心地段,理应在运河文化建设方面走在北京市前列。大运河沿线分布着数百个村落,千年运河的浸润使得每个村庄都有着丰富的运河文化内涵。通过运河文化古村落的调研,找到那些文化内涵丰富、村落风貌较好,生态环境优良,具有独特乡村风俗的村落。通过整体设计,以区域内大运河为一条主线,在两岸一公里范围内重点打造数个美丽乡村样板工程,并通过这些样板村庄的示范,带动全区九个乡镇片区内所有村庄积极响应参与,逐步形成运河美丽乡村、延芳淀湿地、路县故城遗址、通州古城及环球影城多点互动的良好生态、经济、社会治理格局,用一句话表述即“一条线、九区片,十方村、

万家建,户户兴,人人赞”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通过发展古村落文化旅游,改善民生,促进运河文化带建设。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打造大运河文化带上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工程。

综上所述,我们建议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既能实现乡村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又能促进乡村文化的振兴和繁荣。通过构建“一条线、九区片,十方村、万家建,户户兴,人人赞”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实现北京城市副中心城乡文化兴盛、和谐发展的发展目标。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州区政协 电子邮件:zhxbwmk@bjtzh.gov.cn
技术支持:北京市通州区信息中心 京ICP备 05031679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18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