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协会议 > 提案信息 > 2018优秀提案 > 党派团体界别提案  > 正文
党023工商联界关于优化我区营商环境,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提案
发布时间:2019-01-03     信息来源:区政协

023

:关于优化我区营商环境,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提案

提案单位:工商联界

拟建议承办单位:区经信委、区发改委、区投促局、区规划分局、园区管委会、区商务委区国土分局

签发人:曹恒永

20171120

联系人姓名:孟磊

通讯地址:通州区梨园镇云景南大街小街桥西路南300米京开宝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电话:18911929988

邮政编码:101100

审查意见:同意立案

通州区政协提案委员会

2017121

问题及分析:

824日张力兵区长与部分“高精尖”企业负责人就“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城市副中心发展”进行座谈交流。他强调“通州区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中走出一条具有北京城市副中心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2017117日年通州区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解读全区产业、科技、人才等政策以及鼓励、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努力打造营商、亲商的环境,让符合城市副中心定位的企业落户通州,不断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的步伐。在此基础上,区工商联界别委员近日召开了委员座谈会,重点学习了中央、市区的工作精神和部署,同时,工商联界委员们对进一步优化我区营商环境,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做好“高精尖”企业的引进落地工作,为企业做好服务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具体情况是:

通州区十三五规划指出要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根据《北京“高精尖”产业活动类别(试行)》,目前全区443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共34家高精尖企业,2017年上半年1-6月,高精尖企业实现产值50.7亿元,同比增长27.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23.7个百分点。从企业数量看高精尖”企业比重与副中心发展不匹配。

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通州区产业发展缓慢,“有城无业”现象严重。

通州区作为北京最早确立的重点新城之一,并未能摆脱产业发展滞后、“有城无业”的“卧城”形象。由于历史原因,通州区无论在产业规模以及产业结构上均落后于其他重点区县,具体表现为经济与人口规模偏小,工业总产值偏小,工业产业结构有待提升,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重工业比例偏低。现阶段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重点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落后生产型企业大批疏解退出。短时间内形成一定的产业真空一方面疏解退出企业部分技术人才未能和企业一同转移退出造成人才流失;另一方面短时间内对于我区财政税收带来不利影响;再一方面疏解退出产业载体闲置短时间未能安置。面对“有城无业”的现状急需引进符合我区产业规划和定位的“高精尖”产业,因此如何以产业结构升级及空间布局调整实现城市空间结构对我区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二)通州工业对经济增长、吸纳就业有显著效应的“高精尖”产业发展不足高端产业用地比例有待提高。

之前通州一直以工业和房地驱动区域发展,虽然通州工业用地总量快速膨胀但是工业总产值增长乏力。而以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的服务经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总部经济为特征的“高精尖”产业发展不足。高端商务金融、创意文化为代表的高端产业对通州经济发展的贡献并不显著。并且,房地产业的影响远远大于工业。通州产业发展过分倚重房地产业而工业远落后其他新区,由于过于依赖房地产业“短平快”式的土地财政模式,未能培育起具有持续“造血”功能的现代产业体系急需高精尖现代产业体系支撑未来副中心发展。而一些本应集聚高端人才、持续产出高附加值的“高精尖”产业用地区位条件相对较差,如高等级交通沿线附近内产业用地比例少于房地产用地,区位较差意味着生产成本提高与生活便利程度下降,导致诸如“高精尖”产业的先进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生产等高端产业环节发展缓慢。

(三)村镇工业大院聚集疏解企业较为集中“造血”功能不足,疏解退出后对村集体经济影响很大。

由于历史原因我区村镇工业大院聚集大量传统工业企业和不符合副中心定位的小散乱企业。在此次产业疏解退出工作中由于一些企业租用的是村镇集体用地或厂房,一方面由于产业转移大势所趋大量企业外迁,短时间内“高精尖”业态跟不上,传统产业优势渐失。出现税收减少、产业竞争力下降、厂房闲置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产权所有者急于变现,后续产业跟不上势必造成产权人私自出租引进不良企业。再一方面租赁乡镇厂房及用地企业转移退出后,原有闲置厂房楼宇想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商务办公但不能工商注册或者整栋大楼工商注册数量仅有一个。造成疏解后新项目进不来乡镇税收大幅减少直接导致乡镇政府财政收入下滑,集体收入减少。

