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人民政府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和市政协提案工作总体情况

分享:
字号:        

通州区人民政府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

和市政协提案工作总体情况

202111月)

2021年,通州区人民政府共承办市人大代表建议和市政协提案44件,其中,建议23件,主办10件,会办13件;提案21件,主办4件,会办17件;合计主办14件,会办30件。

通州区政府高度重视市级建议提案的办理,按照《2021年市政府系统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和市政协提案工作程序和要求》,区政府领导在区政府常务会上集体研究部署办理工作,副区长领衔办理部分重点建议提案,相关单位狠抓办理工作落实,切实做到办前有沟通,办中有联络,办后有延伸。截至目前,44件建议提案均已依法按期办复,代表、委员满意率100%。其中,0014号建议、0602号建议、0649号建议、0652号建议、0919号建议、0364号提案答复意见通过区政府官网公开。

关于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

0014号建议的答复意见

您提出的关于“城市副中心打造健康主题公园”的建议收悉,我们会同市园林绿化局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就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十三五”时期,城市副中心绿色空间大幅拓展,“一带、一轴、两环、一心”的绿色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先后新、改建完成西海子公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运潮减河公园、永顺城市公园等7个大型城市公园;新建改建社区公园28个;新增小微绿地27处。城市副中心人均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达到91.46%,这些公园的建设为广大市民的休闲游憩和身心健康提供了丰富的平台。

在城市副中心公园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一直注重打造和提升公园的健康主题功能,如建设健康步道,增设健身器材,建设活动广场等。自2015年通州区开展市级慢病防控综合示范区的创建开始,截止到2020年底,全区陆续打造了西海子公园、玉春园、台湖公园等10个健康主题公园,园内具备较为完善的运动设施和健康知识普及系统;同时,在园内通过LED大屏、健康宣传栏、宣传墙、健康标语牌、路标等宣传工具,科普以慢性病防控为主的健康知识,对慢性病防控知识进行解读及宣传。

2021年,区园林绿化局与区体育局合作,建立公园绿地新建改建体育设施项目库,逐步完善全区公园绿地内健身设施。计划年内完成在公园中增补13套健身路径,五人制足球场2片,标准篮球场3片,半场篮球场4片和5公里以上标准健走步道等一批体育场地设施项目,以满足百姓健身需求,缓解老城区健身场地不足,打造体医融合理念,以保障群众健身科学性、智慧性和安全性。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

下一步,按照《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 2016-2035)(街区层面)(以下简称“副中心控规”)要求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形成独具魅力的城市风貌,建设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我区将依据规划,积极构建城市级、社区级两级绿色空间体系,在城市副中心内完善“一带、一轴、两环、一心”的绿色空间格局,全面增加城市副中心绿色空间总量,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绿色空间约41平方公里,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100%。同时注重提高绿色空间的活力和品质,丰富休闲服务功能,推动绿色空间与体育、文化等城市功能的混合利用,为文体设施建设预留条件,合理规划、加强设计,提升绿色空间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同时,充分利用绿色空间举办节日庆典、运动赛事、文化表演等公共活动,营造全民健身、共享健康生活的良好氛围。

我区将继续统筹园林、卫健、体育等部门合作,在公园内加强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引导公众形成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一是开展健康科普讲座,利用各公园的室内或室外大型活动空间,请专家学者讲课,为公众讲解健康知识,普及健康文化,引导公众开展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举办一些健康类的文化活动,如桥牌比赛、拉歌大赛、步行健身活动,健康知识有趣答题等;三是以梨园文化休闲公园、张家湾公园、西海子公园、东郊森林公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等公园为试点,开展健身游憩、文艺宣传、健康普及等特色主题活动先行示范,不断丰富公园活动组织;四是加强科普知识宣传,努力提升公众对健康文化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引导公众形成注重健康、追求健康的文化氛围,推动健康北京建设。

2035年城市副中心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达到0.7平方米,拓展区每个乡镇至少拥有1处全民健身中心,每年增加一处健康主题公园,争取将每个公园打造成践行健康理念的标杆,让每个公园都成为推行健康生活方式的主阵地。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202177

关于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

0602号建议的答复意见

您提出关于“副中心践行公交优先设计理念加大通州公交供给”的建议收悉,我们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交通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就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 地面公交运营和优化情况

副中心现有地面公交运营企业两家,分别为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交集团)和北京恒基客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基公司),两家运营公司在全区共运营162条常规公交线路,其中公交集团运营97条;恒基客运公司运营64条。

