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更美好的未来城市

日期:2019-05-29 09:31    来源:区信息中心

分享:
字号:        

528日,北京城市副中心分会场推介活动结束后,本报记者就通州产业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前景、服务贸易等话题专访了副区长苏国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教授级研究员、产业部处长马庆斌。

今后三年重点项目投资超万亿

通州区政府副区长苏国斌

记者:2019年京交会首次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设立分会场,这有着怎样特殊的含义?

苏国斌:城市副中心分会场的设立,为通州区提供了一次彰显副中心独特魅力,向全世界展示副中心综合实力的非常难得的机遇,会吸引更多人关注副中心发展和建设。我们也将利用好这次机遇,争取把更多国内外的优秀企业引进来,把通州良好的形象展现出去,为实现副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记者: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通州区委区政府将采取哪些政策和措施,切实促进产业发展?

苏国斌:我们会严格按照城市副中心控规的要求,对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进行明确定位,同时逐步释放产业空间,对于有志在通州发展的企业,我们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探索多种形式的人才激励政策。

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方面,通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已经汇集了各领域改革和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下一步我们将借助创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先导区这个平台,全力打造简政放权示范区,进一步把服务做深、做细、做优,打造板块完整、无缝衔接、服务高效的营商环境新高地。

记者:承载副中心主导功能之一的运河商务区,目前建设情况如何?

苏国斌:运河商务区占地17.5平方公里,是高端商务的重要承载区,目前立体交通、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一期16个开发项目总建筑面积680万平方米已经全面启动招商。很多央企、市属的国有企业,还有一些银行金融机构都在围绕着这个区域做布局。在北京市的产业发展规划里,运河商务区下一步将作为总部集聚区和金融服务区。金融服务方面我们要重点打造财富管理中心和绿色金融中心,同时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在金融的增值服务方面也要有相应的探索。

记者: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备受国内外关注,目前在控规实施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哪些阶段性的成果?

苏国斌:在控规的实施上,我们围绕建设一座没有“城市病”的城区目标,聚焦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两年来共安排重大工程近500项,投资超过2000亿元。今后三年将继续实施1000余个重点项目,投资超过万亿元。今年9月份,我们还要完成通州区各个乡镇的镇域规划,发展空间、生活空间、战略留白空间,都要在这一版规划上得到体现。

补齐政策短板与雄安比翼齐飞

苏杨环境科学博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主要从事资源环境和自然文化遗产政策研究。

记者:副中心级城市与城市副中心的区别是什么?

苏杨:城市副中心一般具备金融、商业商务、文化娱乐等功能,类似北京市CBD,是商业商务高度集聚的产业集聚区,是相对于CBD的次级商务中心。

副中心级城市是全球城市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城市区域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区域,是独立于核心城市的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大城市,承担了区域诸多重要的高端功能,是相对于中心城市外的次级核心城市。

记者: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各有分工,如何比翼齐飞?

苏杨:雄安更像副首都,通州应该是副北京,或者说是新北京。

通州与雄安各有所长但也各有分工。通州在政策位势和改革空间上弱于雄安,但在发展基础上好于雄安。现有东部、南部空间,仍有较大发展余地。相对城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发展模式也有望创新。

改革要补短板,补齐对副中心的支持,才能比翼同飞。雄安新区在城市建设、经济基础等方面远低于通州区,但在要素配置和政策支持力度预期上已超过北京城市副中心,其后期发展动能可能更为充沛。

副中心邻近北京城区,对资源要素吸引能力更大,要实现与雄安新区“比翼齐飞”,更需要在政策支持方面向雄安看齐。特别是应通过争取更大的改革权限,为新区做示范、树标杆,才能释放发展动力,与雄安形成相对均衡的“两翼”,共同成为京津冀新的增长极,达到“齐飞”的效果。

记者:对于通州的新定位您怎么看?

苏杨: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因此,要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定配套政策。最终,建成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记者:通州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如何自我完善?

苏杨:把通州的规划放在京津冀更大尺度中来考虑,根据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加强区域互联互通,促进区域生态共管,实现产业协同错位互补发展。

把通州放在全市疏整促的大局中来考虑。通过中心城存量功能的疏解,有序推动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向副中心转移,从而带动商务、文化等功能聚集。通过功能聚集,逐步带动中心城人口向通州转移。在这个过程中,按北京中心城区的标准来提高通州的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把通州放在全市生态绿地系统中来考虑。通州部分地区处于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内,要大力建设以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为主体的郊野公园环、以北京周边地区为重点的环首都公园环,实现城市组团之间的有效生态隔离。

交通自我中心化。加快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对外交通快速便捷、内部交通人性化的通州中心交通系统;构建新城内部人性化的交通系统,通过小尺度街区、自行车和步行网络体系、杜绝封闭大院等措施,力争道路网密度达到现状中心城道路网密度的1.5倍以上。同时,加大林荫道比例,建设若干以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为主要方式的产城融合程度较高的组团。

公共服务一体化。通过中心城优质的医疗、教育等资源的整体转移,提升通州公共服务质量。大量设计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增加亲近宜人的公园绿地、充满活力的城市广场,营造具有生活气息的街道空间。大力完善一刻钟社区公共服务圈,提升社区服务的便捷性。建立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周边小城镇和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着力打造全球服务贸易关键枢纽

马庆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教授级研究员、产业部处长。

记者:服务贸易对中国有什么意义?

马庆斌: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根据数据显示,在所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中,2017年服务业就业劳动力的比例超过70%;在经合组织高收入工业化OECD成员国中,除希腊外,这一比例超过80%,因此,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越来越成为衡量一国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就中国而言,服务贸易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并获取竞争力的重要领域。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应对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适应世界发展趋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从制造经济转向智造经济的战略抉择,在新时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记者: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着力建设全球服务贸易关键枢纽有哪些建议?

马庆斌:北京城市副中心着力建设全球服务贸易关键枢纽首先应该更加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数字经济、颠覆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平台打造、人才聚集环境塑造等。同时要塑造适应全球竞争力的服务业的营商环境。加快在商事制度、外商投资企业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试点进程。

服务贸易的发展应立足京津冀、面向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如在企业走出去的人才培训、品牌塑造、服务产品标准、金融、咨询、设计、法律服务中心建设等方面。

记者:在服务贸易方面,城市副中心需要制定什么战略?

马庆斌:品牌是现代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中国不仅是世界上增长快速的市场,还是一个更加“挑剔”的市场,这是本土品牌孕育的重要基础环境。

北京城市副中心应从四个方面着手制定服务贸易“品牌品质”立区战略。一是立足世界上最有潜力的市场,用好‘一带一路’合作平台。二是抓住服务贸易可以突破的领域,发挥好中国在重大新技术集成创新的优势。三是采取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两条腿走路”战略。四是需要通州区政府、企业集群、社会组织协同发力。

(文章内容来自通州时讯 记者:陈施君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北京市通州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