(四)高端产业引进及扶持政策制定不完善。

针对产业发展我区相继出台了《通州区促进产业发展暂行办法》、《通州区促进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等一系列产业发展促进政策。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总部、物流、文化创意、汽车零部件、金融等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通过加强部门间、政策间的衔接配合,提高政策实施效果。制定并完善产业政策,实施产业引导政策和产业培育政策。

然而随着我区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定位调整,我区原有产业定位及功能定位应随之提升。因此建议结合我区现实情况,在保障政策延续的基础上针对未来我区重点发展的“高精尖”产业纳入产业政策中。建议区政府尽快协调相关委办局结合我区副中心定位及产业规划出台或完善现有《通州区促进产业发展暂行办法》

建议:

(一)构建创新企业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市场化的全程支持体系,从孵化器、加速器、创新厂房到总部大厦的空间支持体系,加大总部经济的扶持。

建议整合我区存量楼宇资源,通过盘活、转型将闲置楼宇资源综合利用搭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汇集的平台。服务我区创新创业工作及北京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建议政策鼓励在自有用地或闲置场地上建设总部大厦或购置楼宇做总部大厦,给予一定补贴。加大总部经济的扶持。认定为市总部企业的,给予市奖励金额后的追加奖励;认定为区总部企业的,给予一次性补助。新引进或设立总部的企业,经认定后,按对地方财政贡献,给予一次性奖励。优先安排并支持总部企业以“招拍挂”或通过旧工业区改造等方式获得建设用地,总部企业在自有用地上建设总部大厦或购置楼宇做总部大厦,给予一次性补贴。

(二)以强化产业用地绩效管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引进高精尖产业。

加快产业用地供给,做好符合副中心产业定位的高精尖产业项目前期工作,加强与各级、各部门的沟通协调,提高高精尖产业项目用地供应比例,将我区高精尖产业项目用地需求优先纳入全市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推动列入市土地供应计划的产业项目尽快参与“招拍挂”。

结合高精尖产业规划布局制定高精尖产业功能区划分,同时结合我区园区情况将各个园区资源集中、整合、聚集形成整体布局统一规划。通过标准厂房订制、企业孵化园转型、土地弹性出让、土地租赁引进高端产业等方式进行项目引进,享受长期的投资收益。支持功能区对于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高精尖产业项目进行参股或股权合作,分享财税贡献的同时,形成长期的资本收益。

(三)弥补产业疏解退出后产业发展空间闲置,推进我区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高端发展激发自身“造血”功能。

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以产业升级和统筹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试点工作试点为抓手,推动村集体经济由“简单出租”向“投资管理”转变,实现资产资本化。按照建设副中心的标准,做好统筹规划高效盘活利用好宝贵的土地资源。加强对村集体经济转型的指导。加大对村集体经济的帮扶力度,制定村集体经济转型工作方案,明确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方向。引导村集体公司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鼓励引进职业经理人和专业人才参与经营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工业大院改造模式。创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村集体经济合作发展政策措施,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专业经营、村集体参与的合作模式,实现村集体公司的空间资源与社会资本的资金优势对接,通过给予工商注册条件支持发展以创新创意产业园、总部基地、商务楼宇、总部大厦等高级业态,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四)出台促进高端产业引进及扶持政策助力高精尖产业发展。

加强高精尖项目的招商引资。通过发挥高精尖项目带动作用,采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立足副中心用国际视野主动积极承接发达国家高精尖产业项目,以高精尖产业项目提升产业层次和能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和奖励,支持和鼓励各单位、社会中介组织和个人引进高精尖产业(企业)项目,奖励资金可用于引进高精尖企业发展,员工福利,和中介人奖励以及区内各产业园区围绕高精尖产业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针对引进对我区产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高精尖产业项目或企业,制定专门措施,从财税、空间、人才、服务、环境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对于带动作用特别大的高精尖项目,可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更大优惠。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州区政协 电子邮件:zhxbwmk@bjtzh.gov.cn
技术支持:北京市通州区信息中心 京ICP备 05031679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18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