十三五期间,我区累计新开或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23条,其中新开47条,优化调整76条。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市、区公交融合工作,区级工作专班已经对资产、人员、线路、场站和服务标准等多方面进行多轮磋商,同步谋划继续新开和优化调整一批公交线路,高标准制定副中心地面公交服务规范。

二、 城市副中心交通体系规划

城市副中心控规提出以人为本的综合交通体系,坚持公交优先、绿色出行,强化公共交通对城市空间和功能提升的引导作用。规划建立了城市干道、街区道路两级路网体系,实现路网密、节点通、快慢有序,形成“十一横九纵”布局结构。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集中建设区道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新建集中建设区达到10公里/平方公里。为构建城乡一体的交通系统,提出在拓展范围内依托干线公路,结合各乡镇发展和出行需求,因地制宜建设公交专用道、大容量快速公交等多样化公交走廊,实现拓展区便利快捷的交通出行。通过城际铁路、区域快线和大运量地面公交,适度满足廊坊北三县地区与城市副中心之间的快速联系需求。

三、 公交基础设施建设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2035)》提出的公交优先战略,推动公交场站和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副中心公交优先发展的前提,目前,广渠路快速公交走廊、东夏园公交枢纽、副中心站公交枢纽、环球影城北公交枢纽、通马路公交枢纽、东小营公交中心站、文旅区西公交中心站、施园首末站、647还迁场站等已陆续开工建设,我区将积极协调市级部门加快对上述1处公交走廊、8处公交场站建设工作,随着“十四五”期间在建公交走廊和公交场站的建成投用,副中心公交运营服务能力将大幅提升。

四、 持续改善运营调度措施

积极组织客运企业开展客流调查,利用大数据分析和实际客流调查数据,不断调整相关线路运力配备和调度方法、调整措施的使用,同时,我区已组织专业机构对副中心地面公交运营情况进行研究,并制定了《通州区地面公交服务标准》(初稿),标准计划从运营时间、准点率、服务水平、调度管理等多方面对公交企业进行要求。此外,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积极推动多样化公交服务,开行一批定制公交线路,满足乘客乘车需求。

下一步,我区将以推进市、区公交融合工作为契机,全面提升原区属公交线路的整体服务水平,制定《通州区地面公交服务标准》并组织公交企业实施。根据市民集中诉求,组织公交企业进行现场调研,结合实际情况对线路和站位进行调整,积极与场站和快速公交走廊建设单位对接,推进场站建设,保证公交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效,继续践行副中心“公交优先”发展理念。

感谢您对副中心地面公交行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将持续做好副中心公交事业发展工作。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202172

关于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

0649号建议的答复意见

    您提出的关于“在副中心建设中城乡均衡发展”的建议收悉,我们会同城市副中心管委会、市财政局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就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前期工作成效

通州南部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功能区,是联系京津冀的重要节点,更是北京地区难得的农业发展集中连片的区域,有动力、有条件、有能力打造高质量、高效益和高水平的高科技精致农业。通州区“十三五”规划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城乡规划布局,形成乡镇组团发展,将其南部的于家务乡、永乐店镇、西集镇、漷县镇等四个镇乡以及张家湾南部和马驹桥镇南部进行组团,旨在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增长区,进而加快发展生态、健康产业、农业和培育新兴产业。

近年来,该区域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条件、壮大园区产业规模、拓展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发展精品农业、节水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发展。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市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等多个农业园区和生产基地。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坚持规划引领,明确南部地区功能布局定位

立足城市副中心南部地区定位,将该区域规划为北京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样板、首都“菜篮子”京内重要生产基地、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示范区、美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连片区、优质产业孵化中心。规划坚持国际化、智慧化、规模化、品牌化、安全化、田园化、高端化的发展理念,立足“科技、生态、休闲”方向,发展“高科技、高效益”农业,完善南部地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

(二)财政资金支持,优先支持副中心城乡均衡发展

2018年,市财政局建立了新的市与通州区财政体制,年均增加通州区区级财力约50亿元,政策全市唯一、规模全市最大,极大提升通州区整体财政保障能力。2017-2020年,市对通州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年均增长12.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6%4.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市首位。同时市财政局在债券资金额度内,给予通州区倾斜性支持,2020年共安排副中心新增债券资金约150亿元全力支持副中心建设发展。

在现行体制之外,2021年市级财政安排近7000万元,用于支持通州区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等,其中针对于家务、西集等财力薄弱乡镇,安排资金由通州区统筹支持建设于家务国际现代种业园区、西集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为持续缩小城乡差距,改善东南部四乡镇落后的环境面貌,补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短板”,通州区不断加大对南部四乡镇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村环境面貌及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连续3年财政对南部四乡镇累计投入7.2亿元,进一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全覆盖。在南部四乡镇重点完成无死角整治行动,清理生活垃圾、河渠塘沟、农业生产废弃物等;消灭农村垃圾非正规堆放点、消除露天垃圾顽疾;实施“厕所革命”,实现公厕达标改造全覆盖。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投入力度,对于东南部四乡镇,“十三五”期间通过区园林绿化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种业、农机服务中心等涉农部门累计投入48.18亿元,大力发展了四个乡镇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生态服务业,逐步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农村现代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

(三)强化产业引领,持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不断发力打造高端产业。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为依托,加快打造“种业硅谷”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加大政策倾斜,园区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核心区8万平方米研发大楼已建设落成,备足了科技创新孵化承接空间。建立了现代种业测试、核心育种、全产业链双创服务、种业大数据等多个平台及国内首个社会化种业科技成果交易系统,专业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引进4家在京高校院所和60余家中外种业企业入驻园区,培育孵化澳佳生态、方圆平安等10家科技型企业完成孵化,引进硕士以上各类高层次人才近200人,博士以上80人。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高精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等高端业态正在形成。

重点项目持续带动融合产业发展。重点实施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镇建设、“一村一品+”行动、北运河休闲农业畅游行动、蔬菜产业集群等重点农业项目,打造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辐射带动有力的特色产业镇、专业村和农业园区。西集大樱桃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果村芹菜、柏庄生菜、孔庄食用菌、沙古堆村大樱桃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西集镇特色林果、于家务乡现代种业入选北京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于家务乡被纳入北京市设施蔬菜产业集群专业镇。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持续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结合区域内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财政收支等因素,调整和完善区与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对财力薄弱乡镇的扶持。

二是继续做好对通州区的转移支付支持,积极争取倾斜性债券支持政策,单独核算北京城市副中心债券额度,提高区级财政保障能力,统筹用于城乡均衡发展。

三是积极引导优质资源优先向城市副中心投放。引导优质企业落户副中心,推动新产业、新企业在各乡镇合理布局。对符合金融支持政策的乡镇企业,积极予以支持,促进乡镇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推进产业辐射带动均衡发展

一是高定位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以创建国家级产业园区为抓手,继续依托于家务乡的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打造“种业硅谷”,以研发中心、万亩研究基地、各类专业服务平台为核心资源,持续投资、招商、引智,辐射带动南部四镇的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是推动南部蔬菜全产业链建设提升,形成集群式发展格局。通过集成农业扶持政策,强化集聚效应,结合农业空间布局,以漷县镇、于家务乡、永乐店镇、马驹桥镇南部四个乡镇蔬菜主产区为发展重点,重点提升于家务乡设施蔬菜专业镇产业产能,提升永乐店镇及于家务乡等重点农业区域冷链库容量,增强冷链配送能力,提高设施蔬菜产业整体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

三是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集村并点为抓手,利用腾退出的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农宅等资源,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旅游向特色化、专业化、规范化转型。重点推进西集休闲农业精品线路二期工程、永乐店镇或于家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打造休闲农业精品旅游路线。

感谢您对副中心建设的关注和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做好副中心建设中城乡均衡发展的相关工作。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2021720

关于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

0652号建议的答复意见

您提出的关于尽快启动副中心道路微循环系统建设”的建议收悉,我们会同城市副中心管委会、市交通委、市重大项目办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就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副中心内部路网方面

截至“十三五”末,副中心城区道路总里程达到623公里,城区道路路网密度达到4.01公里/平方公里。

一是骨干路网层面。“十四五”期间,副中心将基本建成“十一横九纵”的骨干路网体系,进一步提升区域交通承载力,保障副中心内部各组团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

二是街区路网层面。“十四五”期间将推进怡乐西一路、半壁店路、怡乐北街、潞苑四街、潞苑西路、潞苑五街、取中庄路等一批次干路、支路建设,打通堵点、不断完善建成区路网。同时,随着文化旅游区、运河商务区、设计小镇等

重点功能区的建设发展,相关配套道路也将建设完善,路网密度将显著提高。

经梳理,副中心“十四五”期间计划安排道路建设项目近200个,市级项目和区级项目各占约50%,至“十四五”末,城区道路将新改建188公里以上,道路总里程达到791公里以上,路网密度达到5.1公里/平方公里,较“十三五”时期增长超过27%。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规划集中建设区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新建集中建设区路网密度达到10公里/平方公里。

此外,在规划层面,将继续落实街区道路重点满足生活出行,打造小街区、密路网的发展理念,并在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老城区逐步打通封闭大院内部市政道路,进一步畅通道路微循环。

二、轨道交通建设方面

通州区全境范围内共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4条,分别是八通线、6号线、7号线和亦庄线。未来将逐步形成“一环六横四纵”的轨道交通格局。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规划轨道交通线网总里程将达到180-190公里,线网密度达到1.1-1.2公里/平方公里。

具体来说,17号线副中心段计划于2021年底前通车试运行,M22号线(副中心段)和6号线南延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建成。

M101M104线,目前京投公司已启动前期研究工作,其中M101线计划最早于2021年底开工建设,M102线计划最早于“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M103M104线将作为“十四五”期间的储备项目继续深化研究,并根据市级决策部署,推动相关建设工作。

三、公共交通及站点接驳换乘方面

(一)轨道交通方面

一是目前地铁1号线与八通线贯通运营工程正在实施,计划于2021年底完成。贯通运营后,地铁1号线与八通线早晚高峰列车运行间隔2分钟,且乘客在四惠、四惠东站无需换乘,有效压缩了通勤时间并提升服务水平。

二是全市正在推进的第一批轨道微中心建设中,副中心涉及万盛西、万盛东、高楼金、永顺等9个站点。随着轨道微中心建设,未来轨道交通站点将把交通与公共服务、城市生活等功能相结合,通过增强一体化开发、提高慢行系统路网密度、增设过街设施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不同交通方式间的接驳换乘效率,提升群众日常生活和交通出行的便利性。

(二)地面公交方面

一是区内现有常规公交线路162条(公交集团线路97条,恒基公司线路65条),配车3306辆,其中柴油车460辆,新清能源车2846辆,新清能源占比86%,日均总客流量达到约65万人次。

二是我局委托专业机构开展了副中心地面公交线网的优化研究工作,结合公交场站建设和实际需求,每年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0条以上,不断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

三是为了满足多样化的公交出行需求,区内还开设定制公交线路31条,配车31部,日均服务900余人次。

(三)站点接驳方面

一是目前我区公租自行车正在逐步退出运营,多家共享单车企业已经进驻,共享单车可骑行范围覆盖行政办公区、老城区及各条地铁沿线,各地铁站点周边均具备一定的共享单车的停放条件,同时,运营企业还通过设置电子围栏等方式规范车辆停放。

二是目前副中心区域内集中建设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已达到93%,地铁站周边200米范围内公交接驳率已达100%。“十四五”期间,副中心区域内集中建设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将进一步提升至95%,为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公交出行环境。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2021630

关于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

0919号建议的答复意见

您提出的关于“公交车站‘结研所’的站名更名‘胸科医院’的建议收悉,我们会同市交通委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就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站点与医院情况

结研所站作为原北京结核病研究所的公交接驳站点,经停通1、通2、通392410余条公交线路,该站点站名已使用十余年,为通州百姓所熟知。原北京结核病研究所已于2007年经市卫生局批准更名为北京胸科医院,目前该医院主要从事胸科医院的诊疗工作,医院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通州北关大街,邻近城市副中心的五河交汇处,紧靠副中心的运河商务区,是燕郊、顺义等地群众往来中心城区的必经之地,站点名称与指代位置信息确实存在一定偏差。

二、工作开展情况

20214月,我区接北京胸科医院院方关于“结研所站”更名为“北京胸科医院站”的请求后,立即组织客运企业开展现场踏勘和可行性分析工作。

20216月,结合前期分析成果,我区组织市公交集团、胸科医院等相关单位就站点更名措施进行专题研究,会上,胸科医院李亮副院长就结研所站改名的原因、必要性以及后续影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区积极与市公交集团对接,根据近期开展的全市站名调整、站牌样式更新工作,对结研所站进行更名,市公交集团表示可根据通州区域内站名调整工作对结研所站进行更名,但由于该站点更名不在计划调整范围内,需通州区对站名调整进行公示。

2021612日,我区通过副中心交通、通州发布等微信公众号发布站名调整公示,公示期满未收到异议。

2021826日,市公交集团按照前期制定的工作方案,自当日首车起,将结研所站更名为北京胸科医院站,更名线路涉及388435442587615675等。涉及通字头线路暂未进行调整。

三、下一步工作

按照市政府要求,副中心地面公交将统一纳入市公交集团运营管理。目前,通字头线路的运营企业恒基客运公司正在进行企业改革,并与市公交集团积极对接,预计今年年底完成融合。待融合完成后,我区将协调市公交集团对该站点站名进行统一变更,完成全部线路的站名调整工作。

感谢您对副中心地面公交行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将持续为副中心公交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2021112

关于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

0364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副中心城乡均衡发展,加大对通州区东南部四个乡镇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的提案收悉,我们会同市财政局、城市副中心管委会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就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西集镇、县镇、永乐店镇和于家务乡位于我区东南部,四个乡镇的税收和经济总量在我区处于落后地位。尤其是近两年,随着通州区疏解整治促提升工程持续开展,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企业面临停产和转移,而高精尖企业尚处于引进、培育、发展、壮大阶段,这些对乡镇税收、就业、稳定均造成一定影响。尤其是2020年叠加疫情因素,经济基础薄弱的东南部四乡镇面临更为严峻的收支压力。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区财政建立起对东南部乡镇转移支付补助机制,“十三五”期间累计转移支付总额达15.66亿元。同时,对部分事项还给予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如:农村公益事业、环境治理补助等。同时,协调区级各部门,逐步推进对农业结构的调整,激发南部乡镇源动力。

一、用足用好政策红利

2018年市财政局建立新的市与通州区财政体制,年均增加我区区级财力约50亿元,政策全市唯一、规模全市最大,为通州区副中心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保障。市财政局高度重视通州区新老城区有机融合和城乡均衡发展问题,在转移支付、政策指导等方面,不断加大对通州区的支持,有效促进通州区城乡发展更加均衡,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一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倾斜支持通州推进乡村振兴。在现行体制之外,依据农业农村发展的相关支持政策,2021年市级财政安排近7000万元,用于支持通州区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等,其中针对于家务、西集等财力薄弱乡镇,安排资金由通州区统筹支持建设于家务国际现代种业园区、西集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是加强工作指导,促进通州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市财政局指导我区结合区域内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财政收支等因素,调整和完善区与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对财力薄弱乡镇的扶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有针对性的补足乡镇发展短板,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促进通州区东南四乡均衡发展。

二、助力农村建设持续发力

为持续缩小城乡差距,改善东南部四乡镇落后的环境面貌,补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短板”,我区不断加大对南部四乡镇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村环境面貌及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以疏整促为契机,连续3年财政对南部四乡镇累计投入7.2亿元,进一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全覆盖。在南部四乡镇重点完成无死角整治行动,清理生活垃圾、河渠塘沟、农业生产废弃物等;消灭农村垃圾非正规堆放点、消除露天垃圾顽疾;实施“厕所革命”,实现公厕达标改造全覆盖。

三、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提升

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局以激发南部四乡镇内驱力为出发点,重点聚焦主导农村优势产业提升,厚植我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础,发挥城市副中心资源聚集的优势,释放市场空间强大的需求,重点围绕让市民“吃得放心、游得开心”,形成以现代种业、智能农业、休闲农业为主导的业态丰富、功能多样、环境友好、特色鲜明的综合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以提升南部四乡镇农业产业竞争力。

四、加速绿色生产方式转变

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投入力度,对于东南部四乡镇,“十三五”期间通过区园林绿化局、区水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种业、农机服务中心等涉农部门累计投入48.18亿元,大力发展了四个乡镇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生态服务业,逐步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农村现代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

例如:实施畜禽养殖污染物减排项目,推动畜禽养殖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开展美丽牧场、生态农田景观建设工作,推进农业生态建设。全面推进化肥减量、秸秆禁烧综合利用、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农膜农药废弃物回收利用,有效治理农业领域面源污染。推广化肥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技术,降低化肥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进耕地质量保护提升。

五、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持续推进农业产业智能化发展。建设集农业生产、经营、政策、监管、服务、销售、质量追溯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数字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管理、监管、服务联结机制,并通过建立“一卡通”服务软件,简化农户与政府平台对接程序,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科技化农业全面发展。

农村地区尤其是经济较为薄弱的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多方面因素,仅仅依靠财政资金补贴和转移支付等纯资金投入的单一手段很难彻底解决。区财政在持续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上,积极鼓励乡镇发展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大对基础经济薄弱地区在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综合投入,以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全区各乡镇统筹协调发展。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20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